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被製度綁架的經濟時代(1 / 3)

第一節 當窮變得更窮,當富變得更富

我們在第二章的第三節提到過,單靠市場並不能解決經濟生活中所有問題,比如按照市場機製中財富積累的規則,就會造成同樣努力工作的人卻未必能得到同等的報酬,而往往是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也許,還有許多人記得高中課本中所介紹的中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為避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貧富分化過大和勞務報酬分配不均,在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同時,還通過稅收、社會福利與救濟等渠道對收入進行再分配。那麼,這樣的分配製度的設立,就能夠起到調整市場中的財富積累規則的作用嗎?

小明的拚命工作,成就了誰的富有

小明和靚仔張,本都是背井離鄉到沿海S市上大學的年輕人。但不同的是,小明的父母隻有幹農活兒的本事,家裏勉強夠得上溫飽;而靚仔張呢,一看別人對他的稱呼就知道是從小被眾人捧大的孩子——他父母早年經商發了財,雖然在鄉下老家有房子,卻隻在走親戚時才回去住幾天。不過無論如何,他倆畢竟是講同一種方言的老鄉,相處得也格外熟絡。大學畢業前的一個寒假,倆人一起回老家。當他們看到縣城裏的巨大變化時,從小受父母熏陶而整天研究生意經的靚仔張就動了心思——畢業後到老家的縣城裏創業。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小明,小明也非常感興趣,學計算機專業的他們便商定了,合作開個電腦維修店。

在一番努力之後,他們租定了店麵,也完成了初步資金投入。總體來說,靚仔張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為維修店投資14萬元,小明則用自己上學時打工攢的存款投資了2萬元;不過,靚仔張不參與日常工作,隻有小明負責具體經營與技術支持,便將他的勞動技術投入計為4萬元的入股費用。這樣靚仔張將獲得七成利潤,而小明則獲得三成。靚仔張還動員父母的社會資源,加上小明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在他們的維修店剛開張時,就拉來了縣城裏幾個知名電腦品牌的特約維修授權。

這樣,他們的店鋪一開張就打出“眾多知名品牌授權維修店” “××名牌大學科班出身維修工程師”的宣傳,生意很快迎來開門紅。再加上小明幹活勤快、待客親切,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維修店的營業收入就收回了成本。靚仔張的父母看兒子創業居然沒有蝕本,非常高興,直接將收回的投資本金給了兒子當作小小獎勵,並鼓勵他參與其他領域的投資。而原本資金投入隻有2萬的小明,現在也連技術入股計入的4萬都收回來了,他也很高興。小明直接用這6萬為已經年邁而不能種地的父母在縣城買了一處房子,讓他們搬到縣城來跟自己一塊兒生活。

第四年店裏簽下了縣城裏好幾家網吧、遊戲廳和辦公樓的定點電腦維修合同,收入繼續增加,小明也愈加忙碌。這年年中算賬,靚仔張發現這家店半年就給自己帶來了三萬五千多元的收入,而小明這半年則隻有一萬五千多元,約等於月入兩千多元。在這小小的縣城,很多人還處在月收入不到一千塊的水平,每月能到手兩千多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而且,他們的五險一金等社保項目還是靚仔張在利潤分配前去統一繳納了的。

但是,小明卻開始感到了不平衡。因為小明知道,靚仔張不用參與日常工作,所以,除了為維修店談合同、拓寬客源、應付工商稅務等部門外,他大多的時間在用這幾年取得的收入去進行著其他的投資。但是,小明卻因為終日業務纏身,無暇他顧;並且他獲得的那幾萬元收入有一大部分還要拿去貼補父母的生活,能做投資之用的實在有限。小明也想過請幾個員工分擔一下,但是每當仔細分析成本與收益後,招人還是太不劃算。於是小明就隻好繼續起早摸黑,終日忙得腳不沾地。但看著身邊的靚仔張總幾天不見,又添了新的奢侈品,推算著他的收入成幾何倍數的增長,辛苦幹活兒的小明越來越覺得憋屈。

