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太祖又在上京設置國子監,由祭酒、司業、監丞、主簿等官員分管教務,國子學博士、助教負責教學。
太宗時,又在南京設立太學。到遼道宗(1032—1101)時,漢文化已為契丹貴族普遍接受,儒家的封建政治思想在遼國的統治中已居於重要地位,各州普建州學、孔子廟,頒行《五經》作為州縣學校的統一教材。所有這些,與當年耶律倍的大力倡導有著密切的關係。
耶律倍畢竟是個契丹皇子,他除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外,還繼承了契丹民族那種鞍馬騎射、能征慣戰的尚武精神,曾多次協助父親東征西討,帶兵打仗。烏古是契丹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以遊牧、捕獵為業,對契丹時服時叛。神冊四年(919年)十月,遼太祖征討烏古,耶律倍率先鋒軍出擊,大破烏古部,俘獲一萬四千餘人,繳獲牛馬、車輛、廬帳等二十餘萬,烏古舉部降服,自此再不敢反叛。
二、耶律隆緒對漢文化的運用
漢族諸皇帝對子女教育毫不鬆懈,契丹遼聖宗耶律隆緒,效法漢唐皇帝,研讀經史,發展文教,對子女教育也十分嚴格。
耶律隆緒(97l—1031),年十二歲即位,即遼聖宗,次年恢複國號為契丹。在位期間曾多次攻宋。勤於內政,舉人才,察貪殘,國治兵強,統治鞏固。他在位期間,與母後蕭綽創造了遼國的鼎盛。
他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向往漢族的封建文明,喜歡讀漢文書籍,會用漢字寫詩。他曾親自翻譯了白居易的詩作。他還極為重視記載了唐太宗時君臣問答的《貞觀政要》,認為唐太宗是“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
在教育子弟方麵,有《誡諸侄》留世。
汝勿以少能淩物,勿以富貴驕人。惟忠惟孝,保家保身。
(選自《契丹國誌》)意思是說,身為皇家子弟,不要以為自己了不得,目中無人,更不要以為自己出身皇族就驕橫傲慢,要知道隻有忠孝二字,才能保家保身。
隆緒此則誡侄書,可尋根於其習漢法,宗儒學,以盛唐諸帝為榜樣的治國策略。恃才憑淩,以富貴驕人,乃漢族知識分子立身處世之大忌,隆緒一下子抓住了這個要害問題,作為皇室貴胄子弟誡,應該說是很有眼光的。隆緒曾於統和六年(988年)下詔開貢舉,使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舉製度。次年,又以宋降進士十七人為國學官,注重發展遼代官學。在其執政期間,為遼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觀其誡侄書,其漢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至於“惟忠惟孝,保家保身”雲雲,也是從儒家禮教和“修、齊、治、平”的人生態度以及處世哲學中引申而來的。他的這種教育觀念對於整個契丹民族都影響深遠。
三、金世宗完顏雍的教育智慧少數民族政權的國君,同漢族一樣,也重視皇太子的教育。
女真族著名政治家金世宗完顏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他的父親叫完顏宗堯,是阿骨打的第五子。宗堯比較有頭腦,當太祖諸子帶兵出征時,宗堯經常運籌於帷幄之中。他主張以漢製對漢人,同其他人推行的殺戮政策有一定區別。完顏宗堯四十歲那年去世了,那時他的兒子完顏雍隻有十二歲。
完顏雍的母親李氏,出身於遼陽渤海大族,聰明能幹。幼年的金世宗,主要受母親的教誨。依金的習俗,丈夫死後,妻子應當嫁與宗族的人。李氏卻不願接受這種落後的習俗,就在遼陽出家為尼,全心全意教育兒子。
完顏雍長得很魁偉,性格沉靜明達,又善於騎射。年輕時,他每次出獵,很多老年人都跟著去看,讚賞他的騎射技術,“國人推為第一”。他為人寬厚,常隨叔伯們四處征戰,將士們都很推崇他。後來,完顏雍繼承了皇位,他在位二十九年,終年六十一歲。即位後,停止侵宋戰爭,勵精圖治,革除了海陵王統治時期的弊政。他十分樸素,不穿絲織龍袍,使金國國庫充盈,農民也過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實現了“大定盛世”的繁榮鼎盛局麵,他因此也被稱為“小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