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用自我的責難和政府下棋(1 / 3)

第一節 限購令裏的經濟學

21世紀開始的這十幾年,是中國樓市不斷瘋漲的歲月。雖然在2008~2009年有過短暫的波動,但對總體走勢造成的影響並不算大。在這期間投資性購房帶來了房價的更快攀升與住房空置率偏高,而且也讓許多為解決基本居住問題而購房的普通人越來越難買到房。

2011年中國政府對房價調控使用了限購的政策,於是各個地方政府都製定了各種限購政策的實施方案,不過其基本邏輯都差不多:首先,限定房價年內的上漲幅度;然後,支持本地戶口購房、支持首套購房,限製非本地戶口購房並限製非首套購房。

這樣的政策邏輯,跟許多人並不陌生的銷售方式很相像,即計劃價格和特供銷售。

限量供應的有機果蔬攤

小明在一個小區裏開了間雜貨鋪,賣些油鹽醬醋和其他日用品。他這家店雖然占了離街坊們住處近的好處,但畢竟是小本經營,價格跟外麵的超市相比也沒什麼競爭優勢,因此生意一直平平淡淡。

這一年,食品安全方麵出問題的新聞爆了一單又一單,常在附近菜市場買菜的小明也受到了影響。他發現,現在買菜的人都變得更小心翼翼了,總是有人在找“有機”、“無汙染”、“純天然”的農產品,否則吃著不放心。

這讓小明想起了離城不遠的山村老家,村裏的親戚們種來自己吃的蔬菜瓜果,那些從來不用農藥化肥的東西照樣長得好而且味道純。於是他抽空回了一趟老家,跟幾個親戚商定了一下,便先帶一部分當季的瓜果蔬菜回來試賣。回城後,他便把冷藏櫃貨架收拾出幾層將瓜果蔬菜放進去,並掛牌寫上“××縣無汙染山村有機農產品,純天然好味道”。隨後,他又在小區附近貼了很多小廣告。這一來,果然吸引了不少對有機蔬菜感興趣的街坊。他們見蔬菜的品質不錯便買了些;很快便有人跟他反饋,說有貨的話願意繼續購買。

由於有機種植本身就有比較高的人力成本,小明開始的定價便比菜市場的價格高一些。他見即便價格高還那麼受歡迎,很快聯係村裏的親戚敲定供貨事宜。自從賣有機果蔬開始,小明雜貨鋪的人氣就上去了,賣有機農產品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貨品的銷售,小明的生意頓時好的不得了,有機農產品的貨架也越設越多。

但好景不長,物價便持續上漲,有機農產品的供貨成本也漲得厲害,小明不得不隨著物價的漲幅而漲價。這就引來了街坊們的不滿,他們都說,你這兒的東西本來就比菜市場的貴好多,怎麼還漲這麼多啊?更有激動的街坊,直說看錯了小明,議論道:“原以為他為大家的健康做了件好事,現在才發現他根本就是趁火打劫!”小明本來跟他們關係混得不錯,這樣一來搞得很不是滋味兒,生意也受到了影響。為了解決困境,小明橫下心來出了個通知:有機農產品保證平賣,一個季度內漲價幅度不超過一成。要知道,外麵菜市場最近連番的漲價都漲了不止三成,於是這個通知又引來了街坊們的關注。

通知發出後第一個月,負責給小明供貨的親戚歡天喜地告訴他,村裏其他人聽說不用化肥農藥的農產品有賺頭,今年好多人擴大了那些瓜果蔬菜的種植;而這個月正是豐收的時候,大家都搶著給你供貨,所以拿到的貨又便宜又好!

