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 (4)(1 / 3)

不用多強調,相信我們都能明白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重要性,這裏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也大有清代帝王的範兒,要求孩子們文要學武也要學,什麼書法班、芭蕾班、鋼琴班、網球班,報得不亦樂乎。學習這些當然很好,但是如果孩子極其排斥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了。康熙要求兒子們能文,因為他自己就能文;康熙要求兒子們能武,因為他自己就能武;康熙要求兒子們書法好,因為他自己就能入書法大家的行列……換句話說,做家長教育孩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恐怕是先需要把對孩子的標準對準了自己,“身教高於言傳”。

第三節皇家教師高手輩出 (1)

一、這樣給皇子選老師

人非生而知之,都是學而知之。哪怕是出身於帝王家的皇子們也不例外。清代阿哥們,無論是他們開疆拓土的赫赫武功,還是當家做主的文治策略,都源於所接受到的教育,無疑,老師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對於太子的教育而言,甚至可以說,選對了老師就意味著盛世太平;選錯了老師就意味著國運衰敗。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1人品與學問一樣重要清代,選擇帝師的標準一般有兩條。第一,看老師的學問;第二,看老師的人品。能夠被選做帝師的人,一般都學富五車、道德高尚、品格端莊、聲名顯赫。

法國傳教士白晉回憶道:

這些皇子的教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他們的保傅都是從青年時期起就在宮廷裏培養的第一流人物。

清在入關之前,太祖努爾哈赤為了教育好皇太極等各位皇子,花高薪聘請浙江人龔正陸為師傅。皇太極時,為了使皇子讀老祖宗傳下來的 排版.indd 2462012-6-19 10:31:22

書明理,重金聘請了號稱“八旗教書漢外郎的”劉秀才、邵秀才等教書長達十餘年。

清入關之後,到了康熙時期,就更加注重對阿哥們師資力量的投入了。康熙在皇太子六歲的時候,就請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學士張英、李光地來教導他。

到雍正時,阿哥們的學校——上書房正式成立,上書房的師資力量更是集聚了國內最頂尖級別的博學鴻儒。比如,當時最有名的師傅張廷玉、鄂爾泰都是當時的儒學大家,相當於現在國內的博導級別的學界泰鬥了。像乾隆的老師福敏、朱軾都是深解程朱理學之輩,絕對是那個領域內專家內的專家,頂峰級的頂峰。

以後曆朝,盡是如此,如清文宗授讀於協辦大學士杜受田,清穆宗載淳授讀於編修李鴻藻,清德宗載湉授讀於翁同龢、孫家鼐、夏同善、孫紹經,宣統皇帝溥儀授讀於陳寶琛、陸潤庠、徐坊、朱益藩、梁鼎芬等。這些名師大儒教導有方,讓皇子們熟讀經義,了解民間疾苦及前朝曆史等,對他們的性格、誌向、愛好、知識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一方麵是這批老師對各位皇子的教育不遺餘力,另一方麵,各位皇子對老師們也是極其尊崇的。從身份上看,皇子是上,臣子是下,但是,作為老師,還是有著極高的地位的。

第七章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2擇師也要與國際接軌到了清代末年,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皇子們的老師中還出現了一批外籍老師。

洋教師和儒教師一樣,同樣受到皇子們的敬重。這一點可以從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英國人——雷金納德·約翰斯頓所寫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清楚地了解到。作者的中國名字叫莊士敦,是蘇格蘭人,先後就讀於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一直仰慕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對中國曆史、古典文學造詣很深,精通釋典和儒經。大學畢業後,莊士敦便踏上了中國國土,一待就是三十餘年。一九一九年三月,由李鴻章的兒子李經邁推薦,受聘為宣統皇帝(即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

溥儀很喜歡這位洋老師,賞了他很多頭銜,並且這位洋老師的月工資有一千銀元,絕對比現在的教授工資要高得多,稱得上直接拿國務院特殊津貼了,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莊士敦侍從溥儀十餘年,書中詳細記述了自己的切身經曆和耳聞目睹。莊士敦動情地寫道:

謹以此書獻給溥儀皇帝陛下,最誠摯地希望溥儀皇帝陛下及其在長城內外的人民,經過這個黃昏和長夜之後,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更為幸福的時代曙光。

莊士敦在《紫禁城的黃昏》中記述了清末宮廷中真實的學習情況。他這樣寫道:

在宮裏,皇帝師傅的地位,僅次於包括親王在內的王公而優越於其他所有的人。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很難理解古老中國——在“異族”的宮廷中,這個中國得到了某些最後給人以慰藉的事物——學生極其遵從教師的那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