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宋朝皇子教育 (3)(1 / 3)

仁宗幼時,與他一同讀書、玩耍的還有幾個宗室子弟,最早進宮的是皇叔元份(太宗四子)的次子允讓,真宗擔心皇子上學過於孤獨,專門找來陪伴他。允讓與仁宗從早到晚在一起玩耍,十分要好。隻可惜好景不長,仁宗九歲時立為太子,允讓即被送回王府。另一伴讀是皇伯元佐(太宗長子,因狂疾被廢太子)的孫子宗旦,七歲時選入宮中伴讀,一直陪仁宗上課,因在宮時間較長,仁宗即位第五章宋朝皇子教育後獲超遷,其他宗室子弟不服,仁宗特地出麵排解,說:“宗旦陪朕幼學,勤勞居多,此出朕意,豈應訴以常格?”

宋仁宗趙禎從幼兒起,就接受嚴格的教育和培養,所以,他親政之後,各方麵基本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比如,他很節儉,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裏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二十八枚,每枚錢若幹。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兩萬八千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個例子,他晚上處理政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後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後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禦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仁宗還能夠聽取臣下的意見。曆史上著名的包拯在擔任監察禦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麵用衣袖擦臉,一麵還接受他的建議。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佐堯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佐堯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佐堯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佐堯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包拯不客氣地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佐堯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宮中對貴妃說:“汝隻知要宣徽使(史載,仁宗情急之下把節度使說成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禦史乎?”

總之,宋仁宗的很多事情,當這個“仁”字還是可以的。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於大內之前。”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於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戴孝帽哀悼。

二、大改革家——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是北宋第六代皇帝。即位後,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當時的國際形勢堪憂,宋神宗很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誌未酬,於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

仲偉民先生在《宋神宗》一書中,把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神宗的表現概括為三點。

1幼年聰慧好學第五章幼年的神宗極其聰明好學,有極強的求知欲。

第三節宋代皇子成長逸聞 (2)

宋神宗趙頊在即位前被封為穎王,他天資好學,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涉,這在宋代諸帝中是相當突出的。嘉佑年間在東宮學習時,穎王經常廢寢忘食,甚至內侍不得不提醒他已到了吃飯時間,他卻說:“聽讀方樂,豈覺饑耶?”

他的父親英宗見他讀書太多,怕累壞了身體,經常讓內侍強迫他放下書本。在條件優裕的皇宮裏不必為了科考而嚴格要求自己,能如饑似渴地汲取各種知識,確實是需要極大的毅力的,這說明穎王自少年時就有遠大抱負,絕不做流俗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