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明代皇子教育 (1)(2 / 3)

她一看形勢不對,立馬出麵打圓場,“李老師以聖人之道教訓我們的兒子,我們做父母的哪有生氣的道理啊!”朱元璋平靜下來一想,覺得很有道理,非但沒有要李希顏的腦袋,反倒給他升了官。

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反對體罰,不能說這是不對的。但是,也不能把這種思想過度發展,這會導致孩子無所畏懼。朱元璋和馬皇後作為家長,正是因為配合老師的工作,沒有因為老師責罰了兒子就護著兒子,這就給了老師足夠的自主權。老師才能全權負責起來,才能保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電視劇《大宅門》當中,主人公白景琦小的時候就極其頑劣,氣跑了好幾位老師,最後的這位老師能夠把他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做家長的撂開了手,放手讓老師去管,該打該罵,聽憑老師處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的家長應該向朱元璋和馬皇後取取經。

小貼士第六章還有一個老師,名叫劉崧,朱元璋幾乎每天早晚都要見他,還特意賜給了他馬車。每次見麵都谘詢兒子們的讀書以及品德方麵的情況。劉崧死後,朱元璋還親自為他寫祭文。在老師麵前,與其說朱元璋是以皇上的身份,還不如說是家長的身份,他在老師麵前沒有一絲一毫的架子,老師也盡職盡責。劉崧既悉心於教育又安於貧困,為皇子的教育,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心血,甚至病危的時候,還在想著為皇子們上課的事情。

朱元璋身為日理萬機的九五之尊,尚且能騰出時間,每天接待老師的家訪。而我們今天的家長們,雖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但是我們花了多少時間認真參加孩子的家長會,認真接待老師的家訪呢?

朱元璋為了更好地教育子孫後代,還專門花大力氣編了一本家訓——《明祖訓》。編《明祖訓》前後花了六年多的時間,七易其稿。朱元璋還親自寫序,可見其重視程度。他在序中說:

朕觀之古國家,建立法製,皆在始受命之君,當時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於海內,民用平康。蓋其創業之初備嚐艱苦,閱人既多,曆事亦熟,比之生長深宮之主,未諳世故,及僻處山林之士,自矜已長者,甚相遠矣。

意思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兒子們生在深宮,不懂世事人情,一定要按照《明祖訓》中的規章製度辦事,以防微杜漸,讓江山萬代相傳。

不知道現在的家長是否也願意騰出時間來,給孩子弄出個《××家訓》出來,讓孩子每天高聲朗讀一遍,其教育效果想必也不會差。

二、老子能吃苦,你們也必須能

1艱苦勤儉不忘本

朱元璋自己一生都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此種優良傳統當然要讓子孫繼承下去。他特意帶皇子們來到皇宮中的一片空地,說:

此非不可起亭館台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商紂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欲作露台,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異。爾等當記吾言,常存警戒。

意思是說,這裏有這麼大一片空地,我不用來蓋輝煌的宮殿,而是種上莊稼,不是不能蓋,而是因為那麼做會勞民傷財,老百姓都傷不起啊,你們要切記啊!

朱元璋為了讓兒子們體驗民生的疾苦,有時候外出也帶上皇子,不用車馬,而是步行,讓兒子們到人們生活的第一線去體驗生活。為此,朱元璋還特意把兒子們送到安徽鳳陽的老家,就生活在當初朱元璋為大戶人家放羊放牛的地方。鳳陽是有名的“十年九荒”的貧困落後鄉。當年朱元璋就是因為災荒而不得不背井離鄉。

他的父母和哥哥都是在饑荒中去世的,死的時候,連下葬的地方都沒有。當時,朱元璋還隻有十七歲,他把父母用破衣衫包裹了,放到山坡下,突然間風雨雷電交加,一陣泥石流把他的父母埋了,他隻能說是天葬。很多年後,朱元璋寫《皇陵碑》時說: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漿!

意思是那時候死了連個棺材都沒有,隻是拿破衣服包一下,淺淺地隨便掩埋了事,更別說有什麼祭祀用品了。

所以,朱元璋要親自帶兒子們回老家祭祖,並且對兒子們說:

兒生長富貴,習於宴安,今出旁近郡縣,遍覽山川,經曆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