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明代皇子教育 (5)(3 / 3)

而且,雖說張居正為他量身定做的教育計劃功不可沒,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所設置的課程總的來說量偏大、難度偏大,對一個隻有十歲的孩子來講,每天都要背一些枯燥的帝王之道,背不完還得遭鄙視,著實是心理壓力太大。而且,這樣一來,他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而隻是當做任務來完成,或者純粹為了討長者的歡心,或者隻是迫於來自各方麵的壓力。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這對我們現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孩子,每天貌似都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內心深處對此不知道有多排斥,他們學習純粹是為了分數考得高點,不被家裏人罵,或者是為了父母所許諾的獎勵。

老師和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知識的涉入首先要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能一次性“營養過剩”。其次,一定要注意激發孩子自己的自我提高內驅力,讓他們的進步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不是迫於外界的壓力。總之一句話,自己為自己謀發展,那才是王道!

小貼士縱觀有明一代的皇子教育,前期基本上還算成功,但是未能形成一套良好的教育機製和監管機製,到了中後期,明代的皇子們,除了極少部分外,大多數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產生了不少的“變態皇帝”。

在明朝初年,由於戰爭動蕩等曆史的原因,並沒有為皇子教育設置專門的老師,而是由朝中大臣來兼職。因為專業所以卓越,然而,這些老師得同時做很多份事情,能遇到張居正這樣的精力充沛的鐵腕老師還好,可以做到多頭兼顧,但是,一般情況下沒那麼多的力氣來隨時跟蹤每個皇子的教育發展。

日講製度,即每天上課的製度,沒有形成定製,隨意性和主觀性太強,皇帝和太子的教育缺乏製度的約束。日講從原則上來講,應該日日講讀,隻有遇大風雨雪或隆冬盛暑時才暫時停止,但是因為沒有法律規定,執行起來較難。如寒暑假放假的時間在不同的皇子們身上就有天淵之別,遇到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的皇子,盛暑與隆冬隻象征性地休息幾天,而如果遇到不願學習、比較懶惰的皇子,還沒有到十月就以天寒為由而不去上學了。

在教育內容上,旱澇不均,有時是最佳學習的時間段,卻沒有讓皇子們學習,開始學習了,就把一堆的學習教材如《書》、《易》、《詩》、《春秋》、《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皇明祖訓》等統統拿來,皇子們還沒開始學就被這龐大的學習量給嚇蒙了,沒有注意循序漸進。

在老師的選擇上,也不能抓住少兒心理發展的規律。整個明代,皇子們的文化課的老師平均年齡基本在六十歲以上。因為作為皇子的老師,要求標準之高,自不待言,既要品行端良,又要博學天下,要達到這兩點,基本上也年過半百了,沒有哪個愣頭小子就能號稱博學鴻儒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代溝問題。老師們每天三令五申、口幹舌燥地向小皇子們灌輸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內容太艱澀玄妙,不適合孩童的年齡心態,令小皇子們產生厭煩、恐懼的心理,不願學習。皇子在儒家正規教育中受到的約束、規矩太多,與內廷宦官為了討主子歡心而精心安排的校閱騎射、彎弓射箭、巡幸西苑等活動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枯燥乏味,一邊其樂無窮;一邊規矩遍地,一邊無拘無束,皇子們會選擇哪一邊,不言而喻。

明代皇子們的學習環境也不好,身邊總是有一堆的宮女太監,為了巴結少主子,變著法兒逗少主子玩。神宗那會兒天不亮就願意去讀書,那是因為有張居正有母親管著的緣故,一般的皇帝和太子們,都比較缺乏自律,抵擋不住誘惑,動不動就請假,有的幹脆假都懶得請,天天曠課了事,反正我是皇帝老子,看你們能奈我何!

明代皇子教育總體上的失敗,對我們的警示意義是明顯的。

做兒子的應該加強自律,做長輩的應該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勒得太緊,要把握好這個度。作為老師等教育者或者學校等教育機構,應該製訂一套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成長計劃。領著孩子沒完沒了地報班、昏天暗地地考證等,這都有揠苗助長之嫌。而如果讓孩子身邊整天跟一些不學無術的狐朋狗友,則又是把孩子往虎口狼窩裏麵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