小明這下開心了,用比之前低的價格進到了貨。但他想著,物價這麼一直漲以後未必就能一直這樣,於是他還是提高了一成售價。街坊們看小明守住了價格承諾,又見農產品的品質確實還是比菜市場的好,便也接受了。小明又大賺了一筆。

第二個月,小明的供貨負責人告訴他,村裏畢竟儲存條件有限,上個月摘好的農產品成功留下來的不多;而這個月產量又不大,加上運費也漲了,所以這個月供貨成本高了不止兩成。小明想想也沒轍,還是照常進貨。但是保持上個月的價格就會賠錢,他這麼賣了幾天就覺得受不了了。

於是他便想了個法子,把後到的貨另外找冷藏庫存起來,隻留著已經擺在店裏的那點去賣。如此一來,價格雖然沒變,但這個價格賣出的貨少,也就賠的少些。每當有人來買,小明就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啊,這個月山裏產量太少了,隻有這些,我也不敢拿非有機的來頂數,您看看?不夠就等下一批吧……”於是就有一些比較固定的顧客跟他訂了下個月的貨。

第三個月,小明比較之下發現儲存的那批貨沒有新到的好,但菜場各種東西都漲價漲了三成,他便把存貨按成本價出售給了菜場的小販。至於新到的這批貨,雖然成本沒有上個月的高,但是數量太少。小明想著上個月已經訂了貨的人以及跟他比較熟的街坊,覺得難得這些人那麼誠心買,這回得給人家留貨。

於是小明又發通知,說價格是不會再漲了,但是因為數量有限,隻能優先供應上個月有訂貨的街坊;並且,他這回的通知裏還說:“請各位對本店有機農產品感興趣的街坊注意,今後為保證供應量,都實行提前一個月訂貨,不訂貨的一律不保證能買到,還請大家理解和配合。”街坊們呢,經過店裏沒貨的前一個月,倒都覺得訂貨的辦法比較好,也都接受了。

這樣,小明雖然在這個季度確實沒有漲價超過一成,但依然賺了不少。並且由於訂貨方式的啟用,小明此後的有機果蔬,就開始進行比較精確的按需供應了,省去了許多儲存的成本。隨著店裏可訂購有機農產品消息的傳開,甚至還有附近其他住宅區的人專程找他訂購。

用小明的這個經曆來看房價的限價,能夠比較容易理解地產商在限價中繼續賺錢;相應地,用小明後來發展出的這套有限供應來看樓市的限購,也比較容易看懂這限購政策的特供實質。

限購令的依據與缺陷

中國樓市推行的限購令的依據和經濟學上的價格機製類似,其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對價格增長的限製去影響供求關係,寄希望於供求關係因價格增長受限而回到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進而反作用於價格,使它回歸到大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

但是,很多地方的樓市並沒有體現出供求關係調整帶來的價格回落,許多普通購房者在買房時依然麵臨困難。這是為什麼呢?結合此前的樓市相關章節的分析結果,有分析者認為:

首先,是因為這一政策並不是直接針對造成高房價的根本原因而製定的,而這一原因本是金融資源的錯誤配置。所以在根本上需要對中國金融市場進行調整,讓它能夠起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作用。

其次,在樓市問題中,因為牽涉金融資源配置況,所以房價隻是一個不甚全麵的指標,唯價格論便會造成指標與實際的脫節。比如有的分析顯示,一些地方的房價,本來漲不了那麼多,但政府預設目標過高,導致限價政策反而變成了助長政策。這很像上文中小明在承諾價格後第一個月的做法。按照平時的利潤水平,小明當時完全可以不將價格上漲一成;但正因為考慮價格承諾帶來的限製,他才按照承諾幅度先提高了價格來增加自己的利潤。

樓市限購令的實質,其實就是一種特供政策。它與小明給訂了貨的人特供有機農產品類似。但是不同的是,小明按訂單特供,有的時候可能也按關係親疏特供(比如,給他比較熟但並未下訂單的街坊供貨);而房市在限購之時,除了對購買數量的限製外,則首先是按戶籍特供,其次非本地戶籍的則按繳稅貢獻特供。

對購買數量的限製,其政策初衷是限製炒房的人推高房價。但是,這一限製政策忽略了,人們炒房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除炒房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因此即便嚴格限製,也還是限不住真正有投資需要的人;它限製住的隻是那些資金鏈條比較脆弱的投資者罷了。

