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聲何朗朗,毓德想魚魚。教子慚貞觀,延師企二疏。
詩中的“二疏”指漢代的疏廣、疏受,他們都是著名的太子老師。正是因為乾隆少時讀書刻苦的緣故,他才能號稱“十全老人”,成為一名創下盛世功績的傑出皇帝。
鹹豐帝在上書房上學的時候,教他的師傅們特別注重節儉觀念的植入,鹹豐帝即位之後,也就非常講究節儉。有一次上書房的門樞壞了,太監請求換新門,但是鹹豐不允許,命令修一修之後繼續用。工部於是找人來辦這件差事,可修好之後一報銷,竟然說要五千兩銀子,鹹豐看到賬單之後怒火衝天,要治承辦官員的罪,承辦官員嚇壞了,隻好說五千是五十的筆誤。
另外,圓明園內也有皇子們念書的地方,算是上書房的另一個“校區”。這個“校區”的環境非常幽靜。乾隆還親筆題寫了“先天不違”、“中天立極”、“後天不老”三塊匾額,掛在圓明園的澄懷園的勤政殿東側,當時稱為“上齋三天”。“上齋三天”這個“校區”主要是盛夏酷暑的時候,阿哥們師傅們有可能來到這裏上課,等到天涼的時候,再遷回到紫禁城“校區”。
總之,上書房極其嚴格的教育製度,在當時成為皇家造就帝王的搖籃。清代前期中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勤政愛民、精明強幹的賢君,上書房的教育體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這對我們現代教育的啟發意義不可謂不大,清代皇子們的學習故事啟示我們:再好的條件、再好的老師也隻是外部條件,要想成才必須勤學苦讀。皇子們在上書房刻苦學習的情景,乾隆時期在軍機處任職的趙翼,曾記錄下來並有感而發:
“黑暗中殘睡未醒,時複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
清宮中的皇子們,從幼年開始就被要求刻苦攻讀。清朝紫禁城的神武門內城樓上設有更鼓,一夜五更,每更兩個小時。五更鼓,皇子們就得上書房,說成是“聞雞起舞”亦不為過。此時,紫禁城一片漆黑,宮內隻有幾個供役的人往來於黑暗中,有的還在殘夢中渾渾噩噩,時睡時醒。年幼的皇子們就要開始一天的學習了。身為金玉之體的阿哥們每天都能堅持早起,更何況我們呢,更加應該“五更即起”、“寒暑不輟”地讀書。借用西點軍校的一句名言:學習!沒有任何借口!
第二節皇子們的課程好實在 (1)
一、學經史時務——修身治國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經典教材,也是清代皇子們的必修教材。清朝在成立之初就重視儒家之經史子集。
清朝雖然是馬背上取得的江山,但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從一開始就很注重用漢文化教導子弟。因為他們知道隻有占領了文化的高地才能徹底地統治全國。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1熟讀經史好治國皇太極繼位後,當時清朝與明朝爭奪灤州,大貝勒阿敏遭遇一點小困難之後便輕易放棄,而明朝大淩河守將在被圍困四個月之後竟然還能死守不撤。皇太極對此深有感觸,認為是漢人的儒家教育“讀書明理”讓人的精神這樣堅韌,甚至在戰場上創造神話,所以他下令各貝勒大臣子弟凡是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都要學習、讀書。
到康熙朝,對儒家傳統經典更加重視。康熙曾這樣說過:
凡人養生之道,無過於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所不具故也。
可見,康熙把“四書”、“五經”當做安身立命之本,奉為養生之道,要求皇子們認真加以學習。康熙不但自己深入學習,而且還從繁忙的政務中抽出時間,親自給皇子們講授四書五經。
這爸爸當得真是盡職盡責,用心良苦。有一段時間,康熙每次出行都把少年太子帶在身邊,形影相隨,康熙乘輦時,太子就隨在輦旁。在路上,康熙每讀到儒家經典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地方,都要講解給太子聽,非常耐心地又是比喻又是引申,直到太子透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