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用自我的責難和政府下棋(3 / 3)

中國現階段雖說是發展市場經濟,但一直都沒有離開政府的經濟調控。每當市場中出現了不穩定因素,比如受到外國經濟危機的波及,或是出口貿易受到彙率波動的影響,再或者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諸種問題,政府的應對方式都是動用國家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

而最近這段時間,市場中最顯著的不穩定因素就是物價上漲,讓各行各業、各種處境的人們怨聲載道。

同在一個城,共遇一個難

家住城郊別墅的小明,在炎炎的夏日內心卻仿佛過著寒冬。“限購令”來了,小明的這家小小的房地產公司,恐怕就要在國家政策的大掌下巢傾卵覆。目前最讓小明頭疼的就是公司資金鏈斷裂問題,資金鏈如果斷裂,接踵而來的就是存房增加,最後不得不將樓盤以白菜價出手。

中國房地產的資金鏈是這樣的:首先,政府審批土地給開發商;而中國的房地產商呢,常常是資金不足,需要靠銀行來周轉;並且,買房的人也要靠銀行貸款來成全房子的夢想;於是處於其中的銀行,就扮演輸送金錢血液的角色。

在這樣的資金鏈條上,如今的“限購令”一出,小明的房子就賣不好,一賣不好,銀行就收不回本金;另一方麵,精明的買房者一看,哎,房價跌了,於是按揭還款的熱情就會大減,銀行也無法按時按量收到錢。輸送血液的銀行流通不暢,資金鏈就會由此斷裂,形成惡性循環。樓市的冬天似乎已經來了,春天連影子都還沒有見著,小明眼巴巴地看著手中的樓盤滯銷,掐指算著自己到底還能撐多久。

城市的北麵,平板房裏的小A,聽到“限購令”來了,幾乎就要放鞭炮慶祝——高房價,老百姓們受夠了!居高不下的房價一直都在刺痛著城市中收入不高的大齡工薪族。他辛辛苦苦十幾年,樓價一漲他的生活就回到了解放前。小A和媳婦苦苦攢錢十幾載,到現在還擠在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出租屋裏,兩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不敢要孩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最近媳婦的肚子就像西瓜般滾圓滾圓地鼓了起來,很快孩子就要呱呱墜地了。小A夫婦覺得委屈自己不要緊,可不能委屈了孩子。於是“限購令”一出,小A就和媳婦四處看房子,看完東家比西家,走完南邊到北邊,累得腿腳都酸了。就在他們猶豫不決間,房價開始回升,銀行的首付金額也悄悄地提高了。這可讓兩人都傻了眼,早知如此,他們在看第一處房子的時候就應該掏錢敲定!現在才真覺得管不了那麼多了,小A和媳婦咬緊牙關定下了房子。他們想著房價既然在逆勢也能突圍,那麼這次即使債台高築,也要讓未來的孩子住進舒服的家。

還有一位小C,曾趁著之前有點小錢,在城市的南麵買下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房子後,就拿了年假,跟朋友們旅遊散心去了。回來以後,小C公司人事調整,天有不測風雲,小C竟然也被列入了炒魷魚的名單之中。出局的小C,想下海做生意,但目前調控下,銀行的貸款利率上升,這個時候去跟銀行借錢,簡直就是一種燒錢的行為。那麼,就把城南的房子賣掉吧?可是他又發現買家們可都把自己的錢袋捂得死死的。小C頓時有種走投無路的無力感,獨自坐在屋裏抽悶煙,想著下一步的對策。

“蒜你狠,薑你軍,豆你玩,糖高宗,藥你命……最近這些詞語很流行嘛。”正在看報紙的小D對兩眼緊緊瞪著肥皂劇的老婆說道。小D是國企職工,早些年趕上單位分房子,自己和老伴住進了城市西邊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裏,付了兩萬多元的裝修費後,美滋滋地住進來了。這次的宏觀調控似乎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但聽了小D的話之後,小D老婆開始抱怨,“你看你,一個月就給我這麼點錢,這物價跑得比劉翔還要快,豬肉、白菜的價格好比坐火箭一樣,你說,就這一月兩千的工資怎麼夠吃嘛。”

