衝齡就儒時,啟迪之力多。
意思是小的時候開始學習之時,福敏給他的啟迪很多、幫助很大。
到了雍正元年,十三歲的弘曆開始跟著朱軾老師讀書。朱軾,江西人,他一生飽讀儒家詩書,他對少年弘曆的教育,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翰林院編修蔡世遠,也是在這一年,開始在上書房教授弘曆等皇子皇孫讀四書五經以及諸史典籍。蔡世遠對弘曆最大的啟發是要多讀書,但不要讀死書,儒家理論要依靠實際,才有其特別的魅力和無窮的力量。他為弘曆講述史家典籍,講到國家的興亡、盛世亂世,以及君子小人的消長,一定會反複講多遍,向年幼的弘曆灌輸治國安天下的曆史經驗與教訓。
少年弘曆的這三位老師各有特色,在學術和看待問題上各有千秋,讓弘曆獲得了更全麵的發展。後來,乾隆帝回憶說:
於軾得學之體,於世遠得學之用,於福敏得學之基。
從學習的基礎、學習的形式到學習的用途,這三位老師都給了乾隆全麵的啟迪。可見之所以多選擇幾位老師就是因為他們各有所長,就如下棋一樣,多和幾個不同的高手下過之後,你才算經驗豐富,知識也能更加完善了。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老師時,可以借鑒下乾隆爺的案例。
2嘉慶皇帝與恩師蔡新、朱珪
嘉慶皇帝顒琰在相貌上與他爸爸乾隆皇帝頗有幾分相似,高高的鼻梁,濃濃的眉毛,不同的是,他比其父性格更內斂、沉靜,不喜歡張揚,在皇子中並不顯得十分出眾,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有點悶騷。但既然能被選為太子,那肯定也不是等閑之輩。從嘉慶皇帝青少年時期的詩文集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化修養的確不俗,其詩作的水平較之其父乾隆甚至更勝一籌。年僅十四歲的顒琰就已經具備了非凡的氣質,使得乾隆皇帝將他的名字寫進密定儲位的詔書中,成為下一代皇室接班人。
顒琰在上書房就讀時,他的師傅們有蔡新、朱珪等人。蔡新是總師傅,朱珪是親自教授顒琰讀書的師傅。蔡新,字葛山,福建漳浦人,在乾隆年間擔任上書房總師傅長達三十年,加上擔任教書師傅的時間,總計在上書房任職四十一年。蔡新的叔父蔡世遠曾經是乾隆皇帝少年讀書時的師傅。真是世代為帝師啊,人家這老師當得也算是到了最高境界了。
在蔡新擔任上書房總師傅前,這個職位是由大臣於敏中出任的。於敏中是乾隆三年的狀元,此人思維敏捷,博聞強記,在朝中任軍機大臣,但人品不怎麼好,經常營私弄權,對待皇子們也不夠慈愛,不夠真心,所以顒琰不喜歡這個人,也沒有與他結下什麼師生情誼。
從學生心理的角度來講,在上書房念書的阿哥們,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對他們的老師是又敬又怕的。天賦再好的學生也會仰慕老師。上書房的師傅是他們學問的傳授者、處世做人的指導者。因此,師傅的個性和品行,會深刻印在學生們心中。蔡新這人好,對待皇子既嚴肅又和藹,做人教書都非常得體,與皇子們坦然相對,知無不言,純樸和易,使皇子們敬信悅服。因此,顒琰很喜歡這位“教務總管”,並且一直很尊敬他。
如果說蔡新是上書房的教務總管的話,那麼,朱珪就算是直接對顒琰負責的班主任,或者說是私人家教了。顒琰正式即位之前,在上書房度過了二十年的讀書時光,絕大部分時間是和朱珪老師一同度過的,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朱珪是北京大興人,少年時拜朝中大學士、同樣也是拜乾隆皇帝的老師朱軾為師,與乾隆爺算是同班同學了。在朱軾的傳授和指導下,朱珪十八歲就考取了進士。後來多年擔任地方官,為官正直清廉。乾隆四十年,皇帝召見他,言談中感覺他的國學功底深厚,對他的氣質也很滿意,於是授他為侍講學士,入值上書房,專門教授顒琰。此後的二十年間,朱珪斷斷續續有十年在上書房為顒琰講書,二人相處十分和諧。其間朱珪屢次被調任到外省任學政或典領鄉試,朱珪每次離京顒琰都依依不舍,寫詩送行。乾隆四十四年,朱珪奉命前往福建典領鄉試,督福建學政。
臨行前為顒琰留下一封箴言:
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
顒琰對這五箴非常重視,直到即位後還常將五箴留在手邊。
師傅離京後,顒琰非常想念,他們之間一直保持書信往來。
第三節皇家教師高手輩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