終於在第四年年底的分紅結束後,小明跟靚仔張攤牌。說自己還是想回S市闖一闖,維修店就交給靚仔張全權打理,無論經營如何,他的三成股份轉給已經搬到縣城來居住的父母,有收益和分紅都跟他們結算就行。小明還推薦了幾位在業內合作過的技術人才作為接手自己工作的人選。靚仔張雖然遺憾,但畢竟是老同學了,相處這麼多年,他倒是很能理解小明的處境,大方地為小明餞行。

小明沒有了後顧之憂,隻身回到讀過書的S市重新找工作。這座海濱大城還是那樣繁華,或者說更加繁華了,倒是讓小明想不起自己到底熟悉它哪裏。他出來闖蕩的理由很簡單,除卻看看自己還能幹什麼之外,就是想通過在較大規模的企業裏工作,看看其他老板究竟都是靠什麼賺錢的。

但找到工作後所開始的打工生涯卻並不令人高興。他找了一份國外某知名電腦品牌的代理經銷商的工作,工作內容其實兼顧銷售與售後維修。本來進入這樣的私企,他想的是既可以接觸到擁有著名品牌的外企,又可以看看其他的私企是怎麼做生意的。

但工作不久後便發現,之所以他要兼顧兩頭,是因為這家私企全部員工不到十人,老板為了節省用人成本,幾乎給每個人都安排了需要兼顧的工作。雖然小明可以通過做銷售員的工作而獲取提成,但老板卻以國內消費者購買該品牌的渠道越來越多,並且價格裏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為理由,壓低了銷售提成。看看行政工作崗位上隻有基本工資的同事,小明已經算收入不錯的了,於是他也隻好接受現實。經過小明在工作期間的了解,他發現這幾位同事們跟他一樣,每天都得早起擠地鐵,月月交房租。再加上公司地處繁華商業地帶,每天夥食費還不菲,扣掉這些固定支出之後,月剩餘也沒幾個錢。而他們的老板呢,卻住在城中各種配套最好的小區的大戶型房子裏,甚至還有幾處空房出租,並且年末慶功會後老板不是換塊名表,就是換輛新車。

小明拿著比原來高一些的薪水,卻覺得生活得比原來更差了。每天都像打仗一樣,到月末或年底卻發現戰利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再加上S市近期又提高了醫保支出的餘額要求,推遲了養老保險的支取年限,這些都讓他對現狀更加難以接受。

經濟領域的馬太效應

小明在外出闖蕩時想弄明白的問題,其實在他對老板和員工的觀察中,就已經可以看到答案。老板靠什麼賺錢?我們不妨想想那部經典的電影——大師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老板運用了資金投入和他的人脈等社會資源,打造出一部機器,而企業的員工則像是機器上麵的零件。他們被置於機器的不同部位,去發揮各自的功能,一起發力而完成了這部機器的運轉。於是老板就處在掌握全局的地位,擁有對機器運轉結果的絕對處置權。如果某個部位出現問題,老板可以更換零件;但如果機器不存在,則各個零件也不能在參與中獲利。

即便小明遇到一位更加體恤員工的老板,他也還是會發現,普通打工者賺的錢跟老板獲得的利潤永遠不成比例。因為老板花心思整合的是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是小明這樣的打工仔所沒有的。這在本質上和小明與靚仔張合夥開店時所遇到的情況,其實是一樣的。

無論現行的分配與再分配的政策如何,現在看來都無法改變“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局麵。經濟學上,用“馬太效應”來歸納和分析上述現象,以解析這一財富積累規則的奧妙。

20世紀60年代馬太效應被首次提出,提出者是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它得名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重視財富的國王將三份數量不同的金子分給了三位仆人,讓他們經管一段時間。於是三位仆人便各展其才,前兩位仆人拿去做生意,手中的金子增長了一倍;最後一位則為求保值而將金子小心埋藏起來。當驗收成果的時刻來臨時,國王發現,拿金子最多的仆人賺得的金子也最多,拿金子最少的仆人卻隻交回了原來的本金。於是他提拔了前兩位仆人,卻痛斥最後一位仆人的懶惰;還收回了這個懶仆人手上的金子,獎勵給賺錢最多的仆人。

