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世界大市場中的中國式辯解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在經濟發展速度上一枝獨秀影響力逐漸提升的中國,越來越多地被全世界所關注。尤其是媒體發達的西方國家,他們對中國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信息研究得越來越細致,甚至有人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措辭的變化進行細微的對比。
被關注就不免被詢問,也不免被質疑。比如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影響國際市場的經濟政策上,就不停被詬病著諸多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民幣彙率的低估和貿易順差的過大。
麵對詢問和質疑時,我們的回應方式是什麼樣的呢?中國政府的回答能讓提問者接受乃至心悅誠服嗎?
誰說“有理”就能走遍天下
整天跑業務、伶牙俐齒的小明,外號“常有理”。因為他總是習慣於反駁別人的觀點並大聲宣揚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話多且快,往往還不容別人質疑。他這樣的表達習慣,總是讓別人感覺無法與之交流,於是幹脆放棄跟他溝通。本來他們叫小明這個外號時,是充滿嘲笑意味的。但是小明自己卻覺得這是對自己正確觀點的一種稱讚。
比如有一次與他同在銷售業務部的同事說:“小明,咱們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是你為什麼拿這麼低的工資,而且不要求漲工資呢?這樣不是讓我們都有被降薪或被炒的危險嗎?”
原來,小明入職時,和公司要了這個比較低的薪酬。那時他剛轉行不久雖然一來就談成了幾個漂亮的訂單,但畢竟經驗有限,所以他來大公司為的是鍛煉,當然是先想辦法進來。小明不喜歡同事這麼問,又感覺這是一種挑釁,於是說:“首先,你們的收入是老板定的,跟我的起薪高低有什麼關係呢?你這麼說根本沒有依據,你看某某同事倒是一進來就要了高薪,可那批老員工照樣有人沒端穩飯碗,年終時被克扣獎金的人還不是多了兩個?你們與其關注我的起薪高低,還不如去提高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再說,我一個新手一來就要求高薪能行嗎?要不是我來幫你們分擔壓力,你們現在還在不停加班呢,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說實在的,你們應該感謝我主動要了較低的起薪!”
還有一次,小明在業務上認識的生意夥伴說:“你看,我也賣東西給你,你也賣東西給我,但最後算個總賬,總是你賺我的錢更多呀!你是不是該讓一讓利了?”
這種情形下,小明總說:“這是大家的行業性質決定的,本來我跟你所處的行業就有利潤空間的差別,這跟我讓不讓利實在沒關係。”
但是這話說完了,小明還是感覺意猶未盡,他還想攻守兼備,於是補充道:“而且,你看這幾年的數據,本來對你來說就已經大有好轉了,去年你說的這個差價就已經比前年小一些,估計以後還會繼續變小,你應該滿足了吧。”
這一補充反而壞了,對方立刻問:“這麼說既然是差距在變小,那根本就不是行業性質決定的,因為你我的行業性質一直都沒變過。隻不過去年你開的價高了些,我才有利潤可賺,所以本來就是你應該讓利的問題。”
這下小明想不出新的說辭了,隻好再次分析了一遍彼此的行業特點,說:“咱們的行業有這麼大的差別,跟你簽的價格也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你的盈利空間也不取決於我……”但對方已經不願意聽他再說下去,就此認定小明根本沒把他當成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對方這麼一想不要緊,隻怕他再次麵對小明時,再也不打算給出更多業務上的優惠與便利了。
小明的辯解法,大家看著眼熟不?小明的初衷是想攻守兼備,別人卻聽著自相矛盾。其實上述兩次被詢問時,小明如果都隻回答了第一點,不再說後麵的話,那提問的人也會理解到小明的立場和難處。但他的回答實在太全麵了,反而讓人覺得他把正反話都說了,結果就跟啥都沒說一樣。
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很像中國政府應對外界的詢問和質疑時的回答呢?
