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與張修各率其部攻打蘇固時,張修殺蘇固,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使五鬥米道又歸於天師道旗下。但張魯借用了張修的五鬥米道的一些做法,天師道其後也稱為五鬥米道。
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盡殺張魯母親及和母親在一起的家人。其後張魯即擺脫劉璋,割據漢中,以天師道教化民眾,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在漢中自稱師君,道眾稱他為係師。初來學道者仍稱“鬼卒”,而後可升為“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官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張魯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恕三次,如果再犯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難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鬥米道憑借政權的力量,其影響不斷擴大。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蜀、漢中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投降曹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故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次年張魯過世,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鬥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陵本是有道之人,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及明清小說《喻世明言》又將張陵(張道陵)進一步神化。
漢光武皇帝建武十年,張道陵之母夢見北鬥第七星從天墜下,化為一人。身長丈餘,手中托一丸仙藥,如雞卵大,香氣襲人。其母取來將其吞下,醒來便覺滿腹火熱,異香滿室,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彌漫在庭院中,房間裏光華如有日月照耀。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解說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無不通曉。後入太學,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鼻子高挺,紅頂綠眼,眼睛還有三個角。還垂手過膝,有濃密的胡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一舉考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見世風日下,因素誌於黃老之道,不久即棄官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收弟子王長。
漢章帝聽說北邙山有個高道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學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官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子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隻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誌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定離開洛陽,訪求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