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代,造就了史上為數最多的“變態皇帝”。比如搞姐弟戀的明憲宗朱見深,迷戀美女、野獸、豹房的明武宗朱厚照,寧做威武大將軍不做帝王的正德皇帝,被宮女謀殺的明世宗朱厚熜,被女色掏空了身體的明穆宗朱載垕,從來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史上最傑出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等,簡直數都數不過來。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這樣一批個性鮮明的“變態皇帝”呢?這得從明代的皇子教育一一說起。
第一節文盲皇帝朱元璋教子不文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雙亡,在寺廟裏做小和尚,兼任寺廟裏的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從如此卑微的地位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寶座,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這位草根皇帝的過人之處早已為他的傳奇經曆所證明。然而,他自己鬥大的字不識幾個,在教育後代子孫方麵,又會有哪些高招呢?
一、老子是文盲,兒子不能是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他打下江山登上皇位的那一年,最大的兒子隻有十三歲。正因為自己文化水平有限,連最常用的辦公文件——皇帝詔書都寫不順溜,所以,朱元璋比曆史上的任何一個皇帝都更能體會讀書的重要性。從一坐上皇帝寶座起,朱元璋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比自己強,總不能讓兒子跟老子一樣是半個文盲吧,他要為兒子們營造最優越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一代一代地打點好大明的鐵桶江山。
首先,得解決好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問題。左思右想,朱元璋決定在宮中建造大本堂。大本堂當中基本上集聚了全國最珍貴的圖書,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大本堂請的老師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學者,比如宋濂、魏觀、李希顏、吳伯宗等人。
而且還在大本堂設立伴讀。所謂伴讀通俗地解釋就是陪伴讀書,伴讀都是從國子監裏挑出來的高材生。到此,朱元璋還嫌學習氣氛不夠濃,命令自己旗下的一堆功臣的後代也來大本堂念書。
大本堂的老師們,除每天給學生們上課外,放學後,還專門安排值日表,輪流有老師在大本堂留宿值夜班,以備皇子們的不時之需,為皇子們答疑解惑。從洪武(朱元璋年號)初年開始的十來年,朱元璋的兒子們,寒來暑往,日複一日,皇子們基本沒有太多的休息,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之中。朱元璋本人還經常到太子讀書的大本堂檢查指導工作,與太子一起縱論學習經史典籍後的感受和對眼下治國理政的心得,沒有浪費一點光陰。總之,大本堂中,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又有學富五車的老師和天資聰穎的學生,而且朱元璋還親自去引導他們賦詩作文,議論古今,營造一個人人向上的氛圍。
朱元璋對大本堂的老師們說:
“人積存了金子,必會求良冶加以鑄造,有美玉,必會求良工加以雕琢。引申來說,家中子弟有可造之才,不求明師而教之,豈不是愛子弟不如愛金玉嗎?良師之所以能夠造就出有學問的人才,使之成器,是因其材力,各取所長去造就。朕的諸子有天下國家之責,功臣子弟將有職任之寄,教育他們之道,當以正心為本,心正則萬事皆理矣。如果導引他們不正,被各種欲念所攻,其害不可勝言。”
可見,朱元璋對教育的重要性有著很清醒的認識。
說到大本堂的老師,其中,最個性鮮明的要屬李希顏了。
李希顏是一名隱士,隱居在山穀之中,名氣頗大,朱元璋親自下聘書,想聘請他做大本堂的老師,並且派專人把聘書送到李希顏手裏。李希顏對於皇帝的麵子還是不敢不給的,於是進京做了皇家教師。
李希顏做老師,可不管你是天皇老子的兒子還是平民百姓的兒子,在他眼裏都是學生,誰不聽話教訓誰。所以他上課的時候,手裏拿著教具——一根木棍。對那些膽敢在課堂上調皮搗亂的、聽課不認真的、作業完不成的,統統用木棍教訓。皇子們年紀小,加上又是金玉之身,有時候哪有那麼聽話,所以身上、腦袋上難免青一塊紫一塊的。
有一次,皇子們給朱元璋請安,朱元璋發現怎麼有的皇子腦袋上腫了個大包,就問是怎麼回事。皇子們算是逮著了告狀的機會,連忙曆數李希顏李老師的“惡行”。俗話說,打在兒女身,痛在父母心,朱元璋立馬被氣得暴跳如雷。好你個李希顏,看你有幾個腦袋,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
幸好當時馬皇後在場,馬皇後不愧為曆史上有名的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