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11月21日到12月8日,我隨市直機關工委赴歐培訓考察團先後在法國的巴黎、尼斯,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比薩,德國的慕尼黑、法蘭克福和奧地利、摩納哥、梵蒂岡等國家和城市進行了培訓和考察。走近了西方世界,初步了解了這些國家工會工作和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情況,感受了東西方在諸多方麵的差異,看到了我們在現代化方麵的差距,同時也真切地了解了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的資本主義的通病,大大地增強了自己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
我把自己的日記取名“我的西行漫記”,其中記錄了我在歐洲每一天的心情和感受。準確地說,應該叫“西行、遐思、斷想、漫記”,所記內容多是從主講教員和導遊那裏獲得的,細微之處與史實有出入,均出於記錄或記憶的不準。
也許,我奉獻給大家的隻是一片法國麵包,一條意大利的鑰匙鏈,一塊奧地利的水晶,很微不足道,但它確確實實是我起早貪黑的汗水彙成,真的能代表我的心。
2001年11月21日
高興中的不快早晨,當我乘上去往首都機場的大巴的刹那,我真的意識到,這一次我要走出國門,去很遠很遠的歐洲。在首都機場二樓大廳約定的“三棵樹下”,漸漸地聚齊了同我一起同行的夥伴,看上去大家都很興奮,因為多數人同我一樣是第一次出國。北京市總工會的韓副主席等人前來送行。
我們乘坐的飛機是AF129波音777.10:45分飛機起飛了。在座位上看著座背上的電視,準確地知道每一刻飛機的飛行高度、速度、方位和距離目的地、出發地的距離。盡管我知道這是在烏蘭巴托上空、在莫斯科上空、在彼得堡上空、華沙上空、波羅的海上空,但是從機窗望下去,卻是一片雲海,像冰川一樣遮蓋下麵的一切。
10個小時的飛行時間比從北京回長春老家乘坐特快火車的時間還短,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是那樣的漫長,太漫長了。
北京時間下午8點多鍾,巴黎當地時間是下午1點多鍾飛機終於著落了。出港是那樣的慢,有人說這是法蘭西民族的風格,有人說這是“9.11”事件後多了一些警惕。反正巴黎機場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不高,比我們國內還差。不過,從飛機上到機場裏,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是很好的,沒見到有發急、發脾氣的情況。特別是空中小姐、老姐,她們對每一位乘客都是那樣友善,無論你是什麼皮膚,哪一個國家的人。
巴黎機場很大很有名,據陪同翻譯張和平介紹,巴黎機場有上百年的曆史了,其占地麵積相當於巴黎市的1/3.巴黎市的麵積與北京市相差無幾。機場內外看上去,無論如何也沒有首都機場氣派,這是我們中國人此次在這裏第一次找到自尊。
走出機場,就遭遇了法輪功,這多少給我帶來了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快。幾個小女孩穿著黃色線衣,前胸印有“法輪大法”四個紅字。每人手拿一束鮮花,不知道要送給什麼人。開始大家都沒在意,可是接下來的事情令我們許多人很尷尬,因為有幾名小夥子,看上去分辨不出是哪國人,將一本本印得很精致的書送到許多人的手中,或放在行李車上。開始大家都以為是地圖冊或旅遊指南什麼的,但有人一看,便驚呼上當,原來是宣傳法輪功的。誰也沒再多看一眼,便丟在行李車上。晚上,團裏開會專門研究了這件事,表揚大家做得對,並提醒大家在以後的旅行中一定要提高警惕。
巴黎工會大區負責人到機場迎接我們。我們下榻在鬆鶴大酒店,據說是四星級的。其實無法與我們國內同級酒店相比,因為修得較早,內部設備很不齊全,在國內幾乎每一個縣都能找到這樣的賓館。