采用按戶籍特供,預設了外地人買房多用於投資、本地人多用於居住的前提。但現實情況是,外地人買房也不隻是買來投資,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正是為了買到這個城市裏“特供”的配套基礎設施,比如基礎教育資源。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中,用戶籍特供來解決房價問題,恐怕隻會在一定範圍內加深矛盾,還不如轉而去優化這個“外地”自身的配套基礎設施。拿小明的生意來做個類比,小明出售的有機農產品在供求關係上也是供不應求,小明按訂單特供,解決的是這種產品產銷數量的控製和保鮮問題;所以沒能及時下訂單的顧客雖會遺憾,但還不會產生什麼矛盾。如果當非本小區的客戶來找小明下訂單時,小明因為偏向本小區的客戶而不給人家下單,就必然造成不公平,讓本小區之外的客戶大為不滿,這樣可能會破壞整個雜貨店客源擴大的前景。

這樣的限購令也許會起到一時的效果,因為畢竟已經設置了價格上限,並在短期內減少了購房者的數量;但若長期推行下去,必然會遭遇像小明的有機農產品銷售一樣的情況。簡單說,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們真正的購房需求與投資需求,隻要一天沒有更加妥善的滿足渠道,就會繼續找到買房的方法,進而推高樓價。

第二節 給彙率鬆綁,但是誰來埋單

從2009年開始,世界經濟體係中最引人注意的話題就是彙率問題。有人認為這是一場貨幣戰,因為各國都在各自的立場上唇槍舌劍:美國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彙率;中國抱怨美國濫發美元;東南亞諸國,如韓國、日本則啟動了彙率幹預;新興市場國家,如智力、巴西等國既認為人民幣該升值,又認為美國也該控製其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

所有這些聲音雖然來自不同立場,但處在中國的位置,似乎總聽到別國在異口同聲地要求:你們的人民幣被低估了,彙率真的該鬆綁了!

這要求是怎麼來,又是否合理?如果人民幣彙率鬆綁,誰得益誰受損呢?

與眾不同的後起之秀

小明和小蘭是兄妹倆,他們本來沒機會到城市生活,因為家裏供不起他們上大學。雖然他們高中成績都不錯,又都很好學,卻不得不早早就在家務農。但近年來,老家的地都被征去搞開發了,他倆在家裏也沒活兒幹,就跟村裏其他年輕人一樣到城市裏打工。沒多久,倆人就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做後勤、打雜的崗位。這兄妹倆都是特別能吃苦的人,又聰明好學,所以剛進公司時特別受同事們歡迎,誰有事情需要幫忙都會找他們。

就這樣,小明和小蘭開始了城市裏的上班生活。小明每天除了茶水間物資管理、公用設施維護之類的本職工作外,還幫同事跑腿送東西,在這個過程中還學會了很多事情;而小蘭的本職工作本來是打掃衛生的,不過同哥哥一樣,她也在不斷地學習新的工作技能。

小明先學會的是操作打印機,公司本來有個專管這些機器操作的小王,他見小明勤快,便經常叫小明幫他在機器上做這做那,久而久之小明就對這些機器的操作非常熟悉了。沒多久,他便經常在小王去給領導送文件的時候,如果有人需要打印複印的,都教給小明處理。

小蘭也不放鬆,她經常幫女同事多的辦公室做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那個辦公室裏的同事主要是廣告設計師,還有一位專職打字員小李。沒多久小蘭便與這些員工混得比較熟了。在讓她幫忙做雜事期間,小李會教她打字之類的小事,有幾位設計師見她有興趣還會給她介紹一下作為公司主要業務的廣告設計究竟是幹啥的。沒多久她就練會了打字,並且打得比小李還快。

有那麼幾天,正趕上公司調整人員結構,人事部門的領導一直在考察各部門運行情況。他們發現,做後勤的小明完全可以做複印室的工作,而做衛生的小蘭足夠做打字員的事情,於是便發出通知裁掉了小王和小李。這下小明兄妹倆的工資都提高了,所做的工作也都多了一份。

