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教士、清末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丁韙良博士說:
沒有哪個國家的教師能比在這裏更受尊敬。不僅現實生活中的教師享有最崇高的禮遇,而且“教師”這一稱號,在理論上也幾乎成了偶像崇拜用語的對象。在某些場合,教師與天、地、君、親這些字聯係在一起,被刻在碑銘中,作為五種受到尊敬的對象之一,被人們以隆重的儀式表示深深地崇敬。
莊士敦記述說:
在中國,皇帝習慣坐在寶座上,背對北,麵向南。因此,接近皇帝的人,必然是麵向北方。這表現了君臣之間的差別。但是這種君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教師與皇帝談話,而這位皇帝又是他的學生時,那就不要求這位教師按一般常規來做了。有趣的是,這位禦書房中的最後一位學生也在遵守著這個尊敬教師的老規矩。學習的時候,皇帝坐在一張方桌的後麵,坐北朝南,帝師則按規定坐在方桌的東麵,坐東朝西。這就是我在毓慶宮教課期間,我和皇帝上課見麵時的座次。皇帝對他的每一位師傅——即使是來自海外的“蠻夷”——都很尊敬,這種尊敬的另一個標誌便是當師傅進入書房時,皇帝離座起立。師傅向前走至屋子中央,一鞠躬,然後,皇帝和師傅便同時落座,各就各位。如果在講課過程中,師傅為了去取書架上的一本書或是因為別的什麼事而離座時,皇帝也要離座起立,直到師傅返回自己的座位時,他才坐下。
小貼士
清代對老師的重視,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現代的家長費九牛二虎之力也要把孩子送進師資力量更強的學校。正如俗話所說的“虎父無犬子,嚴師出高徒”。
值得一提的是,皇家事實上也是家,隻是這個家姓“皇”罷了,這個家的孩子的老師,事實上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家庭教師。現在有很多家長給孩子請家教,不管是大學生家教還是把孩子送往各種培訓機構的家教,家長往往更注意的是和這位“家教”之間的勞務關係,忘記了更重要的師生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家長本身沒有發自內心地尊敬自己請的老師,那麼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他就不會懷著敬畏之情去聽家教老師的課了,學習效果當然就要打折扣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學習一下清代的“皇家”是如何尊敬自己的“家教”的吧。師者就當有師者的地位。
二、皇子的老師個個是高手
老師們在皇子幼年時就給予指導,培養皇子們武以定天下、文以安天下的各種才能。皇子們成人後,老師依然對他們影響深遠。少年時與老師們一起學習所產生的師生情,是他們一生的財富。師生之間的感情,比冷漠無情、爭權奪勢的宮廷裏的真正的父子之情還要深厚。
1乾隆皇帝的老師各有所
乾隆還是小皇子的時候就格外聰明伶俐,書看上幾遍基本上就能背誦,誇張點講,可以稱得上過目不忘的神童了。他六歲開始上學,先後教過乾隆的老師有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徐元夢和翰林院編修蔡世遠等人。他的這些老師,各有專長、學富五車,都非等閑之輩。乾隆日後的文治武功,除了乾隆自己的敏而好學之外,也有這些老師的不可磨滅的功勞。
福敏,字龍翰,滿洲鑲白旗人。他是雍正皇帝正式為乾隆聘的第一位老師。為何讓此人做弘曆的啟蒙老師呢?康熙又如何放心把自己掌上明珠般的愛孫交給此人教育?可見此人一定來頭不小。
福敏學識淵博,且性格剛直,僅這兩條,就讓康熙、雍正非常放心地把弘曆交給他。比如知道老師性格奸詐、為人不端,想必,哪位家長也不敢冒險把自己的孩子讓他帶壞,更何況是一國之君的教育呢?在福敏的指導下,弘曆於十三歲之前,已熟讀《詩經》、《尚書》、《易經》、《春秋》、《戴氏禮記》等。
在得到名師教誨這一點上,弘曆比他的爺爺康熙要幸運得多。康熙年幼時,因為奶奶孝莊皇太後不想讓漢人教他,所以幼年康熙學習儒家經典,所靠的老師竟然隻有宮中太監。可以想象,好學的康熙爺有多慘。除此之外,年幼的弘曆還在福敏的教導下,涉獵《通鑒綱目》、《史記》、《漢書》等史家典範著作。不久之後,經過刻苦研讀的弘曆,思考問題的成熟度已非常人所能想象。經史方麵的學問在老師的教導下,更是大有長進。由此可見,這位鑲白旗的滿人,對乾隆的影響是很大的。後來,乾隆回憶起這位恩師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