安頓下以後,距吃晚飯還有幾個小時,同行的夥伴年輕一點的都去逛商店了,我因時差原因,覺得太疲勞,便休息了。吃晚飯的時候,去過街裏、商店的人都有一種很失望的情緒。他們說,商店裏的東西還沒有北京商場裏的東西豐富,而且價格要比北京高出許多。那些多換了許多外幣,準備多為親朋好友買點禮物的人,此刻心都涼了半截。
我卻認為,我們剛剛觸摸到法國,觸摸到巴黎,對於這個馳名世界、極具魅力的城市,我們剛剛走近,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有了解,任何不以為然的情緒,任何結論都太膚淺、太早了。
我們要在法國呆近一周的時間,這裏的許多名勝等著我們去欣賞,許多內涵需要我們去發現、去體味、去感悟……明天太陽會更燦爛。
11月22日
巴黎的第一天今天,是赴巴黎培訓的第一天。早飯後,我們一行27人乘大巴車來到巴黎大區工會總部。這裏離我們下榻的鬆鶴酒店不遠,乘車隻有一刻鍾時間。
張翻譯告訴我們,總部大廈是法國工會最好的,是80年代建成的。法國政府曾允諾出資建工會大廈,但因故未能兌現。後來,建大廈的資金主要是工會自己籌措的。大廈外表不起眼,進到裏麵後,才發現,這真是一棟了不起的建築,其設計之獨特,功能之齊全,結構之合理,可以說充分表現了法國建築設計的精湛。工會總部分管組織工作的副主席接待我們。他先領我們在一層轉了一周,讓我們對大廈有一個總體的感性認識。
大廈的中間,是一個很寬廣的大廳,據說大區工會的重大集會都在這裏進行,可容納上萬人。大廳的頂部周圍全是透明的,有點像北京的奧林匹克飯店,但奧林匹克飯店的設計遠遠不能與之相比。
我們上課的地點是在大廳旁邊一間僅能容納40人的教室裏進行。開幕式是極其隨意和簡單的,組織部長發表了歡迎詞,介紹了幾天的安排後,上課即開始。
對此,大家都有同感,一致認為法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講排場,禮節那麼繁瑣。這一點處處可見。簡潔是法國人的一大準則和特色。與我同住一屋的寬溝招待所張應楣所長認為,我們住的房間設備很少,但裝置得很講究、很合理,他晚上把每個角落都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可能回去也要效仿吧。
上午課的主講人叫貝赫納特,身高195cm,較瘦,梳著一個辮子,像國內的某些歌星,或追求時髦的小青年的發型。他講課的風格很隨便,一會坐下,一會站著。他似乎沒有當過教員,介紹的內容在我看來缺乏邏輯,比較零亂,有的地方,又反反複複。也許是翻譯的問題,大家都覺得他許多內容講得都不清楚。他講的內容主要是介紹法國的職工隊伍狀況,有幾個數字:目前法國在工作年齡的人有2600萬,其中2400萬是在職職工,有1800萬在私營的小型企業裏就業。在公共部門工作的職工有600萬,其中450萬是公務員。法國的行政機構是這樣的:共有26個大區(相當我國的省)、100個省(相當於我們的縣),36000個洲(相當於我們的鄉)。法國在政治體製方麵,基本上采取三權分立。現在法國社會是建立在許多原則基礎上的,在共和國內,公民有人權,立法和執法分開,公民通過(主要的)選舉實施對公務員的監督權利。法國的政府、議會都出現過腐敗,現在也未完全杜絕。他們反腐的主要措施除了製定各種法律加以約束之外,高薪養廉是主要手段。法國公共服務有四個明顯的原則:(1)連續性,即不管政府首腦如何更替,公共服務都要堅持下去;(2)平等性,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享受平等的權利,二是待遇平等,如競爭上崗,誰都可以成為候選人;(3)適應性,即公共服務根據社會和個人的需要可以與時俱進,隨著總體利益的變化而變化;(4)獨立性,就是指公共服務不受宗教、政府的影響和製約等等。
下午的課主講人叫德尼,是稅收方麵的公務員。他講課的風格與貝赫納特截然不同,他很嚴謹,準備也充分,內容很有條理,但有幾處引文,卻給翻譯出了難題,和平處長每到這裏都很吃力。德尼先生主要介紹了法國公務員製度的沿革;公務員在法國社會的地位;公務員的選擇、終身製、待遇、工作原則等等。他介紹說,在法國公務員製度發展分三個階段。
