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樣的考慮,也不過是像小明所想的那樣,覺得終究顧客們還是會需要吃菜的,所以菜不好賣了我也還是照常進菜才對。可是小明虧的錢已經告訴他這非常有問題了。一直這樣下去的話,他恐怕等不到照顧得上需要吃菜的人,自己的生意先破產了。那為何放著有錢賺的瓜果不去賺呢?
一些分析者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進行重新的選擇。小明需要,中國外彙儲備的管理者也需要。
小明需要看清楚,先順著市場行情實現收益,才有可能照顧其他方麵的需要。也就是先要選擇放棄不賺錢的蔬菜,主營更賺錢的瓜果。如果他實在還想為人們提供蔬菜,那可以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再去經銷有機蔬菜,並確定好供貨和銷售渠道以保證銷路的穩定性。
對於中國的外彙儲備管理者而言,則需要看清是讓自己的實際收益縮水呢,還是加快調整外彙儲備的結構,使之更加多元化以減少損失呢?
第四節 百姓家的賬本和國家政策
有經濟活動,就會產生賬目,這對國家和家庭來說都一樣。隻不過,有的賬目需要詳細登記並定期公布,有的賬目則隻對自己有意義。
上節我們所討論的外彙儲備的管理問題,就會產生複雜賬目並需要登記與公布。而國家在這方麵的管理政策,便是設立國家外彙管理局,統一進行管理。這個國家外彙管理局是一個副部級的國家管理局,其中設置了綜合司、國際收支司、經常項目管理司、資本項目管理司、管理檢查司、儲備管理司、人事司等7個職能司和機關黨委。並且另外有四個下屬的事業單位。如此構成的管理機構可謂相當複雜,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大。
花了這麼大力氣的統一管賬,會是什麼情形呢?
管錢煩,記賬更煩
小明夫婦都是上班族,一直帶著他們的女兒跟小明的父母一起住。小明的父母早就退休了,平日裏喜歡找老朋友打打拳、下下棋,家事都由小明老婆管。由於小明老婆持家有道,管賬明白,父母年紀大了就懶得自己打理退休金了,近來也交給了兒媳管理。
小明老婆用來記賬的賬本越來越複雜起來,不止要登記夫婦二人的收入、開銷與投資等項目,還要登記公婆二老的收入與開銷;再加上,近期小明的女兒也上班了,因為她還住在家裏,工資便也交給了小明老婆管。現在家裏誰要用錢都找她。
開始幾個月節慶少,隻有日常的簡單開銷,而且一家人的許多開銷都是一起支出的,所以大家都沒覺得什麼。雖然小明的老婆整天感到重任在身,其他人卻覺得不用自己管賬實在是輕鬆得很。
等到中秋、國慶、聖誕、元旦等節慶來臨,大家各自的支出項目也多了起來,小明老婆就開始有點招架不住了。賬本上的賬目雖然依然清晰,但瑣碎項目太多,她自己都懶得核算。反正大家彼此信任,也沒人計較這些。
農曆臘月來臨,家裏開始斷斷續續籌備過節物品,問題就變得嚴重了。因為要支出的節前籌備項目太多,並且有許多都不是家庭集體性的支出,而是個人性的支出。比如,小明的女兒決定在自己工作的第一年,用自己工資給家裏長輩包個紅包以表孝心。這類的支出也要經過小明老婆,就讓用錢的人和管錢的人都覺得多此一舉。而且事情一多起來,小明老婆總擔心那裝滿全家人賬戶或賬戶信息的卡包出問題,因為裏麵加起來的總金額少說也有幾十萬元。再加上,最近總有路人被搶包搶錢的新聞,更讓她擔憂了,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引來什麼意外損失。
於是在臘八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吃臘八粥,小明老婆就主動提起這個話題。她主要的意思就是,為了大家方便也減少她承擔的風險和勞動量,是不是需要換個法子記賬管錢。