家住城市東邊的單身屌絲小E發現最近包租婆來的次數越來越多。從包租婆的直言暗語中,小E知道這一棟的租客幾乎都接受了房租增加350元的現實。而小E還在頑強抵抗著,於是包租婆就下了最後通牒:“給不起就滾吧。”

聽了這話,小E強壓著心中的怒火。他心想,什麼嘛,不就是一個破房子,還那麼囂張。小E向來都是自由自在的城市穿梭客,他不喜歡買房,或者說買不起房。小E可不想被房子套牢,而且欠銀行一大筆錢總會讓他感覺不自在,於是小E總是在各個出租房裏漂泊為家。

可是,別看昨日小E還和包租婆劍拔弩張,今日去各處看房回來,小E的底氣就漏了一半——符合他租金標準的房子都毫無意外地跟著宏觀調控的春風而價格上漲了,連平日裏最不起眼、最偏僻的房子,租金也增加了150元。看來沒有辦法了,小E今晚灰溜溜地回來,準備乖乖地給包租婆送錢去。

鄉村還有一個小F,作為不大不小的土地官員,最近可是為地方的財政操碎了心。按照目前國家的稅製,地方隻能拿20%的營業稅,也就是說,國內的地方政府很多時候要靠自給自足。土地政策上,國家規定地方政府在審批出讓土地時可以拿90%的金額,但是在宏觀調控下,土地不是那麼容易出讓了。這樣的煩惱也會波及中央,因為地方一哭喊,中央就得救啊,所以說中央是個救火車,宏觀調控帶來的影響,它自己也得時時防備。

在中央機構上班的小G,辦公室裏麵還亮著燈,看著手中的各種報表皺起眉頭。近期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物價上漲幅度顯示著通貨膨脹的形勢更加嚴峻,給經濟發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他不得不加班,分析這次物價上漲的原因以尋求應對的辦法。

宏觀調控的效果如何

通常說來,物價上漲,有著五大誘因。首先是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浮動。好比前些年石油資源緊缺,美國人加大了對生物能源的研發投入,生物能源需要玉米、大豆等作原料,於是國內的大豆、玉米價格噌噌地上漲。隨之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自然造成產品價格一再上漲。第三個原因是供求關係當中的供應不足,比方說豬肉為什麼漲得這麼快,就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由於生豬的存欄減少了,一些地方豬生病了,所以生豬供應出現緊張,導致了“二師兄”特金貴的現象。第四個原因是現在的居民較以前有錢了,需求帶動了物價的上漲。最後一個原因是房地產的價格上漲,這次物價狂飆很明顯是與房地產的價格上漲有關,高溫不退的房地產催生了宏觀調控的出台,於是就有了上述苦逼眾生相。

對於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擔憂,還是擋不住房價奔騰上揚的趨勢。房價之所以會一路高歌,單從成本與行業特點方麵看,主要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上麵提到的地方問題,地方政府掌握著土地,為了將地方經濟拉上去,導致土地成本的提高;二是房地產商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麵對國內樓市巨大的投資需求時,市場逐利本性讓他們也會主動提高房產價格。那麼到了最後,一切的附加成本都到了買房者的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錢到底還是要由消費者來付。

另外,通貨膨脹也是房產價格穩定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金子可以保值,投資者們發現房產也是在通貨膨脹中保值的真金。並且物價愈漲,房產愈加真金不怕火煉,挺一挺,通脹過去了,房產價格還是要漲。因此,看透了這點的投資者們在通貨膨脹時期也會加大對房產的投入,而供不應求的關係便拉動了房產價格的上升。在供求關係這一點上的更深層原因,就是我們在前文多次提及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