1946年戴高樂上台和1956年密特朗執政,是兩個裏程碑,產生兩次大的飛躍。1946年之前,公務員隻有義務,很少有權力。1946年10月,公務員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地位,開始體現為男女平等,但那時工會組織還沒上憲法,直到1983年,在憲法上寫上了工會可以組織罷工。1946年開始承認公務員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等。隨著社會發展,公務員地位越來越高,加入公務員的標準也很高。其中有一條,就是必須在部隊服役兩年以上,現在這一條去掉了,原因是兵役製改了。
關於公務員的許多詳細情況,24日有人專門展開介紹。
11月23日
夜遊塞納河這真是一個美妙的夜晚,塞納河的美妙讓我夜不能寐。還是讀初中的時候,就知道了塞納河美麗的名字,爾後在曆史教科書上知道了羅浮宮、凱旋門、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然而,這些在來巴黎之前,都是一些孤立的符號。今天夜裏,在塞納河的豪華遊輪上,它們卻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壯麗的畫卷,一部莊重的史書,一片神秘的文物森林。
中國人知道長江之水天上來,不盡滾滾東流去。而塞納河恰恰相反,她像一個溫柔的少女,從巴黎的最東部進入市區,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後,與落日相伴,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端。上帝是不公平的卻很有眼光,它把地球上最好的一片土地交給了法蘭西,法蘭西的智慧把巴黎裝扮成人間仙境,正如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所說:“隻有法國這樣的國家才能創造巴黎。”
是啊,在遊人的眼裏,巴黎所有的美麗都倒映在塞納河的柔波裏,奇麗斑斕,溫婉宜人。中國有句俗語: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風光甲桂林。由此可以聯想到:巴黎風光甲天下,塞納河麗質甲巴黎。漓江山山水水是自然的,張揚著大自然的智慧,而塞納河的壯美卻是人造的,體現著法蘭西民族的智慧。
塞納河的真正價值在於她是一個曆史的載體,讓巴黎人、法蘭西人世世代代在這無限的空間上發揮聰明才智。不知道這條河有多長,但在巴黎的這段流域裏,在她的頭上卻架起了37座各種風格的大橋,在她的左右側畔卻聳立著20多座名勝古跡。從1604年的第一座古老的新橋,到1653年的馬科橋,1900年亞曆山大三世橋到1996年戴高樂橋,詳細地記載著法蘭西的成長足跡;從埃菲爾鐵塔、米阿夫兵塑像、榮譽軍人院、波旁宮(國民議會)、榮譽勳位團大廈、奧塞博物館、法蘭西學士院、聖母院、聖女熱納維埃芙、法蘭西大圖書館、市政廳、王宮總管府、羅浮宮、協和廣場一方尖碑、大小王宮、特羅加德羅廣場到自由女神像,真讓人目不暇接,都仿佛置身於人類精神世界的汪洋中。這裏包含著濃重的曆史、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物理、文學和哲學,一任心靈享受文明的沐浴。當遊輪載著我們走過素以反傳統著稱的埃菲爾鐵塔,走進巴黎最老的女人“聖母院”,穿過那具有現代風格的戴高樂大橋的時候,塞納河仿佛帶著我們一同走過了幾百年的曆史隧道,仿佛一切都在流失,一切都在擁有。法蘭西真不愧為偉大民族,她把現代與傳統連接得是這樣天衣無縫,她對人類的貢獻是這樣的獨特,正因如此,也有些神秘。但如果我們把目光和思緒收近,一切都可以得到詮釋。你看,在塞納河的岸邊,一群群快樂的巴黎人,他們多麼友善,多麼包容,多麼博大。有一個四口之家正向我們招手,我們也都回敬。