她把賬本給大家看,確實有好多登記了也不會有人看的細目;但是要延用現行的方法,似乎就難免做這些登記,以備不管賬的人查詢。大家七嘴八舌,討論了好多前幾個月的情況。總體來說,支出少的老人家確實省心,但小明夫婦和女兒就遭遇了比較多且完全不必要的麻煩手續。
最後大家決定:分賬。隻留父母的賬戶讓小明老婆繼續打理,其餘的收入自己打理,自然記不記賬就隨便了。這一下讓小明老婆的管賬工作量頓時小了好多,隻剩下最簡單的一塊了。
不過,為了家庭有大項支出的時候方便籌措,小明夫婦還決定,他倆另設一個共同賬戶,兩人用自己的收入為來源,每月都按一定比例存錢進去,形成他們家的共同基金。這個家庭基金裏的錢呢,可以用於投資,但一定要保證隨時能取出來應對突發狀況。這個賬戶當然也由小明老婆記賬,但好在本來就是大額支出或投資才動用的賬戶,不會有太瑣碎難記的細目。
於是小明家的賬本精簡任務成功,既減輕了管賬人的工作量與承擔的風險,也方便了工作的人靈活支配自己收入並為自己的財務負責,還保證了老人家的方便和家庭應急支出的需要,終於沒人再為相關問題糾結為難了。而小明自己和小明的女兒呢,也開始研究相關的理財知識,而不像以前那樣對財務一無所知了。他們都開始尋求讓存款升值的方法,關注眾多投資的渠道,希望未來能通過投資而讓自己的資產不斷增加。
小明家從統一管賬到分賬,其實並沒有影響家庭的總資金,隻是通過操作方式的改變減少了管賬者承擔的風險和負擔的麻煩。大家接受這樣的分賬,也說明這樣的方式更符合大家日常的需要,也更能夠讓每個工作的人訓練理財能力進而為自己的資產負責。
聯係國家外彙儲備管理政策的探討,小明家賬本變化的曆程很容易讓人想起統一管賬的國家外彙管理局,以及很多人會建議的“藏彙於民”。
國家外彙管理政策
國家外彙管理局所管理的外彙儲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在2006年更達到了外彙儲備金額世界第一的程度。截至2011年3月末的數據,中國外彙儲備餘額 30447億美元,首次超過了3萬億美元。這樣巨額的資產管起來可比小明老婆麵臨的壓力大多了。
不過我們要知道,外管局並非出口貿易公司,也不是投資、開發或生產企業,國外的“熱錢”流入中國,最終目標在於有投資回報的地方,而不是外管局。這些錢屬於參與相關貿易活動的企業或個人。雖然經過了人民幣的投放、回購和央行票據的發行等複雜操作,從本來的主人那裏轉到了外管局手裏,但外管局僅僅負責經管這些錢,而不擁有這些錢。這就像小明的老婆隻是經手家人的收入和支出一樣。
外管局經手的這些錢其來源不是單一的。中國現在的外彙儲備一般分為四部分,首先是貿易順差,這在近幾年都是巨額資金;其次是大量增加的境外投資;再次是不斷增多的境外貸款;最後就是奔著人民幣升值而來的境外熱錢。
至於人們說的藏彙於民,便像小明家分賬一樣,是要讓本來擁有這錢並有能力自主管理外彙的民間機構,去承擔一部分外彙管理任務。這樣就可以使官方的外彙儲備降低,減少官方經管的金額以及承擔的風險。
這樣的方式,也像小明家分賬並不對家庭總資金造成影響一樣,也不會減少中國境內總體的外彙存量,相反會降低官方在外彙儲備方麵的壓力。
當然,官方持有外彙儲備所麵臨的那些問題,如外幣貶值、歐債危機等風險,並不會因為采用了藏彙於民的方式而影響不再。但是如果將外彙儲備分散在民間企業或相關機構,大家在各自的環境中就可以有更靈活的選擇,也會將風險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咱們拿小明家的情況來做個類比。原來家庭收入都由小明老婆一人管理,她在幹擾因素多、壓力較大時,容易因為一個人的失誤而造成全家的損失,比如某天在回家的路上遭遇搶包等不可知的現象;但是,當分賬之後,每個人對自己的賬務負責,即便有同樣的外界環境的危險,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失誤造成全家人都蒙受巨大損失。而且,如果有人特別有資產管理才能而資產不斷升值,也會增加全家的共同財富。
