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1 / 3)

老子《道德經》關於自然界的論述正在被現代自然科學所證實。舉例而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翻譯成物理學的語言,就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電荷、重子數、輕子數、奇異數等量子數相反的粒子存在,稱為該種粒子的反粒子,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粒子。這不正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結論麼?現代物理學還證明,基本粒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正反粒子對撞可以湮滅成光,光也可以生成基本粒子,兩個高能粒子相撞,可以在這兩個粒子仍然存在的同時,產生一係列新的粒子。這些不正是對兩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有無相生”的一個很好的注解和詮釋麼?

早在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都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讚歎不已,老子則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黑格爾從《道德經》中吸收營養則是不爭的事實。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就是《道德經》。

老子還從自然、無為的角度闡述了治國和修身養生之道,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無私無欲的,他們沒想做什麼,自然演化,卻萬物繁茂、井然有序,萬古長存,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由此,治國與修身,也應無為,無私無欲,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去做任何事情。他還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自然、無為地麵對社會、麵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諧共處。這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消極的無為。老子的無為,是指不勉強而為,是告誡人們不要違反自然規律而蠻幹。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就是隻要不違背自然規律,順勢而為,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老子所說的柔之勝剛、水利萬物、為而不爭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老子還從自然、無為及道本虛無、清靜的角度闡述了修煉之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放下一切,使心靈達到徹底地寧靜。萬物蓬蓬勃勃地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複的道理。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達到了虛極靜篤的境界,就能體會到它們的根本。它們的根本其實就是虛靜,虛靜是事物的本性。複歸於本性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才能明理。不認識自然而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本性的人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就能終身不會遭到危險,才能長久。

道家和道教都把《道德經》奉為最高經典。其實道家和道教既有聯係,又有區別。

道家不是宗教,道家是指研究、論述自然、社會及修煉理論的學派,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的創始人雖然是老子,但道家的思想卻起源於更為久遠的遠古時期。早在黃帝時期,就有修煉的隱士廣成子及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還有皇帝問道素女、玄女的故事,及帝嚳時期二百六十七歲的采女問道七百六十七歲的彭祖的故事。隻是在老子之前這些思想還不係統,還沒有達到老子《道德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