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3 / 3)

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來說,隻有老子西行出關的記載,沒有東行入關的說法,所以老子墓在陝西周至的可能性大,在河南鹿邑及洛寧的可能性小,除非另有新的史料發現,否則這一結論難以推翻。目前所發現的史料隻有一種記載:老子西行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葬於周至。

周至老子墓位於周至縣樓觀台西五華裏之大陵山,東距古都西安70公裏,距周至縣城13公裏,地處終南山北麓,就峪河繞陵而過,墓前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題立的“老子墓”三字石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就水出南山就穀,北徑大陵西,世謂老子墓”。唐時玄宗李隆基、詩人岑參、溫庭筠等在此拜謁留詩。周至樓觀台有老子祠,祠內有講經台、煉丹爐。

周至老子墓附近還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及尹喜傭人徐甲墓址。不過,河南鹿邑及安徽渦陽也有尹喜墓。據說渦陽尹喜墓其來源是,尹喜為報答老子教誨之恩,囑其後人將其遺骸移葬於尊師故裏。

9、《道德經》與道教

老子在《道德經》中首先提出了道的概念,並進一步說明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無影無形,是物質的最原始形態。老子把有形的物質叫做有,而把無形的物質叫做無。天地日月,宇宙萬物,是從無這種天地未開的渾沌狀態自然演化而來,沒有任何外來因素的影響,不隻是宇宙的創生,就是此後的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也是按著自然的規律自然地演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所以,老子的道,最強調的是自然,並把這種思想應用於社會、治國、修煉養生,乃至為人處事。在老子看來,人與社會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萬物自然演化的結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看來,老子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其次,老子論述了宇宙萬物的相互關係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而其發展變化的根源是陰陽這對矛盾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結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宇宙的最原始狀態,即無;一即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是陰陽的統一體。陰陽雖然未分,但仍潛含其中;二即陰陽的分離和對立;三即陰陽的相互對立和作用所生成的新事物,如此發展變化下去,便生成了宇宙的萬事萬物。

老子還認為,陰陽這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衝氣以為和,即陰陽二氣互相衝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的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並且老子還認為陰陽這對矛盾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不僅自然現象如此,社會現象也是如此,“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僅僅幾句話,老子就闡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對立性、統一性、特殊性及其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作用。可見老子哲學是典型的辨證唯物主義哲學,說老子是全世界唯物辯證法的鼻祖,一點也不過分。

不僅如此,老子《道德經》關於自然界的論述正在被現代自然科學所證實。舉例而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