這樣看來,要求外彙管理局的領導是理財超人,指望這一個單位及其領導能在不利環境中保證巨額外彙儲備不縮水,實在是很不現實的。與其如此,還不如支持藏彙於民,促進民間理財智慧與能力的發揮。如果實現了這一點,中國的外彙儲備就有希望達到減少損失、增加收益的目標。
第五節 是不是一攬子經濟政策讓西瓜漲價
2008年11月,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宣布,將在未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並采取十大措施刺激經濟,他將措施內容總結為“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惠民生”。這一計劃的推出,成了近年來最大手筆的“一攬子經濟政策”,而這一係列政策所應對的正是世界性經濟危機。
2011~2012年中國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國務院在2012年5月又一次部署了新的一攬子經濟政策,其目的在於穩住增長局麵。這一次的經濟政策,被認為更注重實體經濟需求,並且在整體上加大了預調和微調的力度。
這一次次的經濟政策,其實都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主動幹預,以期將經濟發展引向更合理的結構與更優化的成果。那這些政策實施期間,人們在生活中能體驗到的直接影響是什麼呢?
是什麼帶來了西瓜漲價
小明家住北方,西瓜是他們那兒的特產,由於是沙質土壤,產出來的西瓜又甜又大,在十裏八鄉是出了名的好吃。占了這樣的地利,一到夏天小明家就能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又大又甜的西瓜吃。小明上大學時西瓜的價格還是2毛一斤,每次暑假回家小明媽都會買一麻袋西瓜。小明參加工作後就想著終於輪到自己給父母家人買西瓜吃了,於是特別盼望夏天早點來。雖說這幾年物價一直上漲,什麼價格都不穩定,什麼豆你玩、蒜你狠、薑你軍的,出了一個又一個,但大家都想著自己就住在西瓜產地旁邊,吃個西瓜總不會成問題吧?而且政府不是一直在穩定經濟嗎?
到了西瓜開始上市的時候,小明去買瓜,發現西瓜明顯漲價了。以前那麼便宜的價格仿佛一夜間成了神話,現在西瓜的價格最低也得8毛一斤,雖說不算多貴,可也是原來價錢的四倍。有的商家說如果隻買兩三個西瓜的話,直接要價1元一斤。小明問了好幾戶賣西瓜的老鄉,想盡量找到更加物美價廉的西瓜。但賣瓜的大都不肯降價,說氣候變化影響了西瓜產量,又趕上啥成本都變高了,自然西瓜也就賣得貴一些了。還有的賣瓜人底氣特別足,說國家都在用各種政策提高農民收入呢,糧食都漲價了,西瓜漲價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這行情雖然對小明買瓜的熱情有所打擊,但他覺得其實畢竟沾著源產地的光,要是在城市裏西瓜賣到2元一斤也不稀罕。而且現在的這個價格他也能接受。他還想著,最好要像往年媽媽買瓜那樣買一麻袋的瓜回去,這樣的話就可以跟瓜農講一講價,至少可以按8毛錢一斤算。
但小明的鄰居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兒女不在身邊,雖然生活費兒女會定期給,但金額並不多。所以,這老兩口日常開銷特別少。他們這幾天也買瓜,一次隻能買一兩個,都覺得這瓜比以往貴太多了。最後他們隻好決定等孩子回來過假期的時候再買瓜解解饞。
這樣的漲價,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造成太大問題,而且似乎會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也有像小明鄰居那樣的人,覺得國家的經濟政策越來越難懂了,怎麼經濟越發展,他們反而越覺得很多東西買不起了呢?