市場經濟中的財富積累規則正與這一故事類似,對任何利益主體來說一旦在資金、名望或者地位等方麵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不斷疊加的優勢。

用上麵的故事來說,就是管理金子最多的人擁有資金上的優勢,即便當時任何人經商的回報率都是100%,他也比別人賺得更多,這是第一次疊加優勢的體現;當國王發現他賺錢的利潤最大時,提拔他而給了他更多的產業去經管,那麼他獲得收益的機會更多了,這是第二次疊加優勢的體現;最後國王在懲罰懶仆人後,又獎勵了他額外的金子,參考他前麵的表現,這筆意外之財也就不那麼意外了,而是疊加優勢的繼續作用。

用小明的經曆來說,無論是一起創業的靚仔張還是他為之打工的新老板,都像那個一開始就手握更多金子的仆人。隻要他們順從市場的遊戲規則,在經營中明智選擇收益最大化的方式,結果自然是他們花最少的力氣賺最多的錢。而小明呢,雖然對工作勤奮無比,但是他對待財富的處理方法卻很像《聖經》故事裏的懶仆人——隻存錢,不投資。正是他這種隻關注眼前活計,而不關注財富積累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他一直為別人打工的結果。

當然,即便小明也投資,按照上文的情況,由於他能用於投資的資金有限,最後的收入還是不能和靚仔張他們相比。但是,隻要能看清財富在市場中的積累規則,而在投資中選擇利益最大化的得當方法,至少可以讓他靠著投資收益歇一口氣,而不必終日忙碌。為什麼要避免終日忙碌?因為隻有從機器零部件的位置上離開,站遠一點看清機器的整體,才有可能成為控製機器運作的人。

總的來說,當身處“窮變得更窮,富變得更富”的市場分化與製度缺陷之中,如果不去留意身邊的馬太效應,不去嚐試看清現象背後的經濟規律與關鍵因素,那麼就隻會像上文的小明一樣,被卷入一次又一次拚命工作卻為別人創造財富的打工生涯。

第二節 為什麼並不是所有的商家都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

這個問題也許會讓許多人覺得無趣,因為大可歸因於“一隻手五隻手指都不一樣長”,不同商家表現不同又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中,依然有這種現象的產生,其實是有經濟學上的根源的。

通常情況下,產品與服務的最終消費者是所有廠家與商家的客戶,因而應當是廠商們爭相服務的對象。不過,消費者在具體的消費過程中,估計許多人都聽過“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卻不知道有多少人切實體驗過上帝般的待遇。

逛街奇遇記

工作多年的小明從來就不喜歡逛商場,但他的女朋友卻是個逛街狂。

上學的時候,還有很多校園活動可以參與,可一旦工作了,倆人個人的娛樂活動差不多隻剩下逛街了。因此,即便小明一千萬個不願意也得陪著女友去逛街。此時正值盛夏天,去什麼地方都熱得難受,商場裏的冷氣倒一直夠足,小明就當去乘涼消暑了。

商場裏幾個大型品牌專賣店正在搞特賣活動,偌大的大廳裏排了好多貨架,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人。特賣場的組織者在一端設了入口,讓大家將自己的包封好口再入場;另一端設了收銀台和出口,讓選好商品的人們到收銀台付款,然後在出口給背包解封。小明倆人好不容易進了特賣場。很快發現幾排貨架才一個服務員,他們能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基本隻幫那些找不到合適碼數的客人,到貨架高處找某個碼數的貨。所以進來的人要什麼東西隻能自己找。

小明他們迅速加入了搶購大軍,一番辛苦的擁擠後,小明的女友總算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衣服和鞋子,簡單比畫著試了一下,核對了碼數,便去收銀台排隊付款。雖然擠得幸苦,但總算有收獲。

之後他們又進了一家知名鞋店,已經走煩了的小明,趁機找了個試鞋的座位坐下來,好歇歇腳。這家店裏的銷售員正在接待一位眼戴墨鏡、衣裝華麗的女士,服務態度分外的好。小明一見那人的打扮,就走了神,開始想:“這人是像哪個明星呢?要不要去幫女朋友要個簽名?”