世界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之一:明確你的利益立足點
比如本節開篇提到的貿易順差問題,當它出現在中國政府麵前時,就很像小明被其合作夥伴提出讓利要求的情形。
本來,大家生產的東西不同,所對應的利潤空間也就不同,貿易順差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情況在國際市場上,也的確存在。如果隻是站在這個立足點上去回應,雖然未必能讓提問的人心悅誠服,但至少不會招來對方對中國產業結構特殊性的抨擊。
但是中國政府的官方回答並沒有在這裏見好就收,而是像小明一樣補充了一點:而且近幾年的中國貿易順差,整體數據本身也在下降,這就說明情況正在好轉,更加不必擔憂了。
這樣一來,等於自己承認了現有順差本來就是過大的,讓質疑者有了不相信你的理由:你看,這幾年不正是隨著人民幣升值才有了這樣的數據變化?說明你之前說的都不對,你們巨大的貿易順差就是人民幣被低估了才造成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民間質疑一些領域的國有企業的壟斷造成了市場的畸形發展和資源配置不合理時,針對這種質疑,官方就會在宣傳中,一方麵強調這些領域的產業關乎國計民生,讓私人資本流入會形成私人對資源的控製,從而會對國家的安全形成潛在的危險,所以不能放手;另一方麵又會說,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你看現在這樣的國企壟斷領域不是越來越少了嘛!以前的情況比現在不知道嚴重多少倍呢,說明現在已經進步很多了!——這不是一方麵在強調國有企業壟斷的合法性,一方麵又用國企壟斷領域的減少來說明了所謂的合法性其實並沒有絕對存在嗎?既然你也承認國企壟斷領域的減少就代表著進步的方向,而且現在又有大批民間的機構與企業願意繼續推進特定領域的這一進程,那為什麼政府還要繼續國企的壟斷呢?
有分析者指出,類似情況的出現,其根源在於中國式辯解的求全責備,導致答案過於全麵,而忘記了自己發言的立足點。或者說,是不肯承認,在市場經濟中不同的利益主體天生就站在不同的立場。如果承認大家立場的差異,那就應該承認各自追求合法利益的合理性,而不必偽裝成一副“我已經照顧了所有人的利益”的樣子。
承認利益主體各自的權益,是市場經濟健全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太過於習慣“父母官”式的求全責備,於是對分權的形式十分厭惡。但市場經濟的進程已經深入推進,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已將我們卷入,誰都沒有力量去阻擋這一曆史趨勢。在別人都遵循市場規則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與立場並且堅持了對自己權益的追求之時,如果你還要繼續追求既攻又守、既誇矛也讚盾式的八麵玲瓏,還想要誰都不得罪,恐怕最終隻會讓人無法相信你,也不會重視你說的話了。
第二節 打醬油和外彙儲備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介紹過,外彙儲備就是由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的,可以隨時用於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這些資產的來源就是國際貿易與投資。
至於打醬油,放在十幾年以前,人們可能會想起給家裏小孩兒一個空瓶子和一些零錢的情景;到前幾年,這些畫麵開始變成一個舉著牌子走過的人,牌子上寫著“路過”,嘴裏說的是“關我什麼事”;最近,筆者更容易想起的則是,大陸的醬油貴了,好多人都想去香港打醬油。
五花八門的異地大采購
家住廣州的小明,要出差去香港,一向精打細算的老媽就給他派了購物任務。老媽仔細盤點了家中所需物品,列出了一張詳細的購物清單。小明剛剛喜得貴子的姐姐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也把自己想要的物品提了出來。
到了香港工作任務完成之餘,小明一有空就拿著長長的購物清單四處奔忙。從洗發水到奶粉,從電子產品到尿不濕,甚至還有醬油臘肉,單子上的內容讓小明眼花繚亂。他發現老媽讓他買的醬油,其實家裏附近的超市就有賣的,但老媽就是認為香港的醬油又便宜又有安全保障,一定讓他在香港買。這讓小明非常無語,但母命難違,他也隻好照辦。
就這樣,小明在香港待了一周,除了上班就是購物,都沒空去他感興趣的地方觀光遊玩了。這讓小明覺得,自己來香港,可真是名副其實地打醬油來了。
有趣的是,小明離開香港返家時,卻被好多外籍同事拜托,說他們有親戚朋友打算到珠三角做貿易,不太熟悉那裏的情況需要小明幫忙帶一下路。小明回到廣州後,還真的接到了好幾個國際友人的求助電話,有美洲的有非洲的也有歐洲的。他本想著人家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好歹也要帶他們看看廣州的名勝古跡什麼的,於是便計劃了一些不錯的一日遊路線。
誰知見麵一問才知道,他們大多是來中國進貨的,找小明帶的路都是去某某交易會場或某某市場的,根本沒空觀光遊玩。小明這才想起來,這會兒正是廣交會期間,難怪他們都是奔著交易會場和批發市場來的了。
帶了幾回路之後,小明發現這些年來中國的國際友人跟自己在香港的情形非常相似,也算是來打醬油的了。
小明去香港打醬油,因為內地很多同等商品在價格構成中多了關稅部分,還因為大陸境內近來通貨膨脹比較嚴重。但是如果像小明這樣打醬油的人多了,香港的醬油也自然會漲價,於是就有人說小明這樣的行為會將內地的通貨膨脹擴散到香港。其實,這樣的說法未免太苛責小明了。因為小明們這樣的選擇,實際上與一個經濟學定律非常符合,即 “一價定律”。
一價定律,或稱“購買力平價理論”,它認為,在自由競爭市場上(沒有官方貿易壁壘並可忽略運輸費用差異),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域出售,隻要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售價,那麼它的價格就應該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如果是在國家之間,這件商品通過彙率折算之後的標價就該是一致的;一旦各國間存在價格差異,那麼就會發生這件商品的國際貿易,直到價差被消除。
按照這個定律,看看那些到中國來打醬油的國際友人,“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也就變得更加明晰。除去幾乎什麼都能生產和更加符合國際友人需求的兩大優勢之外,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也是這樣的國際貿易必然發生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些跟外彙儲備有關係嗎?
