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關時,已有一百多歲。
7、聖人辭世
老子西行到了秦國(今陝西,當時屬於偏遠的中國西部),隱居於終南山樓觀台。老聃很長壽,活了一百六十餘歲(又有二百餘歲、三四百歲之說)。《史記》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老子仙逝後,鄰裏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老聃好友秦佚前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你是老子好友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合適麼?”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不由大怒,厲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我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聽說過麼?昔日老聃之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也合自然之理,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麼?不合於道,配做老聃的好友麼?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就要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言似有所悟,又問:“你既然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是因悲,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聽了,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8、老子墓地在哪裏
河南鹿邑有一個老子墓、陝西周至也有一個老子墓,近來又有人說真正的老子墓在河南洛寧縣城東的壽安山上,在洛陽西邊幾十公裏處。河南洛寧古墓中出土的古石板書記載“老子安土之壽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龍文字之開先。”又有古竹書《老子葬其造》中載:“老子葬壽鞍(安)山,其周所四龍圍繞,五更有動景,波音造聲徹天。”唐《博世瀾言》載:“老子葬於傭(永,古時洛寧又稱永寧)寧壽安山,當有三道佛地交會,清葬四龍扶位之穴。”北宋林靈素《水鏡相術論》前言中載:“老君者李耳,卒葬於永寧之壽安山”等史料作支持。史料還說老子墓“龍吸乾喉,坐溫沸泉”。
壽安山正有史料所說的四龍扶位之境。在這個墓的四周,分別是四條溝:東龍溝、西龍溝、北龍溝、南龍溝。其墓對照南天門,即從祖師墓往南望過去,正對著熊耳山上的中原南天門,又有乾龍沸泉,即此墓位置雖然較高,但是地下泉水很旺。
雖然此墓很像史料上所說的老子墓,卻不幸遭到破壞。在壽安山上的方圓幾平方公裏內,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前前後後共出現了二十多個磚廠,那些磚廠都是挖土做磚,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挖出一個古墓。有人看到祖師墓被人探墓後留下一洞,且墓北邊被挖了一個大坑。
此墓是否老子墓還無定論,至少還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但不管此墓是否老子墓,都應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