女友正看中了某款鞋子,請跟前的銷售員拿來試,隨口問有沒有打折。對方臉上本來淺淺的微笑更加淡化了,一聽同事招呼她去為旁邊那位女顧客找鞋,便說了一句“本店商品都是實價,從不打折”之後匆匆走開。一時間似乎這店裏的銷售員都在圍著那位戴墨鏡的女士轉,對小明和其女友簡直視而不見。

小明這才回過神來,注意到他的女友已經被售貨員惹惱了,於是他趕緊起身拉女友離開。女友還是忍不住說:“說什麼顧客就是上帝啊,什麼大品牌,都是忽悠人的!根本就是勢利眼嘛!”

這讓小明不禁笑了:“你看你又不是第一次來,放著新區不去偏要來老區,難免遇到這樣的服務態度!為這個生氣多不值得,你沒看到那個女人好像是某位明星呀,都沒想起來去要個簽名?”

女友一想也笑了:“好吧,我還以為在新區的高端百貨裏呢!被那個售貨員氣暈了,哪顧得上看明星!”

能保持物美價廉的商家,往往是難以花太多成本在服務上的商家。像上文的特賣場那樣,肯去的顧客也不是為了他們的服務而去,純粹隻為他們出售的廉價商品。這樣的情形下,消費者沒有什麼被當作上帝,也就不難理解。

但是為何在有的標榜優質服務的店裏,卻還會遇到“看人下菜”的情況呢?一方麵這跟服務者本身的素質有關,但根本上,其實是商家心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則在起作用。

消費者怎麼當上的上帝

本身“顧客”、“客戶”這個概念,是在商品交換中產生的,指承接價值的主體,通俗地說就是給錢的一方。這裏的“承接價值”,是因為他需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有相應的需求要獲得滿足。當然,也有的客戶是為了賣而去買,但這樣交換下去,最終還是要落到商品所對應的需求之上。所以,那些為滿足需求而購買商品的人,才是最終的客戶。

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目的,最大的目的便是實現企業自身的收益。一般而言,經濟學家用行動的受益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衡量該行動的好處,這被稱為“成本收益分析”,它以最大社會效益標準為依據,而相關效益的評估一般是貨幣評估。簡單說,隻有當做一件事的額外收益大於額外成本時,人們才應該選擇去做這件事情。

在商品市場中,也就是商家花一定成本做某件事情,如果能讓消費者為商家的商品掏更多的錢,並且高於商家的成本,那麼在商家的角度看,這件事情就是有效益的,值得去做的。

比如“顧客就是上帝”的口號,高端百貨商場經常喊這個口號。不難想見,這樣商場裏的高檔時裝和化妝品都有驚人的毛利,不過百貨商場的實際利潤遠沒這麼高,就因為他們的客戶是“上帝”:上帝自然是生活在宮殿裏,所以他們的店一定要豪華裝修,並且會不惜血本來維護這種裝潢;上帝自然是尊貴的,所以服務人員一定要精挑細選,儀態大方,彬彬有禮;上帝永遠不會錯,所以即便遇到故意刁難,服務者也要保持美妙笑容,柔聲細語——這些哪樣不是成本?但是在這兒,顧客有被當成上帝的體驗需求,並且願意為這樣的需求買單,所以,商家就針對此需求而提供了把顧客當作上帝的服務。

應該說,在這裏說“顧客就是上帝”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可以實現的。消費者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中,才可能當上帝。

但是既然這種“上帝”式的服務也是被交易的一部分,可視為一種商品,那就要一個願買一個願賣才能成交。比如,小明有個常去吃午飯的小麵館,在那裏,人們去吃幾碟小菜、幾碗麵條或麵片兒,不過是為了就近填飽肚子,隻要衛生沒問題、味道不錯就好。這就不同於小明女友習慣去的一些昂貴的大餐廳。這個店裏的大多數顧客跟小明一樣,並無要當“上帝”的需求,也不會為“被當成上帝”埋單。而且就算偶爾遇到一個願意埋單的,也要人家願賣才行——畢竟,無論違心與否,一味地賠笑並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對於那家小麵館的老板和服務員來說,也許這就是一件心理成本很高的事情。