外彙儲備的主要來源與影響
首先,來中國打醬油的人非常多,這就形成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強勁發展,也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大家都不陌生,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的現象,還可稱為“出超”。而這個貿易順差,本身就是占外彙儲備最大份額的外資收入來源。
前麵章節介紹過中國外彙儲備分為四部分,除卻貿易順差外,還有大量不斷增加的境外投資、境外貸款以及奔著人民幣升值而來的境外熱錢。後三者都可以歸類為一種國際投資,而貿易順差就直接來源於中國的國際貿易。在現階段的中國,巨額的貿易順差正是構成外彙儲備的主要來源。
根據經濟學對貿易順差的研究,通常情況下,貿易順差是對一國的國際收支有利的,但是長期地、大量地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則非常容易引發與貿易夥伴國之間的摩擦,所以對一個國家來說未必是好事。不過,與美國、德國及日本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時間還不算長、占全球出口比重也不算大,因而由此引發嚴重貿易摩擦的可能性還不算大。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的大國,中國在現階段保持外貿較快增長,並將貿易順差持續較長時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在這一階段即便是產生貿易摩擦,問題也不會非常嚴重,大都可以通過妥善處理而化解。
其次,雖說由貿易順差帶來了充足的外彙儲備,為中國穩定的金融環境提供了保證,還有效提升了國家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等突發情況的信心,但是,大量外彙盈餘,通常會使得一國市場中本幣的投放量過分增長,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形成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在中國,央行可以在短期內,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吸納市場中過量的人民幣等措施來消除上述通貨膨脹的壓力,這樣外彙儲備增長就能影響通貨膨脹。
這樣再去看,身在“世界工廠”的小明,為何還會遭遇內地物價上漲而去香港打醬油的情況,就會有新的認識。中國境內物價的上漲,原因就在於通貨膨脹,而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有很多,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從外彙儲備增長帶來的影響看,大量的外彙盈餘導致國內市場上人民幣投放量的不斷增長,因而形成了通脹壓力,無論央行的舉措效果如何,近期的嚴重通脹在一定程度上是和高額的外彙儲備脫不了幹係的。
簡單點說,就是中國的高額外彙儲備並沒有為經濟提供保障,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境內的通貨膨脹,從而促成大陸的小明們選擇去香港打醬油。
當然,別人來中國打醬油帶來了高額外彙儲備也好,外彙儲備太多而成為通脹誘因之一促成了小明去香港打醬油也好,都隻是現階段暫時的經濟現象而已。因為按照一價定律,貿易影響價格的最終結果是形成異地差價的消除,屆時如果“中國製造”沒有將價格優勢之外的其他優勢發揮出來,那也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國際友人來中國打醬油了。
第三節 一方節約,一方借錢,中美債務危機何時解決
早在2010年,G20峰會就在討論美國高額債務帶來的問題,因為這些債務問題的出現意味著國際收支的失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惡化,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失去平衡。