但不知道為啥,同事們與他倆的關係卻沒那麼好了,也沒那麼多人總找他們幫忙了。雖然都多了一份事情做,他們空閑的時間反而多了一些。

不過事情還沒結束。收入提高了,兄妹倆就各自配了一台電腦,方便平時學習和休閑。小蘭教了小明打字,沒多久小明就打得跟她一樣快。而小蘭因為興趣所在,便在業餘時間找了許多廣告設計相關的資料自學,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做那些設計師做的事情。

一段時間之後,公司搞了一個內部廣告設計競賽,允許所有的員工參與,發動大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同一個廣告題目設計方案。小蘭馬上去報了名,並精心準備自己的方案。這期間她打字和搞衛生的工作就交給哥哥幫忙。哥哥當然不辭勞苦地全力支持她。

競賽的結果出人意料,沒人看好的小蘭居然一鳴驚人,用不落窠臼的方案奪得了競賽的季軍,把好幾個工作多年的設計師都比下去了。

這一來公司領導非常高興,便又裁掉了競賽排名最末的設計師小紅,而把小蘭聘為了設計師,工資比原來大幅增加。雖然小蘭這時的收入還是比不上其他設計師的收入,但非科班出身的她已經非常滿足了。小蘭原來的工作則交給了小明負責,也相應地提高了工資。兄妹倆都樂開了花,趕緊打電話回家報喜。

小蘭第一天作為設計師去上班的時候,原本設計部安排了同部門的同事們在門口歡迎她,她一走近時大家就鼓起掌來。剛聽到掌聲時,小蘭很是開心,卻看到很多人臉上根本沒有笑容。這讓她不知所措了。小蘭小心翼翼地上完了一天班,下班的時候趕緊拉了一個還跟她有點交情的同事出來吃飯,想問問清楚。

這位同事支吾了好一陣,終於告訴小蘭,她知道小蘭沒有任何惡意,但是別人都覺得,他們兄妹倆才來一年多,就搞得公司三個人丟了工作,而且最後一個還是位設計師,這讓許多設計師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威脅,所以才會有不歡迎的表現。

這個精明的同事還建議,為了緩解大家的不滿,小蘭兄妹不如去跟領導提一下給自己加薪。這下又把小蘭弄糊塗了。同事解釋說:“大家覺得受到威脅,其實也不全是因為看到你們兄妹能做的事情多,還有個原因就是你們拿的工資都少。老板請你,花的錢比別人少,你幹的活兒卻比別人多,自然會傾向於炒別人魷魚了。如果你跟老板要求加薪了,至少加到跟別人一樣的程度,老板用你的成本就跟別人一樣了,別人被炒的風險也就小了。那樣的話大家自然就沒有現在這麼強烈的威脅感了。”

小蘭該聽從同事的這個建議嗎?許多與小明、小蘭有類似奮鬥經驗的人們,恐怕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吧。從奮鬥者的角度來說,麵臨這樣的處境,最直接的選擇當然是繼續努力工作,讓工作成果換來別人的刮目相看,也換來持續的加薪。現在去要求加薪,不是自斷前程嗎?

但將這兄妹二人的奮鬥經曆比照中國經濟的發展曆程如今甚囂塵上的“人民幣彙率鬆綁”的呼聲,像極了小蘭聽到的這個建議。

有管理的與自由的浮動彙率製度

中國與大部分國家一樣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

在經濟學上,浮動彙率製度,是指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而自由漲跌,當局不進行幹涉的彙率。

那麼,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就是相對於自由浮動彙率而言的浮動彙率。這二者相比,首先都以外彙市場供求為基礎,是浮動而非固定的;但前者與後者相比,區別就在於它受到宏觀調控的管理,也就是說,彙率是由貨幣當局根據外彙市場形成的價格來公布的,並隻被允許在規定的幅度內上下浮動。在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中,一旦彙率浮動超過預設的幅度,貨幣當局就會進入市場買賣外彙,以維持彙率的合理和相對穩定。

