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仁宗、宣宗父子倆統治期間,明朝國泰民安,政治清明,史稱“仁宣之治”。朱棣不喜歡自己那個胖胖的兒子朱高熾,遲遲不願意立他為太子,可是卻非常喜歡這個孫子——朱瞻基。那麼朱瞻基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得到自己皇爺爺朱棣的賞識呢?
1欽定名師輔大業
傳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王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隻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也就是說,打從朱瞻基一降生開始,朱棣就對這個寶貝孫子情有獨鍾、寵愛有加。
朱棣奪了皇位之後,特意派了自己最大的功臣姚廣孝作為自己孫子的老師。
第二節鐵血皇帝朱棣教子同樣鐵血 (2)
姚廣孝人稱大明第一奇人。他十四歲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向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之學,熟讀詩書,詩文俱佳。在朱棣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實為朱棣的軍師,屢出奇策,立下了不少功勞,朱棣對他也是尊敬有加。他死後,朱棣還特意為他定了全國哀悼日,並親自為他寫碑文。
姚廣孝負責給朱瞻基講讀經書。以姚廣孝的博學多才,再加上朱瞻基的聰慧好學,這師徒倆可謂是棋逢對手、酒逢知己。在姚廣孝的點撥下,朱瞻基基本過目不忘,為後來“仁宣之治”的出現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基礎。學習過程中,朱瞻基不是死讀書,而是對古今曆史的興盛與衰亡、安定與動亂,留心進行比較,從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領悟治國安邦的道理。
朱棣還給朱瞻基欽定了另一個名師——夏元吉。姚廣孝跟夏元吉一直關係很好,並且多次向朱棣舉薦。夏元吉不僅學問好,而且為人剛正不阿。比如,他針對朱棣的好大喜功,直言相告:
“連年大興土木,耗費人力物力,應該管管老百姓的死活啊!”
朱棣生前不止一次地指著夏元吉對其他大臣說:“高皇帝(朱元璋)培養了這麼一個賢臣送給我,真是我的幸運啊!”晚年朱棣執意北征蒙古,夏元吉多次諫言不同意。朱棣對他十分憤怒,一氣之下,把夏元吉遣回了家。但是,朱棣臨終之際終於體會到夏元吉的一番苦心,他對身邊的人說:“夏元吉愛我啊。”
朱棣派夏元吉這樣的老師來輔導朱瞻基,用意不可謂不深。
夏元吉每天早上對朱瞻基進行行政能力實際操作上的輔導。
他做起事來,總是從容不迫,井井有條,朱瞻基跟著夏老師學到了不少硬本領。並且,夏元吉又陪同朱瞻基深入鄉野村落,體察百姓疾苦,開導朱瞻基注意體恤民力。總之,朱瞻基從夏老師那裏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治國經驗。而這一切都得拜朱棣所賜,朱棣作為家長,能夠慧眼識名師,並且不惜一切代價把師傅領進自己家門。因為老師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水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的家長,擠破腦袋也想把自家的孩子往名校送。
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智慧2文韜武略親傳授有大師姚廣孝的輔導,朱棣還嫌不夠。有什麼機會,總是親自把孫子帶在身邊栽培。比如,朱棣遠征漠北,他不像一般的爺爺心疼自己的孫子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的艱辛,而是把這次遠征看做曆練孫子的大好機會,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磨煉他的毅力。帶著他一起檢閱部隊,教他軍法布陣,讓他了解戰士的辛苦。這一切都對日後朱瞻基帶兵親征,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習經驗。朱棣大概也深知,溫室裏的花朵是見不得什麼風雨的。不知現在的家長是否能讓自己的孩子以身犯險。
有一次,明軍與蒙古軍展開了激戰,一名官員自認為自己很勇猛,帶著朱瞻基加入激烈的戰局。當時朱瞻基還隻有十七歲,他在這名官員的引導下,親率一隊五百人的騎兵去追蒙古兵,一直追至九龍口。蒙古人發現了這位少年的皇家身份,回頭反攻,用數倍的兵力圍住了這五百騎兵。一度陷入險境,朱瞻基有被活捉的危險。但是朱瞻基小小年紀,沉著英勇,在他的帶領下,這五百騎兵也神勇異常,硬是抵擋住了蒙古鐵騎的圍攻。可見,朱棣培養孫子,不隻是“寵”,而是創造情境,放手讓他去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