所以,上述苦逼眾生相的出現,正說明了中央宏觀調控也不能從根本上壓倒“漲升”一片。物價從來就難以安穩地停留在某一個水平線上,目前老百姓們還是隻能繼續忍受高物價的煎熬。

無論微觀調控還是宏觀調控,經濟手段隻是政府在一定層麵上對市場的幹預,以此來調整國家航行的方向。宏觀調控可以解決一定的市場經濟弊端,但計劃經濟絕不會完全取代市場經濟。在現階段,由於中國經濟的各類市場都尚未發展健全,因而完全的計劃經濟或者完全的市場經濟,對於國民經濟發展來說都是弊大於利。

第八節 市場是一隻大手,政府掌握不了

我們都聽過經濟學家將市場稱為“看不見的手”,或者無形之手,並將之視作經濟活動規律的核心。但並不是所有的經濟環境都是靠市場調節的,很多政府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用經濟政策幹預市場,試圖讓它朝著社會或政府需要的方向發展。

當然,我們在前麵的章節討論過,很多時候政府的經濟政策,可以視為旨在為市場的混亂運作引入合理性而采取的行動。但無法忽視的是,並不是所有政府的幹預都能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也未必所有的政府政策都能促成經濟的優化發展。那麼,政府在市場麵前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經濟學上有過一個經典的案例。17世紀的法國財政大臣科爾貝爾曾向人提出過“國王和他的政府應如何幫助貿易”這一問題。當時被他詢問的是一位在非洲和美洲都擁有驚人財富的商人——托馬?勒讓德爾。而他的回答隻有短短的一句:“放手讓我們去做。”

一個市場管理員的故事

小明現在的工作是一個農貿市場的管理員,他的工作內容,除了在市場裏巡視保證經營秩序外,還給商戶傳達各種上級通知。

小明雖然賺的不多,但好在市場隻在白天營業,他也隻需工作八個小時,總的來說上班時間比較規律,也很穩定。小明現在還處在對市場的熟悉階段,領導要求他熟悉商戶的營業方式和服務需要,以便提高管理員的服務水平,並要求他每月彙報一次。於是他便花了許多時間用來觀察市場。

第一個月,他發現最近糧食提價後銷售其他農產品的商戶也跟著漲價了,這讓許多顧客都不禁喊貴,還有人開口閉口不停說哪個哪個市場比這邊便宜。不少商戶的銷售量似乎都有下降跡象,大家來交管理費的時候也有人在聊天中感歎錢越來越不好賺了。小明就去其他的市場看了一圈,發現有些商品確實比這個市場便宜,也吸引了更多的客戶,但那邊的產品品質並不如自己市場的好。

於是他就想做幾天促銷活動,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顧客。他找來市場裏的商戶們,征詢他們的意見,大家都說這個辦法不錯,值得試一試。小明收集了大家的意見,便找領導彙報,也大獲領導讚賞,批準他實施。因為這活動本身就符合了商戶的意願,活動開展得特別順利,結果也非常成功,市場的人氣又回來了。

第二個月,小明又發現被優惠活動吸引來的顧客,多是因為這裏的農產品更加優質才成為了回頭客。但可惜的是,優惠活動之前已經有檔主撐不住,關門走人了。他想起在另一個市場賣水果的親戚,心想雖然他的水果好,可他那邊的環境很差,還不如叫他來這兒呢,回頭他掙得多了肯定也會感謝我。

於是小明就跟那位親戚溝通好,然後才貼了空鋪招租的告示。接著告示一出他的親戚就來應租了,讓好多來晚一步的人都白跑了一趟。不過,他這位親戚出售的水果確實好,小明又私下答應他盈利後才交租,讓他的資金變得更加充裕,進貨品種也比別人齊全。於是這個攤很快就成為了最火的水果檔,也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人氣。小明就找領導彙報,說之前的空鋪租出去了,新檔主成了市場裏吸引人氣的亮點,領導聽後也很高興。但小明沒彙報的是,這個新檔主的到來讓市場裏其他的水果檔幾乎賣不出什麼東西,大家又風聞他是管理員的關係戶,都開始對他們不滿起來。

