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代皇族,我們可能馬上想到提著鳥籠、戴著疙瘩帽,在大街上橫著遛鳥的八旗子弟。單從教育上來說,我們這樣來看清代皇族恐怕有失偏頗。別看人家是從白山黑水過來的“蠻夷之族”,但是人家愛學習,在教育孩子上是非常嚴厲的。說它嚴厲,是因為清代的皇室教育是曆朝曆代裏最嚴厲、最苛刻的。甚至現代的教育與清代比起來,也隻能說是浮雲。因此,整個宗室具有較高的群體素質。清代皇族教育不僅培養出大量善騎射的人才,還培養出不少的詩人、文學家以及史學家等。清代的皇帝及其宗室則是個個文武雙全、多才多藝。比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四個皇帝,一生勤奮好學,文武雙全,他們在行圍、八旗校射等場合均表現出色,經常親自率兵演練,做出榜樣,而完全在上書房培養出來的嘉慶、道光、鹹豐三個皇帝也是如此。清代皇室教育到底有哪些常人所不知的神秘之處,就讓我們來到清朝的深宮中一探究竟吧。
第一節皇子們的血淚讀書史 (1)
一、“天下第一家皇家幼兒園”——清代皇子幼年期的成長
優生優育的思想,自古就有。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慈幼、胎教等教育觀點。宋代還建立了專門的“慈幼局”,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幼兒園。可見,古人在早教和幼教上比我們現代人也不差。到了清代,更是集前代的教育理念之大成,對於幼兒教育,從理論到實踐,都形成了一套體係。清代的皇室,更是以天下第一家的條件,不遺餘力地辦好自己的“皇家幼兒園”。
1聰明美麗的母親與乳母
孩子至少有一半的智商來源於母親,那麼為皇子們選一個美麗聰明的母親,自然是皇室教育的起點。皇室選妃的要求之嚴,我們在很多的清宮戲中應當有所了解。先從全國各地海選,海選之後,經曆極其嚴格的一麵、二麵、三麵,才能到終麵,這完全不亞於現在各大企業的麵試,麵試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點清代的宮女和妃嬪們應該深有體會。能夠最終入圍的選手,基本上是從裏到外都挑不出什麼問題來,挑妃嬪的過程不亞於雞蛋裏麵挑骨頭。身體素質合格後,妃嬪們還得學習禮儀規範,考查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等。
成為皇妃之後,清代皇後皇妃們的養生無疑對皇子們的早期發育也有很積極的作用。她們用鹿胎膏作為營養品,還有一堆的宮廷禦醫的養生方,都有理氣、活血、健脾、補腎、安胎等作用。從一開始就為皇子們的身體健康而廣積糧、高築牆了。
皇後皇妃等在懷孕期間,就開始對胎兒進行基本的胎教。皇室胎教的要求頗高,要求後妃們“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就是說,懷孕的後妃們,不該看的不能看,不該聽的不能聽,不該說的也不能說,要保持心態的平和、端正,從而在娘胎的時候,就給未出生的皇子良好的品行示範。
小貼士
皇子出生以後,便開始進行乳母的選擇了。乳母的選擇十分重要。因為皇室的孩子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很不一樣。清代的皇子第七章史上最難熬的皇子生活——清代皇子教育們,從母親肚子裏出來之後,就很少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生母,見麵的時間、地點、該說什麼話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這可能一度讓這些皇子們懷疑,站在眼前的女人是不是他們的親媽。因此,皇子們的嬰幼兒時期,基本上是在宦官和乳母的養育和陪伴之下成長的,他們與自己親生父母相處的時間,遠沒有和宦官、乳母相處的時間長。故而照顧小皇子生活的乳母、保姆等的選擇就非常重要。
清代皇室對乳母的選擇,其條件甚至比選妃還要苛刻。
乳母的年齡必須在十五歲到二十歲左右,容貌端正,並且丈夫健在,還最好能夠是在生完第三胎之後第三個月的女子。並且宮廷還需要檢查,乳母的頭發是不是烏黑健康,口齒是否伶俐,身體各方麵是否“體檢合格”,皮膚是不是幹淨潔白,奶水到底是濃是稀是淡是甜。這一點,我們現代人要做到就有困難,但是要盡可能進行母乳喂養,而現在的媽媽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下,工作壓力大,基本上休產假的時間也不能保證極其充裕,連帶孩子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去保證乳汁是否達標了。所以新媽媽們,一定要向阿哥們的乳母看齊,注重保養,多吃綠色、健康、環保的食品,以保證我們現代孩子們的成長發育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