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明代皇子教育 (5)(2 / 3)

朱翊鈞十歲喪父,登基之後,親生母親被封為慈聖皇太後,這位慈聖皇太後和他的鐵腕老師張居正也有得一拚,甚至可以說和張居正“沆瀣一氣”,張居正管課上,慈聖皇太後管課下。把少年朱翊鈞管得那叫一個服服帖帖,連一次調皮搗蛋的機會都沒有。

每次小皇帝不讀書,慈聖皇太後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每逢三、六、九,小皇帝是要上朝的,上朝的這一天,五更時分皇太後就到皇帝睡覺的地方,叫他起來,命太監們把小皇帝扶起來,為他洗臉,催他上駕。

有一次,小皇帝在宮中喝多了一點酒,命內侍唱歌,內侍回答說不會唱。小皇帝大怒,說內侍竟敢抗旨,拿起劍就刺,在左明代皇子的勸解下,小皇帝割了兩個內侍的頭發,算是將他們“斬首”了。事實上這是小皇帝一時興起,順便跟手下開了個玩笑而已。

可這件事傳到了慈聖皇太後的耳朵裏,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她命小皇帝在地上跪了很久,曆數他的過錯,可憐的朱翊鈞被嚇得涕泗橫流,請求母親讓他改正錯誤,這事才算了結。

還有一次,小皇帝喝了點小酒,在宮裏騎馬,還打了人。這下可真的闖了彌天大禍了。慈聖皇太後立即換上青布衣服,不戴首飾,命召閣、部大臣,要謁告太廟,將小皇帝廢了。這可把朱翊鈞嚇壞了,趕緊前去請罪。太後說:“天下大器難道就是您可以繼承的嗎?”意思是要改立他的弟弟為帝,朱翊鈞跪在地上又是磕頭又是認罪,鬧騰了好久,皇太後才肯鬆口。

慈聖皇太後不但自己管教兒子,而且還找了個有力的幫手——太監總管馮保。

第三節課,練習書法。第三節課一般就已經是下午了。 (2)

馮保知書達理,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當初朱翊鈞他爹還在世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他,臨終前也特意囑托了馮保要照顧好他年幼的兒子。馮保當然要不負重托了,在宮中,他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萬曆小皇帝對於他非常畏懼,每次萬曆小皇帝與小太監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說: “大伴來了。”

而且馮保與張居正可謂是黃金搭檔,每當張居正上課的時候,馮保就肅然站立在他們師生倆旁邊,要是小皇帝敢走神的話,他就耳提麵命地對他說:“張先生可是先皇留下來給你的財富啊。先生的話,皇上要仔細聽啊!”於是張居正捋一捋他的長髯,臉上有一種特有的莊嚴。在這麼嚴正的氣勢下,可憐的小皇帝上課時,絕對連一點開小差的機會都不會有。如果朱翊鈞放學後,背著張居正有什麼不規矩的行為時,馮保就嚇唬他說:“小心讓張先生知道,看他如何收拾你!”朱翊鈞隻能乖乖地收斂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現在的孩子,想感慨老師家長管得嚴,那麼,請想想朱翊鈞吧!

總的來說,朱翊鈞所受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這也正是他繼位之初能勤政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方麵,有慈聖皇太後和馮保對他的嚴格管教;在學校教育方麵,有鐵腕老師張居正的威懾力在。所以,在他繼位的前期,還是頗有一代明君的風範的。

比如,朱翊鈞在十歲到二十歲這個階段內,基本上是按照張居正的教育綱要,堅持每天學習,朝野上下都讚賞他勤學。到成人時,他的學問和能力都大有長進,具備了較充分的學識,對傳統的經史子集的學問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一些人、事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且書法成就突出,基本上能達到專業級水平,觀察力、洞察力等也發展得不錯。

但是等到嚴格教育他的這三個人都相繼離世之後,朱翊鈞漸漸地脫掉了約束自己的繩索。他開始不去上課,開始沉迷於酒色,開始廣斂錢財,開始不太想理朝政,到後期幹脆連續幾十年都不上朝。臣子們壓根兒就找不到他。

朱翊鈞從一個立誌有為的皇帝變成一個荒怠的皇帝,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在教育上,雖然慈聖皇太後、張居正對他管得很嚴,而且表麵上,朱翊鈞也很聽話,基本上不犯什麼錯誤,有錯了也能做到知錯就改。但是我們需要分析他的這種“聽話”,是出於自己內部發展的需要還是出於外部的壓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叫做“自我提高內驅力”。他前期的勤學,自我提高內驅力並不強,更多的是為了做給老師看,做給母親看,做給他的天下臣民看。所以,一旦外在的壓力放鬆或者消失,那麼之前積蓄在他內心深處的渴望“為所欲為”就會不可收拾地爆發出來,又沒有好的機製來壓製這種爆發,所以所作所為隻能越來越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