第三個月,小明的親戚盈利不少,也給了小明不少好處。這讓小明得意忘形,覺得管理市場其實也很簡單,他想做什麼都做得成。並且他發現有些賣水果的商戶因為競爭不過小明的親戚被迫搬走了。於是他就跟自己那位親戚溝通,既然沒什麼競爭者了,那我們大可以跟顧客說我們提高了拿貨的檔次,然後再賣貴一點,這樣我們的利潤空間不就更大了嘛!

他的這位親戚經銷水果多年,本來覺得不妥但顧慮著不想得罪小明,就勉強答應了。同時,小明留意到市場裏其他商戶最近的收入都增加不少,他做了一個統計,又去跟領導彙報,說市場近來人氣高漲,商戶們收入也普遍提高,他覺得原來的租金已經太便宜了,可以提高租金以便進一步提高服務的質量。

領導聽了也很高興,但是事關加租需要征詢合同期內商戶們的意見,所以就讓小明去貼通告收集商戶反饋。誰知公告一出,好多商戶都直接找小明的領導,表示如果漲價他們就不續租了!並表達了大家對小明所作所為的各種不滿。這可讓小明的領導大吃一驚,多方求證後他不得不相信,小明確實在管理過程中私自幹涉正常的競爭與營業。最後,小明被撤了職,加租的問題也擱置再議。

如果將之與中國政府的經濟幹預作比較,開始的優惠活動就像是政府為商業搭台的鼓勵性政策;第二個月的空鋪出租,則像是政府的一種特權私授,讓本來可公平提供給所有企業的資源私下授予了特定的企業,並扶持它做大;最後的行動,就像是在擴大壟斷企業利潤空間,同時又試圖提高其他企業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檻,以增加管理者的收益。

當然,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的方式還有很多,但這三種是比較常見也最容易對市場造成顯著影響的。第一種,在合適的時機確實可以給市場繁榮帶來好處;第二種,雖然有違公平,但其實是政府插足市場競爭,在市場中逐利的常見方法;第三種,則是政府扶持國有企業或者納稅大戶企業的一種手段。這些幹預方式的存在,顯示了政府想要控製和掌握市場的一種意願,但後兩種就明顯違背了市場規律,因而也會帶來不良後果。

“看不見的手”與“放手”

經濟學上將市場定義為,一種商品或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相交會的地方,因此該概念指的是所有經濟交換狀況的總和。這個概念也涉及經濟科學的中心問題:協調問題——眾多人類群體(或個體)的行動如何協調。一個方案是計劃,另一個方案就是市場。在上文小明的情境中,他開始站在市場的維護者立場,雖然在行情不好時組織了促銷活動,但實質上應用的還是市場中價格機製的調節作用,所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後來他通過自己的計劃去影響市場運行,結果引發許多人的不滿。

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市場是一個分散協調的過程,健全的市場既不需要人為幹預也不需要額外協調。那何為健全的市場呢?按照亞當?斯密的論述,無形之手隻能於存在產權、合同安全、貨幣穩定和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交換)的環境中才能完全運轉,也就是說具備了這一切因素的市場才是健全的市場。像上文小明所處的市場,其實在開始時是可以算一個健全的市場環境的,但後來管理員對市場競爭的插足破壞了自由經營,也導致了市場環境的惡化。

雖然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到來,曾動搖人們對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信心,但隻要經濟體係的建立所依賴的基礎是財富自由參與創造而產生的“真實物權”以及該物權的自由交換這兩點,那麼理論上就不可能產生經濟危機。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正是由於沒有貨幣的中立性和稅收的中立性,且政府不願意放棄對生產和交換的統治,也不願意放棄對私有財產的控製,因而政府便成就了對“虛假權利”的分配,並且妨礙了經濟和諧發展、市場無危機運行的實現。