上述西瓜漲價的過程,正發生在中國政府推進一攬子經濟政策來對抗國際經濟動蕩,或對抗國內通貨膨脹的時候,其目標是穩定國內經濟發展。那麼,是政府這樣的經濟政策造成了西瓜漲價嗎?
一攬子政策的經濟學解析
經濟學上,經濟政策這一概念,經曆過眾多的演變。最終,正是在一次次的經濟危機之後,學界才迎來了凱恩斯學說帶來的新突破,他將經濟政策定義為:國家旨在為市場的混亂運作引入合理性而采取的全部行動。
在此基礎上,學界進一步確認了當代經濟政策的內涵,認為它應當包括作用於需求與供給的政策,並且同時使用財政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產業政策工具以及教育政策工具等。以這樣的標準去審視中國最近兩次推出的一攬子計劃,其中的內容與目標就比較清晰了。
比如2008年的一攬子計劃,以應對世界經濟環境的動蕩為外因,幾乎動用了上述所有政策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區域振興規劃影響了橫向的收入結構,進行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調整的是產業政策,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與提高農業補貼是收入政策及產業政策的結合運用,還有推進節能減排、刺激農村及家用電器需求、提高社會保障與養老金支出、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比例等,幾乎所有可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更優化發展的工具都被啟動了。
但其中有些政策本身也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就需要加強對通貨膨脹的監控;而產業振興之餘,又需要化解一些生產行業的產能過剩。
為期兩年的一攬子計劃預定的實施時間過去了,宏觀統計數據顯示該計劃是應對經濟危機的良好成果,尤其是直到2011年都不曾低於8%的GDP增長,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數據之一。但2011年全年CPI漲幅達到5.4%,標誌著嚴重通貨膨脹的出現,這又成為了中國經濟顯著的不穩定因素。
2012年再次推出的一攬子政策也是以此為基礎而推行的。它與前一次一樣幾乎動用了所有政策工具,旨在激發企業活力、優化信貸結構、增加社會建設項目、提高農業收入與發展水平、擴大內需以保證經濟增長。當然,與之相隨的還有樓市限價與控製通貨膨脹等避免經濟泡沫的政策。
無論政策內容如何令人眼花繚亂,按照凱恩斯的定義,既然以上這些政策都是旨在防止市場的混亂運作而采取的行動,那政策推出的前提就是市場出現了“混亂運作”。比如,2008年中國麵臨的是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而2012年則是通貨膨脹,這些都是市場運作已經出現混亂的表現。因此,筆者認為,在一攬子經濟計劃推出期間,市場的不安穩本身其實跟這些政策是否推出並沒有根本上的因果關係。應當說,正是因為市場已經出現了混亂運作的跡象,才會有一攬子經濟政策的推出,而這些政策也是為了校正混亂、增強發展的合理性而努力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明家門口的西瓜漲價問題,就不能隻因為它出現於政策實施期間,而簡單歸因於那些政策的實施。想想看,如果在市場的混亂運作中,政府沒有任何作為而聽之任之,也不對農業和農民的進行扶持,那西瓜恐怕就不隻是漲價的問題,可能會因為氣候和收益的不利而流失更多瓜農,從而帶來更加大規模的減產,導致許多人買不到西瓜了。
不過,當一攬子經濟政策一次接著一次推出的時候,人們就很難分辨,經濟活動中出現的運行混亂究竟是來自市場問題,還是來自政策問題了——在有些情境中,確實是政府的不恰當幹預,才引發了市場問題,造成了運行混亂。因而,雖然曾經有過一攬子經濟政策帶來的好處,但也不能因此無視市場自身強健與完善的重要性,而盲目依賴“完美”的經濟幹預政策。因為在理論上再怎麼無懈可擊的政策,在執行當中都不免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完美甚至扭曲。
第六節 超前消費,是不是所有東方人都適合
超前消費的現象,在如今的經濟生活中十分常見,我們在之前的章節中也曾提及過。
對於中國人來說,超前消費在剛改革開放時可能是新鮮詞,但是現在都快成為被人們遺忘的說法了。人們都比較習慣直接使用那些表示進行超前消費方式的詞彙,比如按揭、分期付款以及個人貸款之類。人們對這些詞彙的不敏感,正是因為它所指代的消費方式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很常見,人們都見怪不怪了。
然而,在不斷推出的旨在擴大內需的政策引導下,這一消費方式其實正漸漸被視為持續擴大內需的法寶之一。那麼,它果真有這麼靈驗嗎?