很多人都不明白,既然借債還錢天經地義,那兩個國家之間的債務如何會成為一個需要全球討論的問題呢?這裏的關鍵就在於,在債權關係中涉及的國家消費習慣與水平相差太大,使得習慣了大手腳花錢的借債方形成了慣性,而借出的一方又期望債權收益增加的狀況。但這二者能夠各得其所的前提在於,借債一方有足夠的能力按時還債。因而,當還債信用遭到質疑的時候,危機自然也就來臨了。而當危機牽涉的雙方在世界經濟體係中,一個是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一個是發展最引人注目、影響力擴大最快的國家,該危機能牽動全球的心跳也就不奇怪了。
兩位同事之間的債務糾紛
小明和小梁在同一個公司上班,都是公司裏頗有名氣的人。小明出名,主要是因為他幹活多,消費少,工作期間一直在存錢,在公司的員工當中工資雖然不是最多的,但存款絕對是最多的。小梁出名呢,則是因為她幹活討巧,從不加班,工作期間消費水平驚人,在公司的員工當中工資雖然比較高,但借債也是最多的。
小明和小梁有段時間關係不錯,小梁錢不夠花了就經常找小明借。而且,小梁借錢有一點好,就是她會主動打欠條,並寫明了還錢時要按一定標準計算利息。幾年下來,小明賬上的金額就更多了,這讓小明覺得自己事業有成,很有成就感。而日漸發福的小梁,則用借來的錢買了名牌衣飾、買了車、買了房,並且還在還房貸,於是在各種還貸壓力之下,和小明說好的還錢時間隻能一推再推。當小明惱於外債收不回來,而小梁也惱於各種債務壓力時,他們之間就發生了爭執,開始互相指責。
小明堅持,小梁,你們家怎麼花錢怎麼掙錢跟我沒關係,我隻要我借給你的錢能連本帶息地還給我,絕不能再拖了!小梁則堅持,你掙了錢也不懂消費,還不懂投資,要不是我一直借錢讓你的資金流動起來,你賬麵上哪兒來的那麼多錢?你要搞清楚,我現在要供的貸款這麼多,你是有責任的,要不是你一直借錢給我,我怎麼會沒節製地花錢呢?我要節製花錢,你必須幫我!我還不上貸款的話,你也必須幫我挺過難關!否則還不上你的錢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小明非常不能理解小梁的強詞奪理,我借錢給你自然是以為你是急需錢的,誰知道你消費沒個節製啊,你自己沒節製關我什麼事?小梁又覺得小明一邊放債收利,一邊卻嫌棄幫他賺了錢的借債人,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他倆爭執不下,這天在午飯期間又說起了這件事,兩個人直接吵了起來。
一起午飯的同事們隻好幫忙勸和,最後勸和的結果基本上是讓他們各退一步。也就是說,小明存款太多,又太容易心軟借錢給人,應該自己增加消費或進行投資,減少借錢給別人;小梁呢,消費不節製,借債過多,她應該節製消費,減少借債。
這乍一看起來,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但其實對兩個當事人來說所代表的意義卻是不同的。這要求小明從節約轉變為適當的多花錢,從容易心軟借錢轉變為謹慎借錢;而要求小梁的,卻是從奢侈消費轉變為節製消費。中國古語有雲:“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由此不難看出,小梁麵臨的挑戰更有難度。
甚至有不少同事在背後說:“讓小梁節製消費,能實現嗎?你看小梁像是要還錢的樣子嗎?反正小明的職位沒有小梁高,她不還錢,小明又敢拿她怎麼樣?”麵對這樣的問題,小明並沒有直接回應。因為他也不想與小梁撕破臉皮,他也想用最小的代價收回自己借出去的錢。
小明與小梁的糾紛,可視為中美債務危機的微縮版模型。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債主,美國也身陷還不上債的危機。困境已經形成,現在來說誰不該借錢、誰不該出借,總有點事後諸葛亮之嫌。所以最終能化解困境的,恐怕隻有同事們建議的那一條路:債權方用增加消費及其他投資的方法去提高資金流動和收益,從而減少借出;負債方則節製消費,進而減少債務。
之前是中國人愛存錢,美國人愛消費;為了解除債務困境,中國人要適當消費,美國人則需努力存錢了。
中美債務危機與全球化
類比上文小明與小梁的狀況,同樣可以說美國在解決債務危機這件事情上麵臨的挑戰更大,但是既然放大到了國家層麵,其實就不僅僅是“由奢入儉難”這樣的難度。因為債務困境出現的背景,是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學上認為,這一進程最為壯觀的展示就是資本的國際流動。
就是說,美國陷入債務危機,導致其國際信用評級下降,引發的不止是中國對自己債權的擔憂,還有各種渠道的國際投資對於在美投資的悲觀。這樣一來,美國就麵臨著各種在美投資流失的問題。這也是中美債務問題引發全球關注的關鍵所在。如果用小梁來比喻,大概就是說,小梁還債出現問題,不止借給她那麼多錢的小明著急了,其他借給她錢的人也著急了,就連她的信用卡也被凍結了,她的公司甚至還以她的情緒不好影響了工作效率為由減少她的獎金,這些都讓她的財務狀況更為緊張。