如果小明在市場人氣上升後,並沒有進一步去發展自己對市場的控製權,恐怕也不會引發大家對他的不滿了。套用以上理論來分析,小明的工作並不產生“真實物權”,他本來隻是想為市場中的商戶提供服務而已。但是小明對於市場控製權的追求,確實形成了一種“虛假權利”,這種權利其實是其服務職能的一種越界和扭曲。而小明所在市場,最終如果真的因漲租而導致了大量商戶的流失,對這個市場來說則無異於一場經濟危機。

放手,並不等於無政府狀態,而是通過市場這一無形之手對經濟活動進行協調。放手也不等於沒有規則地由商人們任意妄為,而是在健全的市場調節下,形成尊重規則的市場遊戲。規則的形成要求的是政府對個人的尊重以及個人的責任感。

第九節 中國經濟該悠著點

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近幾年來很多報告與報道中都用GDP的增長速度來衡量經濟。目睹過各個資本主義經濟體係接二連三遭遇經濟危機,也經曆過世界經濟危機的波及,中國政府更加體會到經濟持續增長的好處,於是在經濟發展目標的製定上都出現了“保八”的呼聲。

但是持續的高速增長,就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就能讓中國遠離別人曾無法躲開的經濟危機嗎?

誰拿年輕賭明天,誰用工作毀健康

小明出身苦,好不容易找到了合心意的工作,便一幹起來就不要命。他總想著要趁年輕加把勁,等賺夠了錢就可以提前退休去過逍遙日子了。

平日裏他的工作狀態就像打了雞血似的,而且很容易廢寢忘食。午飯隻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填飽肚子,如果加班晚飯便也如此。於是,任何任務同時分配給幾個人,小明總是完成得最好也最快的那個,很快地便成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為了完成任務,他可以一連加班好幾個月,周末都在忙工作。有時加班的時間比較長,他幹脆就連續幾天都耗在單位,實在太累了隨便找個地方睡一會兒。這樣的工作習慣,不可避免地給小明的健康造成了很多問題,但是小明卻從不當回事。

小明的家人近來聽了好多年輕人因加班過度而導致過勞死的新聞,對小明更加擔心了。他們看著小明越來越深的黑眼圈、越來越暗沉的麵色以及越來越稀疏的頭發,都覺得他生活太不正常了,建議小明要注意休息,提醒他不能總這麼玩兒命。

但是小明認為這些都是小事,他總是說:“等賺夠了錢這些就不是問題了。”他想著,等他的財富積累計劃完成了,大可以提前退休,到時候想怎麼休息都行。現在這麼年輕,努力點有什麼問題?他的這些觀點,得到了一路提拔他的上司的賞識。而公司的人事部門呢,更是覺得公司難得有這樣優秀的員工,應當作為大家的榜樣。

這樣的鼓勵讓小明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在一次幾個小組分工、各自趕進度的項目中,其他小組都出現了問題,不是無法按期完成就是完成質量太差隻能打回重做;隻有小明帶領的小組保質保量地如期完成了任務。這一戰,由於所麵臨的難度比較大,也就被所有同行視為了奇跡。當然也被主管領導交口稱讚。

但被上司誇了沒多久,小明就在一次緊急項目的加班會議上暈倒了。雖然他被送醫後檢查說並無太大問題,隻是需要休息和恢複。但醫生建議的休假一周,他連一天都沒休滿就回去上班了。他回到辦公室時,把大家都嚇了一跳。當看到小明像往常一樣一頭紮入工作中的樣子,大家就沒有什麼話好說了,不約而同地感歎:“小明真是新時代的鐵人!”