而在一些標榜優質服務卻未必能做到的店裏,他們服務差異化的原因,在於該店的服務者不自覺地對客人進行了成本收益的分析。當一個衣飾華麗、一擲千金的客人,和一對樣貌平平的小情侶同在店裏時,誰的購買力看起來更大?當然是前者。所以當服務者純粹以經濟收益為標準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時,他自然就會殷勤於前者而冷落後者——因為既然後者所喜愛的商品沒有打折,反正他們試了也不會買,這不是讓服務者白忙活嘛!

但是,服務者這樣的分析,其實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這個分析方法中,雖然效益的評估一般是以貨幣收益結算的,但它所依據的標準其實是最大的社會效益。如果小明和他的女友是較真的人,回去之後逢人就說這家店服務態度不好,更有甚者,誇大其詞地述說其他方麵的壞處,那恐怕同樣會給他們店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隻不過,在現實中,很多店家自恃過高,認為自家的客戶定位不同,而不重視此種潛在的風險而已。

那為什麼在小明跟其女友所說的“新商業區”,就能有大多數商家都體現出這一上帝式的服務理念呢?這就完全是定位相近的企業進行生存競爭的結果了。當大家能夠提供的商品都差不多時,特定商家想要拉攏更多的客人就一定要有好的服務,因為客人在能買到同等商品的前提下,總是可以選擇去服務更好的店。所以各個商家無不想出各種服務方式來招攬客人。

換句話說,就是因為在新式的大商場製度之下,那裏的商家對客戶的定位都差不多,並且都已經為這種上帝式的服務付出了成本,自然就要認真服務每一位客人,否則很可能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口碑。

第三節 擺地攤有大學問,蔥油餅也能托拉斯

所謂“托拉斯”,是指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壟斷企業出現的一種形式。在遙遠的美國,首先出現了這種壟斷形式,它通過減少競爭的形式來達到自己獨占市場的目的,進而實現對價格的操控和利潤空間的擴大。因為托拉斯企業往往會在自己占領的市場裏設置進入壁壘,對其他想要進入市場的企業建立起屏障,妨礙了自由公平的經濟市場競爭,因而,托拉斯企業一度被認為是阻礙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殺手。

中國自古也有壟斷的傳統,這裏古稱具有專賣性質的壟斷企業為“榷”。“榷”涉及範圍很廣,因其有暴利之故,中國的各朝官府往往都會壟斷茶、鹽、交通等行業而作為“榷”。這通常是國家出現了財政危機的時候,為了補貼國庫,必然實行嚴格禁止民間參與上述行業運營,然後堅持經營官茶、官鹽還有官方驛站。這種形式的壟斷從產生到現在一直被中國人所津津樂道。

當然,別以為壟斷經濟很高端,在街邊做小買賣的蔥油餅攤也能發展壟斷經濟。

蔥油餅攤的擴張之路

小明家是賣蔥油餅的,在過去的兩年間他生意紅火,滿打滿算每月毛收入5萬元。但在最近,因為小明的老婆生了孩子,家裏的開銷大幅增加,無奈之下小明隻能想辦法每個月再增加2萬元的收入。

這個時候,擺在小明麵前的就有這樣兩套方案:

第一是開分店,去隔壁街區再開一個蔥油餅攤子。這就增加了主營業務收入。但是他需要每天起早摸黑,一人經營兩家,最後粗略估計能在月末多收入2萬元。

第二個是收買城管,把自己的競爭對手統統趕走。這樣就可以一家獨大,不僅可以增加蔥油餅的銷量,還可以想提價就提價,想幾點收攤就幾點收攤。同時,因為產生了壟斷,所以壟斷方不隻可以獨斷價格,而且在質量上也可以做一些手腳,從而壓低成本。最後把給城管的費用扣除後,應該也能夠每個月增加2萬元的收入。而且想一想,似乎這樣的風險還小一些,於是他決定采用第二種。

