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好好學習的慘痛代價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清代皇子的“校規校訓”也比我們今天要嚴厲得多,並且這些阿哥們需要嚴格遵守。比如,上課不準遲到不準早退,若有事要請假,一定得事先向皇帝奏明,或者跟師傅請假,那可是皇上啊,你是不能撒謊和隨便請假的,否則治你個欺君之罪。上書房也有自己的花名冊,詳細記載每一個學生的出勤情況和學習情況,以備總師傅或者皇上不定期檢查。
而且,阿哥們在學習時間內基本上也沒有休息時間,不像我們現在還有很人性的課間休息。有時,偶爾因為師傅的原因上課需要暫停一下,他們也不可以離開課堂去外麵玩,會有另外一名老師來向皇子們教授典故或者大家一起探討時政。道光帝第七子,即後來的醇親王回憶說,讀書時每天都隻能到下屋休息一兩次,每次不過一刻鍾時間,還須經過師傅允許才可以去。在讀書的空隙間,同為皇族的叔侄、兄弟之間隻可以談談書的內容或曆史掌故,決不可以到處亂走,否則就可能被罰站或抄書,皇子們真是有苦難言。
假若有阿哥上課不認真或者作業沒完成,就算貴為皇子,照樣是要挨罰的,主要是這也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並且讓皇帝知道了也後患無窮,繼承皇位或者討皇帝老爸歡心就困難了。師傅們一般不體罰,阿哥們有點過分了,可能會被罰站,大多情況下是罰抄書。《還珠格格》中,乾隆罰小燕子抄《禮運大同篇》
一百遍,小燕子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資源,好不容易才抄完。所以,一般情況下,阿哥們都會比較乖,少給自己惹麻煩。
阿哥們念書時,一般有自己的伴讀。明朝時,皇子幼學,一般都會有小太監在一旁侍候,叫侍讀,又稱為小伴當。但是侍讀畢竟隻是伺候皇子讀書,這也就注定了明朝皇子教育不成功的一麵。到清代時,改“侍讀”為“伴讀”,伴讀即為年幼的皇子設陪伴讀書的人,設立伴讀成為皇子教育的一種不成文製度。
為什麼要設立伴讀呢?清代皇宮伴讀是根據需要來設立的,設立伴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防止年幼的皇子們不認真讀書,故設伴讀以強化教學環境,督促皇子們認真讀書。充當伴讀的一般為皇族子弟,不是皇宮裏的奴仆,“伴讀”不是“侍讀”,他們和皇子一起上課讀書時都有自己的座位,他們是皇子的“同學”。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皇子們身邊的“伴讀”為皇子的教育服務,同時也看到他們經常和皇子們出入,便成為了皇子們最好的朋友,當皇子即皇帝位後,皇帝也會委以他的“同學”重任,如果成為了皇子的“伴讀”,那也是一種極高的榮譽。“伴讀”雖與皇子是同學關係,但畢竟地位不同。當皇子讀書不用功時,老師們經常會教訓“伴讀”,有點類似替罪羊的意思。不過如果皇子們重義氣的話,估計會為了夥伴好好學習的。這樣,通過責罰皇子們身邊最親近的夥伴督導皇子們用功讀書。
清宮戲裏阿哥格格們都是有隨從的,什麼小凳子、小桌子、小路子之類的,確實,清代的皇子們有自己的隨從。但是“校規”裏也有嚴格的規定,阿哥們不準帶隨從進入上書房,隨從們隻能在院子裏,頂多隻能在外間的屋子裏待著。太監們如果沒有召喚的話,是連上書房的窗子都不能靠近的,否則就會被打板子。
在這樣嚴格的教導和培養下,清朝曆代皇帝和皇族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在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尤其是清代前期和中期的皇子教育,更是堪稱皇族子弟教育的典範。皇帝從來沒有第七章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在教育問題上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溺愛。諸位阿哥都必須“五更即起”、“寒暑不輟”地讀書,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起得比雞早,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紫禁城裏哪怕是天寒地凍、漫天大雪,阿哥們也沒有任何借口留戀溫暖的被窩;哪怕烈日炎炎、酷暑難耐,阿哥們也必須不搖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
4學習,沒有任何借口
乾隆時期,有一次,一個皇子沒有辦理相關手續就擅自沒有來上書房上學,皇帝知道後,大發雷霆,不僅重罰了這位皇子以及帶皇子的老師,而且還把懲罰的措施貼到了上書房的門口,即我們今天也在用的辦法——通報批評。
乾隆皇帝自己在上書房念書的時候就特別刻苦,還特意為上書房題寫匾額“養正毓德”,還寫了一副對聯——念始終典於學 於緝熙單厥心乾隆有時在聽政的時候,聽到從上書房傳來的琅琅讀書聲,感覺非常親切和欣慰。他曾賦詩一首回憶自己的讀書生活,其中有這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