不易追趕的消費潮流
小明在中國某一線城市的外企工作,雖說已經有幾年了,但由於他所在的崗位既不屬於技術也不是銷售,而是公司裏最不賺錢的行政,他又沒什麼突出的工作業績,所以工資水平一直一般。雖說他工作這幾年少算也存了五萬元左右的存款,但小明喜歡周六日去城市周邊旅行,基本每月剩不下幾個錢。但看著同事們一個個都不停地添名牌衣飾、添車甚至添房,一直租著十幾平方米的小單間、衣食簡單的小明也有點不淡定了,想著自己也應該添點像樣的東西才對。跟幾個朋友聊了聊,大家都說現在消費就要提高眼光、抬高眼界,因為買來的商品會體現你的品位,消費本身就是一種投資。他們還建議單身小明去買輛車,因為要體現品位最好的選擇就是買輛車,說不定會招來桃花運。
小明一聽這個,覺得有理,雖然他周末出去玩兒原本是圖方便而去租車,但總歸有自己的愛車來得更舒服。雖說他存款很單薄,但還是夠付個頭款——現在不是可以按揭也可以分期付款嘛!他每月的工資拿出去玩兒也都是花了,還不如留出一些去付買車錢呢。到時候開車去上班,多認識些漂亮女孩兒,那會有多拉風!
想通了這一層,小明馬上行動,周末就去4S店看車了。在幾個同樣喜好開車的朋友的參謀下,他很快用按揭的方式買了一台經典全黑的某流行車型。這台車首付就花光了他近五萬元的存款,且需要他每月償還近兩千的按揭月供,但小明覺得無所謂,值得就好。
不過一開始還月供,他就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以往月底追著他要錢的隻有包租婆一個而已,並且也才要1000元左右的房租以及幾百塊的水電費與物業費;現在可好,總是工資下來還沒捂熱呢,一轉眼就少了近2000元,他還要接著取現金出來交房租。房租加車貸再加上停車費和油錢就去掉他一半收入了,這讓他的生活開銷有點緊繃繃的,看著油價一直漲,他也不敢像以前那麼頻繁地開車出去玩兒了,生怕一不小心就供不起車。平時開車上班嘛,他倒是試過,可惜停車位太難找了,而且公司周圍停車費又貴,也就試了那麼幾天他就放棄了。
小明的朋友們本來都指望著小明買了車,大家周末出去玩兒更方便了,誰知道小明買車後倒變成半個宅男了,一個月才開出來一次。大家都打趣他,是不是一買車就真走了桃花運,所以要陪女朋友就不陪哥們玩兒了?小明覺得有苦難言,現在哪裏還有閑錢去談戀愛呢?他這次真正體驗到了買車容易養車難,新時代的潮人不易做啊!他甚至考慮,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可以每個月少還點錢給銀行。
小明這次趕潮流的消費經曆,可算超前消費的典型案例。如果小明在買車前谘詢他父母那輩人,八成會有很多聲音跟他說:“你又不是急缺車用,再說才存了五萬塊你買什麼車啊!”因為他們的儲蓄習慣會讓他們本能地計算小明的收入水平所能承擔的消費水平,進而向小明提出量入為出的建議。
可不巧的是,小明趕上的是鼓勵消費的市場,給愛趕潮流的小明們提供了太多方式去花明天的錢,這就誘惑著小明們去選擇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信用消費與信貸消費
用小明的經曆來解釋,超前消費就是人們在不願受限於眼前收入能力時,將很多個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一次性支出,經濟學上又管這叫消費早熟。
並且這個超前性不止體現在付款方式上,還應該指出的是,它更體現在消費項目上。舉個例子,一個貧困家庭出來的大學生,因為付不起學費而申請了學校的助學貸款。這雖然也是通過貸款而進行的消費,並且也需要日後償還,但既然是用於對他的成長來說相對必要的教育花費,那就不應該算是超前消費。但是上文小明所選擇的消費項目,對於他的成長與發展來說並沒有適齡青年上大學那麼必要,而更多的是趕潮流。