第一種方案叫尋利,也就是我們說的開源,開辟新的資源路徑來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無疑是在原有形式上擴大再生產,所以對小明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勞動的成本。

第二種方案叫尋租,也就是通過一定手段把別人的利益搶過來,提升自己的價值,增加自己的利潤。這種方式也被描述為,是一種花錢獲取人為創造的租金式價值的過程。它的本質是人為創造一種商品或服務的稀缺性。

這個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經濟故事,要是發生在別的國家、別的製度下,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小明生活在一個法律管製力度大、輿論監管力度強且醜聞代價高的地方,城管在選擇和小明合作的時候,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很大。又或者,如果能夠通過法律法規來保證,沒有營業執照的蔥油餅攤位將被取締,占用過道的流動攤點將被取締,衛生條件不過關的攤位也將會被取締。如此一來,小明家就要優化自己小攤的衛生設施以符合要求。而城管呢,為了降低自己受賄被曝光的風險,隻能再去賄賂工商部門、衛生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這無疑是增加了履行的成本。所以對城管來說,從小明手裏拿到的錢,比如說總數是3萬元吧,最後真正到手的可能隻有5千元。這種低效的方式,限製了尋租的規模,因為可能的獲利空間明顯小得多。所以,在一個法製健全,社會輿論的監督水平較高的地方,這種尋租的方式是不劃算的。

但是,一旦小明生活的地方是一個法製管製相對薄弱,重視人情世故而輿論監督力度又相對薄弱的社會呢?城管可能就是當地的“土皇上”,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暴力機關。城管完全可以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完成和小明的“交易”,比如他們可以野蠻執法,強行拆除其他攤位;而由於其他部門受限於人情關係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他們的監管就會不到位。這種情況下,城管一方基本為零成本。在小明這裏嚐到了甜頭的城管就會去發展其他業務,經濟學上管這個現象叫“發散效應”。城管們開始暗示,煎餅果子和臭豆腐都可以通過賄賂來消滅競爭對手。整個街區最後隻剩下一家煎餅果子和一家臭豆腐的小攤。

當然,這事情發展到這裏,還沒有結束。

不久之後,這條街上另一家賣蔥油餅的阿紅發現了小明的行動。她不願意坐以待斃。於是阿紅也去賄賂城管。這就是參與尋租。然後小明就不得不增加對城管的賄賂,進一步增加了他尋租的成本。最後競爭的結果是,城管決定除了小明和阿紅,其他的蔥油餅攤子都拆除。

這麼一來,小明預期的壟斷沒有形成,同時價格的提升也沒有預期的那麼多,但是他尋租的成本卻增加了。最後小明沒有得到2萬元的利潤,而隻獲得了5千元,但是他畢竟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了。而對阿紅來說,她的獲利維持在原來的水平,但是她當時如果不參與尋租的活動,就可能要關門失業。所以比較起來,這個尋租行為對阿紅還是非常有利的。

中國式托拉斯的局限

在上述整個過程中,獲利的是誰?很明顯:小明、阿紅還有城管。但是誰是最大受害者呢?一定是這條街所有的喜歡吃蔥油餅的消費者,增加了成本的阿紅和小明必然會把這部分的成本分攤到買蔥油餅的人身上。

當然這個事情還可以繼續發展,並不斷產生更大範圍的影響。比如,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尋租文化開始形成。簡單來說,在市場經濟中,尋租的目的是力求政客或官僚實施產生租金的法規或執法方式,爭取現有租金的政治再分配;尋租的根源是受尋租方影響的相關政府部門的存在,而他們也就成為了尋租方行動的目標。那麼,既然存在著這樣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會有人通過向他們施加影響讓自己在經濟競爭中獲利,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嚐試這樣的方法。甚至會有更加實力雄厚的人,為了達到絕對的壟斷而不惜為此投下重本。

這樣一來,公平競爭的環境就被全麵破壞。通過勤勞而致富的思路,就被依賴尋租而獲利的思路取代了,社會風氣隨之改變。市場的競爭機製對於經濟活動的調節也變得不再充分,最後就會有一種新的、脫離原本市場競爭規則的經濟體製和經濟文化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