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朱權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據史料記載,朱權“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須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朱元璋“獨鍾愛之”。他自幼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也說:“此兒有仙氣。”朱權自幼就喜歡讀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他後來在音樂、宗教等很多方麵都頗有建樹,與朱元璋早期營造的良好的教育氛圍不無關係。
小貼士
總的來說,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還算是成功的,他用自己一生的艱苦創業、勤奮進取為他的皇子皇孫做了很好的典範。我們現在的家長們,再怎麼忙,應該也忙不過皇帝吧,盡量多騰出點時間關注自己孩子身心的成長不是難事。在教育問題上一定是公平的,你投入多少,就會收獲多少,你種下的是什麼因,就會收獲什麼果。
第二節鐵血皇帝朱棣教子同樣鐵血 (1)
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即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發動兵變,奪了自己的侄子即建文帝的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曆史上有名的鐵血皇帝是如何教育子孫的。
一、不受老爹待見的太子朱高熾
1編書擇師輔太子
朱高熾是明成祖的長子,但是從內到外都沒怎麼有明成祖的影子——明成祖能征善戰、威風凜凜,而朱高熾卻胖得厲害,連馬都騎不上;明成祖雷厲風行、幹淨利落,而朱高熾卻不溫不火、舉止沉穩。要不是因為朱高熾是嫡長子,要不是因為臣下極力反對廢長立幼,朱棣肯定得立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朱高煦為太子。因為朱高煦與朱棣十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奪江山的過程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有意無意說起:“你大哥多病,將來這皇位還得看你。”聽了這話,朱高煦更加熱情高漲,在整個靖難中屢立大功。
與弟弟朱高煦相比,朱高熾最大的特點就是書讀得好,儒雅、仁義。
要是朱高熾生活在現代,肯定超受父母的疼愛,受老師同學的歡迎。因為朱高熾讀書壓根兒就不用老爹老媽操心。但是皇帝老爹自然少不了要擺出皇帝老爹的樣來,朱棣專門請文臣們為太子編了兩部書——《文華寶鑒》和《聖學心法》,內容上是曆朝曆代的榜樣人物的事跡,作為太子思想品德課的必修書。書成之時,朱棣還特意為太子舉行了一個儀式,詔太子到奉天門,親手把書交給太子,說:
修己治人之要,具於此書。帝王之道,貴乎知要,知要便足為治。
回過頭來,又對輔導太子的老師說:
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晉元帝授太子以《韓非》,帝王之道廢而不講,所以亂亡。今此書所載皆大經大法,卿等輔導東宮,日為講說,庶幾成其德業,他日不失為守成令主。
對學生叮嚀,對老師囑托,也算得上用心良苦了。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了,要是在現在,連博士文憑都拿到了,但是,朱棣規定,必須繼續讀書,真正印證了那句話——學無止境!
朱棣還特意在自己信得過的大臣當中,仔細挑選了幾位,作為太子的東宮輔官。二十七歲的已經“博士畢業”的太子,開始了全新一輪的深造。
解縉為太子講《尚書》,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詩經》,金幼孜講《春秋》。每位老師在為太子上課之前,先要寫出規範的講義,上交到文淵閣,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教務處,由閣臣(教務處主管)檢察合格之後,再呈給皇帝禦覽,皇帝說可以,這才可以按此講義給太子講解,其學術嚴謹程度是我們今天簡直都無法想象的。其中楊士奇等人撰寫的《易經》講義十卷,朱棣賜名為《周易直指》。金幼孜所寫的講義三十卷,初名為《春秋要旨》,朱棣賜名為《春秋直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可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腕兒。
以楊士奇為例,他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經曆五個朝代,在內閣當輔臣四十餘年,當首輔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