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明代皇子教育 (1)(3 / 3)

朱元璋的這段話可謂用心良苦,兒子出生富貴,安享宴樂,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他就是想要通過祭祖的過程,讓兒子們知道先祖當年生活的艱難,接觸百姓的實際生活狀況,懂得民間衣食的艱難,觀察民間風俗的善惡,懂得什麼該倡導、什麼該反對,而不是去追求什麼奢侈豪華的東西、揮霍無度。

他帶兒子去郊祀時,還要兒子看農家的服飾農具,充分利用“情景教育”,讓兒子們切身體會父輩生活的艱辛以及創業的不容易。

汝知農之勞乎?夫農勤四體,務五穀,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居處食用,必念農之勞,取之有製,用之有節,使之不苦於饑寒,方盡為上之道。若複加之橫斂,則民不勝其苦矣。故為民上者,不可不體下情。

意思是說,農民們的生活有多麼艱難,日常生活中吃的、用的,得來有多麼不容易。告訴兒子們要念及農民的辛苦,吃穿用住都不準揮霍,要有所節製。

有一次,朱元璋帶太子朱標出門,出城不遠,經過一個村莊,朱元璋命大臣請朱標下馬,步行到附近農家訪問。在大臣的指導下,朱標來到一戶農家門前,隻見院牆歪斜,柴門斷裂。主人是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婦,朱標等人的到來,使他們驚慌。那位大臣上前行禮,並說明來意。兩位老人聽後,連忙還禮,並請他們到裏麵休息。兩位老人院內隻有兩間低矮的草屋,門楣前吊著一張草簾子,當做門扇,屋內真可謂家徒四壁。那位大臣把屋內的物件一一指給朱標看:

幾截大樹樁是座位,一堆稻草是床鋪,一個土台子是飯桌,台子上的幾隻陶碗是最上等的用具,灶上的一隻鐵鍋已經裂縫。

三九天兩位老人衣服單薄,破舊不堪,穿的是打補丁的粗麻布衣,他們凍得瑟瑟發抖。

朱標看到這些情形,想起自己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由得產生了一種無功受祿的羞慚之感。他憐憫兩位老人,示意隨從拿出一些銀子送給兩位老人。朱標離開這戶農家,心裏很不是滋味,默默無語地往回走。朱元璋見兒子回來了,正想詢問他訪貧問苦的感想,隻見兒子低著頭,麵帶慚愧之色,說:“父王的深意兒臣明白了。”朱元璋聽後,很感欣慰,連說:“好,好。”

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叫朱棡,有一次出門的時候,打了他的膳夫(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廚師)。朱元璋嚴厲地譴責他說:

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典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嚐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

意思是說,我打天下這麼多年來,從未無事遷怒於下人,你小子給我記住了,不要以為是小事,別人就不會記恨於你了!可見朱元璋對自己身邊侍候的勞動者還是非常尊重的,沒有擺一點皇帝老子的架子,對兒子動輒打自己身邊的仆人,便如此苛責有加。

為了形象地教育兒子們,朱元璋煞費苦心,找來畫工,讓他們畫出兩個係列作品。一是古代孝子的事跡,給後代子孫們灌輸孝的觀念;二是以朱元璋本人為題材,畫出他艱難起家、征戰的曆程,讓子孫不忘當時打江山的艱難。

富貴易驕,艱難易忽,久遠易忘。後世子孫,生長深宮,惟見富貴,習於奢侈,不知祖宗積累之難,故示之以此,使朝夕觀覽,應有所警也。

而且,朱元璋還身體力行,為兒子們做勤儉節約的榜樣。比如有一次,一個回族商人送給他極其高檔的香料,可以做藥材,也可以做成高級化妝品。朱元璋認為這隻是裝飾品,隻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罷了,於民於國,算不上有什麼大的好處,所以就沒要。

還有一次,皇宮內搞建設,設計師把設計圖紙交給朱元璋過目,朱元璋拿著筆,刷刷刷,把其中設計得富麗堂皇、極其考究的地方全刪掉了。有臣子想討好他,提議用一種名貴的石頭做內部裝修,被朱元璋臭罵了一頓。完工以後,這棟建築極其樸素,成為教育皇子的活生生的素材。在生活方麵也是如此,如果朱元璋看到自己的手下侍衛或者大臣,有誰穿著極其名貴華麗,都會狠狠地罵一頓。如果現在的某些家長,一方麵給孩子灌輸勤儉節約的生活理念,另一方麵卻大用特用奢侈品,那孩子應該相信你說的,還是相信你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