如此困境中,即便美國能堅定信念,勒緊褲腰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大家相信它不會再次成為最大和最終的消費之國。因為美國人多年來的表現告訴全世界,他們的習慣注重消費多過於儲蓄。當然,也還是會有許多人相信,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於修整中期財政和增加私人儲蓄,這樣可以從政府和民眾兩方麵減少消費支出,提高還債能力。
這就像在小梁的困境中,她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家人和自己多存錢、少花錢,這無可厚非。但是在她的債權人和信用卡發行銀行的立場,誰知道她能否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樣看來,如果沒有其他能讓大家對她的信用恢複信心的舉措,她依然會被多方逼債。而被逼債的小梁呢,因為債務的數額巨大,又實在難以周轉,無論如何節約,她都無法按時償還所有債務,所以隻能繼續拖欠。
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必須對美國挺過難關報以信心。同時為了不繼續被拖入更深的債務旋渦,中國也得遵從同事給小明的建議:刺激國內需求,增加國內消費與投資,避免繼續借出。
但是,如果小明不再借錢給小梁,這對於改善小梁的財務狀況有幫助嗎?小明不再出借,似乎隻是減少自己的損失而已。至於已經借出的那些債務,他若沒有其他強硬的贖回手段,就隻能聽天由命了。而小梁能否走出困境,也隻能靠自己,等到她確實改變了消費習慣,能夠多賺錢、少花錢,從而恢複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信用評價,她才會重新有信用卡可以周轉,讓自己的境況好轉起來。
美國也是同樣,其政府在國內采取措施增加私人儲蓄也好,進行中期財政修正也好,隻有當這些舉措有成效了,舉債消費的情況有所改觀,才有可能改善自己下滑的國際信用評級。也隻有到那個時候,中美債務危機才有解決的希望。
第四節 歐債危機誰來背
2008年是世界經濟領域頗為驚心動魄的年份,因為各國不止經曆了世界金融危機,還醞釀了更多的問題,於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歐債危機便爆發了。2009年年末,希臘的債務危機成為了一個導火索,引發了歐元區多國的主權債務危機;2011年下半年,這一危機出現了向法國、德國等歐盟核心國家蔓延的趨勢,歐洲銀行業受到了嚴重威脅。這標誌著歐債危機已經發展成為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經濟複蘇的債務風暴。
也是從2011年以來,不止歐盟各國,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開始研究國際係統合作,以推進這一危機的解決。在2011年的10月,歐盟峰會達成了一項包含共同援助與市場調節在內的一攬子協議。但是,隨著葡萄牙主權信用評級的下降,這一協議似乎並未對金融市場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在尋求歐債危機的解決之道的過程中,便出現了尋求國際支援的呼聲,而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向中國求助的聲音。
發福導致的健康危機
小明從小身體就很好,父母和直係親屬也沒有任何遺傳性疾病,這讓小明從不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並且,在他成家之前,為了追到他現任的老婆,他還花大價錢去健身俱樂部進行了健身。那段時間他也努力控製飲食,少吃被視為不健康的食物,使自己達到最佳狀態,這樣的舉措,終於讓他贏得了佳人的芳心。
隻是,他成家後,受新興消費觀念的影響,覺得人活著就是要讓自己舒服。不愛運動也不愛勞動的他,喜歡簡單易得的垃圾食品和各種零食,當然還有啤酒。於是,雖然小明在健身俱樂部的會員卡還在按年繳費,但自從結婚後他再也沒去鍛煉過。小明家雖然是老婆管錢,但老婆每月總會給他一些零花錢。由於小明上述這些偏好,他的零花錢就都花在了啤酒、零食和炸雞等垃圾食品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