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私營公司用人之道(1)(2 / 3)

7.2私營公司選擇人才的幾個誤區是什麼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看看就業市場上的人頭攢動,私營公司的經營者如何從其中找到適合自己公司的人才呢?很多老板總是歎息,覺得公司要聘一個得心應手的人可真難。其實選人才有時也會步人誤區,學著社會上一些標準,趕了時髦,而效果卻不怎麼樣。

私營公司在選擇人才時有什麼誤區呢?

1.追求元人

記得一位朋友說過:“當你和一個人處了一年半載,發現他什麼缺點都沒有,那才是可怕的呢!”的確,越是這樣的人越有“野心”,不是大智大勇之輩,就是大奸大惡之徒。追求完人的結果往往是受聘者要麼什麼都幹不好,要麼心懷叵測。

其實,人人都有缺點,人才也是如此。對人才決不可脫離實際地拔高要求,他們的缺點,隻要不妨害他們所擔負的工作,就要加以諒解。對於他們身上的“弱點”,要進一步地看,要變換角度看,結果很可能是“斜視”中的“弱點”,正視是長處。即使是弱點,隻要無礙於工作,無妨大局,也要大膽使用。據說拿破侖在擔任臨時執政期間,一次在討論約瑟夫?富歇是否能繼續擔任警務大臣問題上發生爭議,有人認為他為人冷酷,心懷叵測,不可用;拿破侖心裏也清楚他愛搞陰謀,但更賞識他在警務方麵的才能,於是就堅持讓他擔任警務大臣。

2.不能隻注重文憑

要知道“人才不等於文憑”,很多私營公司老板都有這樣的經曆,好不容易招了一個專業對口的高才生,不是什麼都做不了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隻想拿公司當跳板。

人才不等於文憑,嘴上誰都在這樣講,但實際上將文憑就等同於人才的情況還比比皆是。文憑與才能確實有一定關係,特別是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正規學校的文憑。但是,文憑與才能又有差別,在現實生活中,持同等學力的人們才能往往有很大差別,即使文憑與其實際知識相符的人,由於用非所學,或用學不能完全一致,仍然不可簡單地把文憑當成人才。更何況近幾年來,學籍管理混亂,濫發文憑之風盛行,用人情換文憑,用錢買文憑,用權要文憑的人屢見不鮮,同一學曆的文憑失去了統一的標準。

3.人才不等於全才

有的私營公司的管理者為了節約人力,希望從市場上找到什麼都會的人才,英語、計算機、財會,而且還要能說會道,愛拉關係。其實這種人恰恰是我們說的“萬金油”型的人才。但是“萬金油”永遠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有的場合就不那麼靈光了。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創業者把一個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是人才,一個工人開動機床加工出精密的機器部件也是人才,研究電腦的專家是人才,商店業務員的“一口清”,會計人員的“鐵算盤”也是人才。人才,就是有一技之長,一專之能。這種長,可以兩方麵比較,一是比相同點,比如企業中同一工種的工作,使用同樣的機器,在相同的時間下,有的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好,有的則不行,相比之下前者就是人才。

4.光會說可不行

一般善於交際、開朗活潑的人在應聘時往往具有優勢。但是一些外資企業卻不是總選擇這樣的人,在筆試時,他們往往讓應聘者答一份試卷,來判斷應聘者的性格,從而安排不同的工作。一些性格沉穩的人常常被安排財務、審計工作,他們往往可以實話實說,做到實事求是。而前一種人,往往被安排在銷售、業務部門,因為他們可以拉來更多的客戶。

一些私營公司隻注意應聘者“嘴上功夫”,而忽視其實際能力,後來往往是吃了大虧。有些人光會說,不能做,工作起來避重就輕,能應付就應付,既不利於團隊精神的形成,也不利於公司的正常經營。

7.3私營公司物色人才有哪些方法

其實私營公司物色人才不必拘泥於國有公司那種幾次麵試,幾次筆試的形式,可以選擇多種形式。有時候“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這一節,我們向私營公司推薦幾種物色人才的方法。

1.最常用的方法——招聘人才

招聘選人是指公司用廣告的方式聘用人員的一種方法。如通過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可以把人才需求信息傳播四麵八方,由於信息擴散麵大,會吸引較多的求職者,有誌者自然會登門應聘,備選比率比較高。這種方法,將人才選拔由封閉、半封閉狀態變為麵向全社會的開放狀態,為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機會,真正實現了任人唯賢和不拘一格。

2.推薦選人——讓人才更適合公司發展

推薦製可謂自古有之。推薦選人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也節約了公司許多財力和人力。隻要公司認為推薦來的人才還可以,就可以馬上上崗。

另一方麵,推薦上來的人才往往都知根知底,管理者用得放心,而且受聘者也會認真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