在經濟學上,我們將助學貸款那樣為了必要的支出而進行的信貸消費,稱為信用消費;而將小明趕潮流買車這樣為了不必要支出甚至是奢侈品支出而進行的信貸消費,歸於超前消費。分辨清楚這一點,再看看超前消費是否適合小明,是否適合我們這東方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很多評論中都會曆數超前消費的好處,說它一來可以帶動新的消費熱點擴大市場需求,進而促進生產的增長並增加了資金利用率;二來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觀,讓人們主動提高生活品質之外,還因負債而形成了讓人們更努力工作的壓力與動力,以上這些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就可以拉動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還有人用數據說明,隻要消費總額中信貸消費的比例占到10%,就能拉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還有,政府的大量舉債與企業的借貸,也是超前消費觀念的一種宏觀表現,政府、企業的這些舉措也推動了地方的建設和企業的發展。
但是我們仔細分辨一下,這一切所說的似乎都隻是信貸消費的好處,而且要想形成良性循環的話,這些其實是信用消費的好處。因為信用消費的消費項目本身是更加迫切的生活需求,這樣的需求才能夠激勵人們將壓力變為動力。
繼續前文所進行的比較,受資助完成學業的學生在努力工作還貸回報學校方麵的動力,比之小明為還車貸而奮發工作的動力,哪個會更強一些呢?筆者認為必然是前者,因為小明在麵臨超前消費帶來的壓力時,更多的反應是感歎自己的不容易,並沒有讓他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什麼新的認識和動力。從這種狀態來看,小明這次消費行為並沒有真正地讓小明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高,反倒讓他感覺受到了束縛,甚至想延長還款期。而這樣的消費貸款如果被拖延還款,那就存在不能按時收回資金的風險。那麼,即便小明最後不還款了,到時候銀行收回的也不過是一輛折舊率不低的舊車,早就不值當初貸款的價格了,所以良性循環也無從談起。
從這個意義上說,超前消費其實是一種風險更大的信貸消費,它拉動經濟的方式其實是容易產生泡沫的方式。不像信用消費那樣適用於迫切的生活需要,超前消費所適用的奢侈品需求、趕潮流需求,往往會讓消費者脫離實際,隻顧當前風光而不顧長遠利益。並且它追求一步到位在消費水平上不甘於人後,長此以往難免助長奢侈、浪費、攀比之風。
比之中國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勤儉節約的傳統教育,以及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精神追求,超前消費的上述導向未免格格不入。並且它容易讓人們滿足於眼前虛名上擁有的財物,造成市場繁榮的假象。
由此看來,表象上美好的超前消費,未免內裏太不實惠,根基太不穩固,實在不適合小明這樣還在個人追求與潮流追逐間分辨得不甚清晰的人們。在世界東方的中國,恐怕大多數的人都跟小明的情況相差不遠吧。
第七節 宏觀調控,在“漲”聲中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