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1 / 3)

在張陵之前,即在道教正式創立之前,尊崇黃老道家學說和相信煉丹修仙的黃老道、信奉神仙和推崇神仙方術的方仙道、相信鬼神和推崇巫術的巫鬼道已經流行。黃老道為朝廷所認可,主要在上層社會中流行,巫鬼道則在民間極為流行,方仙道在民間及上層社會都有一定市場。到了張陵所在的時期,黃老道也已開始向民間傳播。這三個道派雖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但已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宗教的性質,可以稱之為萌芽狀態的道教,有人將它們一並稱為中國的原始道教。直到張陵創立天師道,中國道教才真正形成。

張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為“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的八世孫。道教稱其為張道陵,正一真人三天法師。

張陵本是精通“五經”的大儒,後來感到“此無益於年命”,於是棄儒學道,到洛陽北邙山隱居,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得到黃帝九鼎丹法。他雖想依法煉丹,怎奈囊中羞澀,難以成事,種田牧畜又非其特長。後聞聽蜀人多純厚,容易教化,且多名山,便於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入蜀(此時張陵已經九十多歲),居鶴鳴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北)修道,張陵利用黃老道改造巴蜀的巫鬼道,運用符水、咒語及教人思過的辦法為百姓治病、降魔驅鬼。據說他除魔去病,救活萬人。他還創作道書,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把《道德經》作為最高經典。張陵稱一即是道,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聲稱太上老君授其“正一盟威之道”,並授其《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信徒們都信以為真,到處傳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傳開了。正一盟威之道信眾越來越多,並有一千多人拜張陵為師。信眾尊稱張陵為天師,故正一盟威之道又稱為天師道。

為了加強對信眾的宣傳和管理,張陵曾設二十四治(教區),立祭酒(教職)管理道民。又使徒眾出米絹、器物等以奉道。張陵教人慈孝敬讓、鋪路行善,他製定道規,規定有疾病者將其生身以來所犯過錯寫在紙上,投入水中,與神明盟誓,以身死為約,不得複犯,稱為“首過”。道民因懼怕患病,皆遵守戒約。張陵還借用神的名義設置命籍,要求道民在正月初七、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會集治所,核實戶籍,檢查道民有無違反禁約行為。張陵尊老子為教主,確立道經,製定道規、蘸儀,使天師道真正具有了宗教教團的性質,道教在中國初步形成。

在張陵到巴蜀之時,瘟疫流行,盜賊猖狂,巫師巫婆借機賣弄巫術,聚斂錢財。張陵推行天師道,便與當地的巫鬼道發生衝突,張陵與鬼兵大戰的傳說就源於此。

張陵聲稱正一盟威之道要用“道氣”取代“故氣”,故其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頦鬼為主,兼修行氣、導引、房中術、金丹術。著有道書二十四篇,得意弟子有王長、趙升,傳其九鼎丹法。

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張陵己經一百二十二歲,他自知大限將至,便於十月十五日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職人員,於鹿堂治(今四川綿陽縣)開會,當眾宣布其天師之位,由其子張衡承繼,並說:“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就這樣正式規定了曆代天師之位,一定要有張家宗親來繼承的傳承關係。第二年,張陵以一百二十三歲的高齡,在鶴鳴山中羽化。

張陵羽化後,其子張衡繼承天師位。張衡死後,張衡之子張魯繼為天師。張魯的母親會養生,有少女的容顏,又懂天師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跟劉焉的關係,得到信任。東漢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張修,巴郡人,本屬天師道一治(一個教區)的祭酒(頭領)。張衡死後,他利用身為巴人的有利條件,活動於巴郡漢中一帶,恢複巫鬼道發展自己的力量,融天師道與巫鬼道為一體,自稱五鬥米道。他簡化了入道手續,一律隻收五鬥米。初入道者為鬼卒,能用符水、咒語降神治病、講解《道德經》者為鬼吏,又設奸令、祭酒管理鬼吏。所以張修的五鬥米道比張陵的天師道組織更嚴密。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時,張修在巴蜀率領鬼兵趁機起事,其軍隊號稱五鬥米師,攻奪郡縣。益州牧劉焉入蜀時將其招安,收編了五鬥米師,封張修為別部司馬,仍統其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