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宋朝皇子教育 (4)(1 / 3)

宋徽宗趙佶從本性上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甚至還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藝術天分,可是卻硬生生被擺在了帝王的位置上,人生的錯位不僅給他本人帶來不幸,也給一個王朝留下沉痛的教訓。當今仍然有很多家庭在重複著趙佶式的悲劇,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去做他不想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學某一種知識和技能,誰知孩子偏偏不感興趣,可是家長硬是逼著要他學,結果越逼越糊塗,越逼越愚,逼得他索性不學。比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有無悟性,硬是逼著孩子練琴、畫畫,結果有的孩子不堪長時間枯燥單調的練習,對著昂貴的鋼琴號哭不已。還有的家長見自己的孩子學這行不成,學那行又不行,孩子這也不想學,那也不想學,於是心煩氣躁、恨鐵不成鋼;有的家長心灰意冷,聽之任之;有的家長則感到絕望,撒手不管。

總之宋徽宗趙佶的教訓告訴我們,教育不要忽略了個體的特殊性,要根據不同個體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等具體情況,為其選擇最適合的教育發展方式。

第四節少數民族皇子的別樣風采

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優秀兒子們

契丹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維持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和平。

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

次子耶律德光繼位後,改國號為遼,尊阿保機為遼太祖。

少數民族政權對皇室子女的培養也絲毫不含糊。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有三個兒子,即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阿保機養的這三個兒子都非等閑之輩。阿保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這三個孩子,並且適時教育。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拿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教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話說,有一天非常寒冷,阿保機命三個兒子去撿木柴點火取暖,耶律德光不加以選擇全部取來,最先來到阿保機帳中;耶律倍挑選幹柴,把它們捆好後才回,最後來到帳中;耶律李胡取得少卻丟得多。阿保機看到後,就發表了對兄弟三人的評論,“長子靈巧而次子誠懇,幼子不及兩位哥哥”。

耶律倍小字圖欲,生於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太祖建國之初,即被立為皇太子。他自幼聰敏好學,深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是個飽讀漢族詩書,堪稱滿腹經綸的學者。他曾將漢文古籍《陰符經》譯成契丹文。他還寫得一手好漢字,並擅長繪畫,尤精本國人物畫。他畫的《射騎》、《獵雪圖》、《千鹿圖》等曾流傳到宋朝,為秘府所收藏。他通曉陰陽,熟知音律,精通醫藥針灸,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少數民族皇子。

耶律倍不僅精研漢文化,而且酷愛收集漢文書籍。他利用皇子的便利條件,廣泛收購,積書至萬卷。在出任東丹王時,他把所有藏書運到北鎮,在他當年畋獵的醫巫閭山頂峰,修建了一所藏書館,名為“望海樓”。中原地區的文臣學士北上入遼時,曾有人向他借閱異書、醫經。可見他的許多藏書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已很難見到了。

受父皇影響,耶律倍對漢族文化也相當尊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當時漢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員。他對中原的文化尤其是儒學十分推崇,對儒學的祖師孔子極為崇拜,並在各種場合中大力提倡與宣傳。

一次,阿保機問侍奉左右的大臣道:“受命之君,應該侍奉上天,敬仰神靈。立了大功、擁有崇高道德的人,朕想祭祀他,誰應該排在最先?”

大家都說應該讓佛排在最先。阿保機卻道:“佛教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這時,在一旁的耶律倍建議父皇道:“孔子是萬世所尊崇的大聖人,應該排在最先。”

阿保機聞言大喜,立即下詔建孔廟,讓皇太子耶律倍在每年春、秋兩季率領百官祭奠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