小明這種工作法,誰看了都會說有問題。但是那些同樣被加班熬夜累得眼眶發青的人們,似乎總是覺得自己與別人並不相同。對於這些人們來說,什麼“我還好,沒那麼誇張”,什麼“我的身體自己知道”,都是他們慣用的說辭。可是,如果日積月累的健康問題總是不能得到解決,遲早會迎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明整天說 “等賺夠了錢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像不像中國政府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等我們的經濟增長再上一個台階,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可是即便小明年年加薪、多拿獎金,他也並不會因此變得更健康,反而讓他更加不願意花時間去休息和鍛煉。與之類似的就是,如今的中國,年年都有讓別國眼紅的增長率,可不平衡、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拚命保增長≠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的發展提速,始自於打破計劃的束縛,在多個方麵放手給市場,進而解放了生產力。在此過程中,“發展才是硬道理”,雖然一直被堅持,但是對發展的內涵的理解,現在已經與其初衷有所不同。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初,靠的是不斷地推進改革、去解放生產力,所以那時都說改革才是出路。但是二十年的改革時代過去,近十年迎來了在國際市場中做強做大的時期。據統計,在最近的二十多年中,中國人均GDP有著高達4倍的增長,人們的收入與消費都大幅增加,物質生活空前豐富;而中國出口的增長,也讓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讓許多人覺得有理由堅持“持續增長才是出路”。

但是現在的增長,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高能耗,也不僅僅是高通貨膨脹,更不僅僅是信貸風險,最大最慘痛的代價當屬環境惡化的代價。如果說其他問題還隻是市場的健康問題,那環境問題無疑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的健康問題了。

麵對這些問題,也會有人堅持說有什麼關係呢,你看那些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不也經曆過類似階段嗎,等社會財富積累和技術發展達到了一定水平,解決這些自然不成問題。那麼這跟小明累倒後被醫生要求休息卻還堅持上班有什麼區別呢?上班自然是可以帶來收入增加,但是能讓小明的健康恢複嗎?能替代小明身體恢複所需要的休息和放鬆嗎?同樣的,高速的經濟增長並不能解決環境被汙染,也不能解決市場不健全、發展不平衡,隻能將這些問題暫時推後。而且就像小明現在不休息會給日後埋下更大隱患一樣,靠GDP增長去推遲麵對其他問題的時間,隻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為嚴重,也更加難以解決,到最後甚至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就拿環境問題來說,經濟學上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探討來自環境經濟學,這一取向的學者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在經濟發展中的自然資源的價值就必須被確定,以便更好地管理對它的使用。同時,他們還提出了各種環保調節工具,比如稅收、行業標準、交易許可等,用以糾正人們的不良行為,目的在於以最低的社會成本使環境質量達到較好的水平。其中所定義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考慮到未來多代人的偏好,用多代人之間的公平原則填補效率標準。於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狀態,就必須調整經濟增長指標,以便把環境質量下降考慮進去。

反觀中國的現狀,應該說,我們並不是沒有對自然資源價值的重視,對環保調節工具的設立。這就像小明身邊已經有許多人都在提醒他身體的重要性,也有醫生給了他恢複健康的方法一樣。但是,像小明最終選擇了堅持工作而無視健康問題一樣,更多的分析者認為,中國當今的經濟增長指標,始終隻關注GDP的增長,環境變化方麵的數據都被忽視乃至無視了。如此,調整經濟增長指標就無從談起,自然資源質量下降的情況,當然也就無法反映在經濟增長數據當中了。

類似的問題,在市場的健康與發展不平衡的方麵同樣存在。而以市場扭曲、收入差距加劇、區域間矛盾擴大為代價換來的增長,在經濟運行規律上來看,也是無法持續的。

所以筆者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今天,就應該被理解為“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不計代價地拚命保增長,很可能帶來毀掉健康的後果,再不悠著點,隻怕錢還沒掙了,人就先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