於是,所謂的“給彙率鬆綁”,說的就是要人民幣的彙率從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變為自由浮動彙率製度。而在當前的情況下,人民幣麵臨的壓力與小蘭承受的壓力類似,一旦鬆綁,人民幣必會升值。詳細一點兒說,貨幣戰根源於各國對出口市場的競爭。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時候,誰都希望保住更好的出口市場,抵製外國企業對本國市場的擠占,進而保護本國經濟的增長。這樣看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國在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的增長數據可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尤其是對世界出口市場的優勢足以讓其他國家眼紅和不滿。正如在公司不斷裁人的情況下,小明兄妹卻一路加薪升職。

尤其是因為中國的幅員遼闊和人口眾多,使得它在崛起過程中,將以前一些產業鏈直接在國內消化掉。比如,有的低端產業從沿海轉移到了內陸,而沿海一些地區則發展起高端科技產業,使得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麵臨來自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壓力。這也與小明兄妹的經曆十分相似,他們因為各自適應性比較強,在開始的時候是低端職位的競爭對手;而當妹妹小蘭去學習做廣告設計這樣比較高端的工作時,她原來負責的清潔衛生與打字工作就直接轉交給哥哥負責,在增加了哥哥收入的同時,小蘭又成了設計師們的競爭對手,也就難怪他們遇到了來自公司同事的冷遇。

理所應當的,就像小蘭兄妹的優勢並不全在於低薪,但他們的競爭力卻一定會因為在不恰當的時候要求加薪而被削弱一樣,雖然中國的競爭力並不完全來自人民幣彙率的低估,但它絕對會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而有所削弱。所以,在人民幣麵臨明顯的升值壓力時,要求人民幣彙率鬆綁自然成為了除中國外幾乎全世界人民的呼聲了。

可是想想小明兄妹的處境,如果他們去找老板要求加薪,老板對其他同事的認可不會發生什麼改變,其他同事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不會因此而提高。那麼這一建議的實質就是,讓小明兄妹自己削弱自己的競爭力,來滿足其他同事的安全感。那麼出現任何不可控後果——比如惹惱了老板,認為他們不知足而將他們裁員之類的情況——就隻有小明兄妹自己來埋單。

這樣看來,人民幣彙率一旦鬆綁,它的升值造成了中國出口貿易等方麵的損失,埋單的隻有中國國內的企業。而企業為減少損失必然會轉移壓力,最終為此付出最大的必然還是像小明兄妹這樣為企業打工的工薪階層。

第三節 外彙儲備會像蔬菜一樣縮水

如今國外一有哪個大國貨幣貶值、政府信用評級下降等事,中國的新聞裏就會不停地出現對於中國外彙儲備是否會受影響的討論。因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早將我們卷入了世界市場大流中,任何外界變動都會給我們帶來影響。

那什麼是外彙儲備呢?外彙儲備又被稱為外彙存底,是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具體地說,就是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彙部分。或者說,它是由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的,可以隨時用於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既然是以外幣表示的資產,那外幣升值還是貶值,自然就關係著持有國的資產價值變化。比如按2010年的數據,中國的外彙儲備金額為2.45萬億美元。而從整體發展趨勢上看,受美元、歐元貶值的影響,中國的這項資產就一直經曆著貶值。

與中國外彙儲備的處境類似,小明最近儲存的東西也麵臨貶值。

漲價的瓜果與打折的蔬菜

小明在一個小區的菜市場經營著一個瓜菜攤,經營時間已經好多年了。小明是一個注重經驗積累的人,根據人們的購買量,他每次拿貨的時候都是蔬菜多、瓜果少,因為正常情況下總是蔬菜當天就賣完了,瓜果類卻不一定能清空。

這一陣子行情似乎不太穩定,又四處都有食品安全出問題的新聞。但是小明總覺得,無論有怎樣的新聞,大家都還是要買菜做飯的呀,也就沒太放在心上。他每天的生意還是照著自己的經驗繼續做。

