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明代皇子教育 (2)(1 / 3)

朱元璋的勤儉節約,對後世的子孫影響很大。比如他的第四個兒子,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修建北京城這麼大的一個工程,他並沒有向老百姓提高賦稅,而是盡可能地減少預算,並且,把相關的工作崗位分撥給經濟困難的百姓,因此受益的老百姓多達數萬。

2望子成龍終兌現

在朱元璋的苦心經營下,他的兒子們也很爭氣,基本上沒給老子丟臉,在很多領域都頗有建樹。

(1)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後在戰爭歲月生下的孩子,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深受夫妻倆的寵愛,名正言順地被立為太子。

當太子還隻有六歲的時候,朱元璋就為他聘請了當時名震天下的儒學大家——宋濂為師。朱標性情溫和、天性善良,因為出生在特殊的戰爭歲月,自幼就沒怎麼待在父母身邊。所以從六歲開始,他和宋濂等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小朱標的一言一行都有宋濂的指導和規範,宋濂基本上稱得上是他的精神上的父親了。宋濂前後教了他十幾年,把他從學前班一直送到大學畢業。師生間的濃濃的情感,自不待言。太子從來不因為自己儲君的身份就把宋老師當奴仆使喚,而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師長,有什麼精美的食品,總會給自己的老師留一份。

宋濂請求回老家探望父母,朱標都極其不舍,不想讓老師離開。出於人情孝道,不得不放手。太子和朱元璋都送給宋濂厚禮,宋濂在回信中一方麵答謝皇上,一方麵回家了也忘不了自己做老師的身份,用書信教導太子勤於學業、孝悌恭敬。朱元璋連忙讓朱標給老師回信,並且囑咐朱標記住老師信中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見,朱元璋自己對這個老師也很敬重。有的時候,宋濂講學的時候,朱元璋也會過來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濂是既教父又教子,是朱元璋父子共同的師傅。

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學習難度也逐步加大。學習儒家經典《春秋》的時候,太子覺得《春秋》的人物眾多,思緒繁亂,很難一一理清楚。宋濂也覺得如果按照《春秋》原來的編排方式講下去,確實不太好講,太子一時消化不了。於是,宋濂花大力氣,下大工夫硬是重新為太子編排了一套學習《春秋》的教材——《春秋本末》。他把《春秋》從頭到尾,按照春秋中每一個小國為一個單位,這樣太子了解起史實來,就一目了然了。

宋濂每次講到曆史上成敗存亡的教訓時,都極其認真地講解,麵容肅穆,誰是誰非,娓娓道來。朱標也神情端莊肅穆,聽得如癡如醉。

朱標後來很多的執政理念都受到宋濂仁義思想的影響,與朱元璋大興酷刑的執政方式根本就不是一條道上的。所以,後來長大成人的朱標的很多想法都得不到皇帝老子的讚同。朱元璋立國以來,千方百計地誅殺功臣。一次,朱元璋竟把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賜死。太子實在看不過去,就勸諫道:“皇父誅殺太濫,恐傷和氣。”朱元璋聽了,一句話沒說,但臉上現出不高興的神色。第二天,朱元璋叫人在廳中放了一根帶有很多刺的荊條,然後把太子叫來,令他把荊條撿起來拿在手上。太子朱標看了看,很是為難,不敢去撿。這時,朱元璋笑道:“我令你拾荊條,你懼荊條有刺,恐傷你手。如果把刺除去,那麼你再去拿不就沒事了嗎?

我今天所以要殺功臣,就是為你除刺,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意思嗎?”太子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兒聞‘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猶未畢,朱元璋勃然大怒,突然站起來,手提座椅就要打太子。嚇得太子隻能趕忙逃出去避避風頭。

宋濂退休之後,因為胡惟庸案,他的孫子被判死刑,朱元璋不念舊情,宋濂也遭牽連,定為死罪。朱標得知後,心急如焚,跪在地上求情,馬皇後也從太子那兒知道宋老師的為人,也來為宋濂求情。政治上殺紅了眼的朱元璋根本管不了這麼多,全然不聽。父子倆又發生了衝突。太子走出皇宮,走到河邊,徑直就朝河中心走去,河水馬上就要沒到太子的頭了,嚇得跟在太子後麵的隨從六神無主,好不容易把太子從河裏拖了上來。

朱元璋聽說了,也著實嚇了一跳,沒想到太子竟然如此癡心,為了老師竟連自己的命都不想要了,最後還是免去了宋濂的死刑。

(2)朱椿

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是一個喜好讀書和做學問的人,他“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容止都雅”,朱元璋稱他為“蜀秀才”。朱椿被分封到成都,修建了“古皇城”,這成為成都皇城文化的源頭。他還沿錦江修建了籌邊樓、望江樓、散花樓,這些都成為成都的標誌性建築。朱椿還聘請了大學者方孝孺為師傅,興辦郡學,資助清貧學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並擊敗了番人入寇,同時利用經濟手段平衡民族矛盾,各方麵都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