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陽子居見老子說自己購置房產、招聘仆役、整治家規是張揚,便辯解說:“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求自靜。行無求而自鬆,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又問道:“安居何處?”陽於居道:“沛(今江蘇沛縣)。”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其實老子剛從沛地出來,本想西行,方向正好相反,但老子見陽子居還沒有悟到道,故特意這麼說。陽於居聞聽很高興,欣然與師傅結伴向東而行。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先登,陽子居引馬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卻昂首挺胸,客人見到他便給他讓座,船主見到他便奉茶獻巾。過了難水,二人騎上牛馬繼續前行。老聃歎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麵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了,今後一定改!”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此後陽子居言談舉止不再高傲,其貌不鄙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讚道:“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六、老子出關
老子辭別陽於居繼續西行,到秦國要經過函穀關,守關的長官是尹喜,史料稱其為關令尹喜,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
這天尹喜正站在城關上了望,忽見關穀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裏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隻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不多一會兒,就見一位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地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不願意,但是不答應尹喜就不能過關。老子沒辦法,隻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老子也很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
老子將他的道經和德經,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了簡牘上,先刻了上篇,又接著刻下篇,據說刻了幾天,共刻了五千字,分成八十一章。據說老子將道德經寫成八十一章,是為了紀念其母懷他八十一載。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說道:“讀了您的著作,我不想當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
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成了老子的弟子,道號關尹子,又號文始先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尹喜也不喜歡宣揚自己,他的真名不為世人所知,尹喜僅僅是一個習慣上的稱呼,或者說是一個代號。“關令尹”是他的官名,“喜”本來是個動詞。史書上記載的“關令尹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看到老子來了,函穀關的“首長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