這天去拿貨的時候,他發現蔬菜和瓜果的價格漲了不少。但他還是想著人們的購買習慣,覺得漲價了也得下菜吃飯吧?於是他就還照常拿貨。

誰知這一天下來,蔬菜似乎賣不動了。小明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四處打聽消息。這一打聽嚇了一跳,人們說新聞報道有黑心商人用違法的藥劑保存蔬菜,並且涉及的種類很多,導致最近人們買菜都小心翼翼的。甚至還有更誇張的,一些人為了安全就自己去找種植有機蔬菜的農戶訂購蔬菜,而不來菜市場買了。

小明這下著急了,他好多種蔬菜都是當天拿貨當天賣,尤其是帶綠葉的青菜,賣不出去的話,就很影響品質和賣相了,而且也保存不了多久。這新聞一出大家都隻能低價銷售了,那他原本按優質價格拿回來的貨,豈不是都變成賠錢貨了!

不過小明的貨物這幾天也不全是賠錢的,因為他進的那些瓜果本來就是易於保存的種類,這次事件中又沒受什麼影響,反而有提價的空間,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隻可惜自己買進的瓜果不多,在這一項上賺的就非常有限,總體算個賬,還是虧錢。

但是等到再去拿貨時,小明又猶豫了,畢竟他在菜市場這麼多年了,總覺得瓜果行情再好,人家也吃不了太多,不像蔬菜,總是家家飯桌上餐餐吃飯都少不了的。這次他雖然多進了些瓜果,但還是沒有減少蔬菜的拿貨量。

可誰知這次事件的影響那麼長久,讓他這次進的蔬菜還是賣不上好價錢,而且也沒能趁新鮮出清,最終隻能繼續打折處理。

這讓小明犯難了,人們對蔬菜的信心啥時候才能好轉啊?他的蔬菜本來就是優質蔬菜啊,怎麼總是價格縮水呢?他下次去進貨,究竟該根據多年經驗,還是看眼前的行情呢?

小明遭受市場情況變化的影響而不得不囤菜,卻遭遇一囤積,菜價就縮水的困境;而政府為了保證在世界市場中的收益或提高國際支付能力等目的,不斷提高外彙儲備,同樣會遭遇外幣貶值而造成的外彙儲備縮水。

中國的外彙儲備,像極了小明囤菜

簡單點說,就像小明根據經驗判斷蔬菜比瓜果的銷路會更好一樣,中國原本以美元、歐元產品為主的外彙儲備結構,其基本考慮也是基於以往的經驗,判定這兩種不但便於國際支付,而且前景比較好會帶來更好的收益。

雖然並沒有看到外彙管理部門的詳盡報告,但根據部分經濟學家的計算,中國外彙儲備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約65%至70%為美元資產,約10%至20%為歐元資產,其餘則主要為日元資產。而且,中國外彙管理部門,還在用大部分的外彙儲備去購買美國和歐盟等其他發達地區的國債。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很像上文的小明進貨一樣?他一貫選擇多蔬菜、少瓜果,但這些都要賣得上好價格才會帶來收益。那麼當蔬菜價格降低的時候,為何還要賠錢去囤積無法保值的蔬菜呢?

就拿美元來說吧,自2007年夏天美國因次貸危機而形成經濟滑坡以來,美元的貶值就幾乎沒停過。中國的外彙儲備就隨之縮水,而其中美國國債帶來的收益也微乎其微。中國雖然是美國最大的債主,卻時刻麵臨欠債人不還錢的危險——美國政府近兩年的負債還在增加。並且,美元貶值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中國原來每花1美元購買的國債,現在即便還回來1美元,也不值這個錢了。這和小明按優質菜價進貨,賣的時候卻發現隻能按低價銷售而賠錢是一個道理。

歐元也很類似,因為近兩年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也加入了貶值行列。而同時呢,中國購買的歐洲債,如今在買入的時候就麵臨著對方可能無力償還的問題。如果繼續如此,就等於拿著中國人的錢,去補貼歐洲人在自己財政上挖出的大坑,最終可能還會被歐洲人以經濟增長不足為借口而拒絕償還。也許有人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外彙儲備上有數量優勢的中國,自然不免考慮如果真不理歐洲債務危機的話,一旦他們的經濟徹底崩盤,將會波及中國自身,這樣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