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 (3)(1 / 3)

每次,太子到乾清宮來請安時,康熙皇帝總要問他今日學到了哪裏,有什麼疑難。出閣講學一年多,小太子已經把“四書”、《易經》、《尚書》、《禮記》都學完了,而且能夠非常流暢地講說,重要的地方還能夠背誦,康熙鼓勵太子繼續精進。

因此,我們現代的父母們也應該學習康熙的這種對孩子學習的關心程度和教育方式,讓孩子先明事理,才能更好地進步。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他的書裏這樣寫道:

在繁難的漢文學習中,他們(皇子們)進步很快,那時候連最幼小的皇子都學完了四書中的前三部,開始學習最後一部了。

可見,清代的皇子們在嚴格的教育之下素質有多高!

除了“四書”、“五經”外,清代皇子還有一本必讀的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民變,尤其是秦、漢、隋、唐這些時期的民變,說白了就是分析了每個朝代被農民推翻的原因,這肯定是曆代皇帝最關心的事情。書中分析到這些暴動主要是因為君主治理不善,這些內容,對於如何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更有警醒的作用。《資治通鑒》圍繞治國平天下的主題,致力於探討社會治亂的原因,而得到清代皇帝的喜愛。它的解說深第七章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刻並且能對皇子們起到警醒作用,讓皇子們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遲早要被推翻趕回草原去的,故而成了皇子們的必讀史書。

清朝前期和中期,對皇子們的讀書要求很高,不隻是簡單地要求熟讀經史就可以了,關鍵還要求皇子們能夠學以致用,能夠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來。雍正皇帝就特別跟皇子們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雍正爺教育皇子們要刻苦讀書,但是又不能鑽進去跳不出來,即要做到“進得去又出得來”。他教育皇子們說:

“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終。”他還特意舉出董仲舒的例子,指出董仲舒的書中不能自圓其說的部分,“董仲舒說:‘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謂之升平世界’,但是如果風不吹拂著大地,萬物該如何生長呢?雨水不滋潤著大地,百姓要如何播種呢?”雍正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夠敏銳地發現“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與“升平世界”之間的矛盾,教導皇子們在讀書過程中要有懷疑精神,不要被書中內容牽著鼻子走,這著實不易。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2清代皇帝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躬身教學,和倡導皇子們不要死讀書,要大膽探索的精神,值得現代家長學習,因為時代可以變,但是這種精神和教學真理卻是不會變的。做到了,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牛。

小貼士給教育加點新鮮血液清朝到了後期,國力衰弱。清代後期的皇室教育內容,除了讀傳統經史外,師傅們會更加注重培養皇子們經世致用的思想,教導皇子們通過學習複興皇室。比如,光緒帝十一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史書,在讀到唐朝衰亡的曆史教訓的時候,在書的空白之處記錄了當時的感觸。他這樣批注道:“唐朝之所以滅亡,在於宦官專權,懿宗之後更加沒有法度,所以亡國了。”

這說明光緒很早的時候,讀史就不隻是單純地讀史,而是從曆史中總結經驗教訓,感悟治國的經驗。他曾經以“漢章帝”為題,寫了一首詩:

白虎親臨幸,諸儒議五經。

惜哉容竇憲,諍諫未能聽。

這首詩認為,漢的衰亡是因為宦官的原因。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能夠帶著這樣的曆史眼光去讀史並且聯係現實確實不易。所以當時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看見光緒寫下的這首詩時立即大喜過望,稱讚這是“帝王禦書中的第一篇上乘之作”。

對於光緒帝的學習內容,翁同龢沒有局限於經史。為了引導幼年光緒的好奇心,他經常讓光緒接觸一些新的知識。翁同龢常以聊天下事、談風土人情的形式,向光緒帝介紹他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翁同龢的授課內容,除了在傳統中找資源,給光緒帝講經史,並著重向光緒帝講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文治武功和清朝開國以來麵臨的國難危機是如何解決的,以培養光緒帝治理國家的能力。而且,翁同龢還開始向青少年的光緒介紹有關中外史地和早期改良主義者的著作,如魏源的《海國圖誌》等,有時甚至是出使各國使臣的筆記、日記等。

為了使光緒帝對洋務運動有所了解,翁同龢還特地從軍機處和內閣檔案庫裏挑選了有關輪船、機器、開礦、海防、海軍等方麵內容的奏折進行講解,並把自己從洋務派官員那裏聽到的海外見聞講給光緒帝聽。這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聽說這麼新奇的東西,當然特別感興趣,而且也開始明白,科技是治國的重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