他們顯然是認出了我們是中國人,或者他們根本就沒費神分辨,無論我們是中國人也好,亞洲人也好,反正都是這個城市的客人。一家人齊向我們作揖鞠躬,讓我們有一種到親朋好友家做客的感覺。遊輪裏,服務員正在奔忙,麵帶笑容地把法國大餐一道道地送到遊人的桌上。盡管我還不適應這種美味佳肴,但卻深深地被法蘭西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所溶化了。一位沒有傳說中俊美的法國女郎歌手,正用她那優美動聽的歌聲傳遞著友誼和文化。音樂真有些不可思議,一船人也許沒有幾個人能聽懂歌詞,但美妙的旋律卻把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遊人的心靈都穿透了。大家的情緒被激發起來了,有的隨著伴唱,有的鼓掌叫好,有的離開餐桌翩翩起舞,連端盤子的法國小夥也不能自禁。人們好像一下子忘掉了曆史,把一切收入眼底的文明都封存起來了,讓情感完全融入現代文明的海洋中。但是,曆史不就是這樣創造的嗎?法蘭西的一切文明的淵源不正是發端於法蘭西民族的個性、優點嗎?世界上哪一民族的文明不都應該到那個民族的傳統中、遺傳密碼中去尋找嗎!
2001年11月24日
走進羅浮宮知曉羅浮宮久矣,心向往之久矣。21世紀的開元之年,終於有了觸摸羅浮宮的機會。
走進羅浮宮,第一感覺是一片畫的大海。讀過一些畫家的傳記,特別是參與撰寫常書鴻傳記,使我長時期以來有一種感覺:巴黎是藝術大師的學堂,沒有在這裏上一課,他們藝術之路便無法啟程,或無法走遠。
巴黎是藝術之夢開始的地方,畢加索、達利、米羅、羅丹、馬蒂斯……巴黎可以給你羅列出長長一串近代藝術家花名冊。這些大師從巴黎汲取養料,又將巴黎培育成一片畫畫人的沃土,巴黎畫畫人與人口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不知道是巴黎人培養了這些傳統還是這些傳統孕育了這些巴黎人。
羅浮宮最早是一座古老的堡壘,12世紀時由國王菲力浦·奧古斯特建成的巴黎防衛體係的一部分,當時的國王用以收藏金銀珠寶和藝術珍品。14世紀,成為查理五世的王宮。作為宮殿建築,羅浮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16世紀,佛朗索瓦一世將舊宮拆毀,仿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風格,在原址另建行宮。隨後至17世紀中葉,在好幾個國王的主持下,經過好幾個藝術大師的匠心經營,使之建築和收藏更臻完善。
將羅浮宮從王富發展為博物館,起了推動作用的還是路易十四及其輔政大臣科爾伯特。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大大擴充了收藏。1792年,帝製被推翻,羅浮宮收歸法蘭西共和國,次年將宮中收藏的大部分珍品公開展出,從此成為一個近代意義的博物館。後來,拿破侖出征各國,將掠奪來的藝術珍品都貯存於羅浮宮。他下台後,大部分歸還原主,但“尼克勝利女神”和米羅島的維納斯這兩座希臘雕像卻得以保留下來,連同16世紀就已獲得的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成為羅浮宮收藏中的稀世之珍。
受了近現代科學精神的洗禮,羅浮宮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終於成為一個堪稱典範的藝術博物館。身處羅浮宮,在被其磅礴氣勢震撼的同時,我想到了我們的故宮。故宮也堪稱東方宮殿建築中的瑰寶,而其中收藏的藝術文物也十分豐富,極其珍貴,但作為一座博物館,她似乎缺少不少東西,人們在故宮駐足,更多的是看皇家的生活方式,這裏固然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故宮的價值還沒有充分認識和挖掘,不能不是一個需要麵對的事實。故宮要趕上世界的先進水平,不知還要走多長時間。
2001年11月25日
巴黎的感悟來到巴黎,以為巴黎首先是絕對的新潮。因為有一種說法:在歐洲,法國人最浪漫、英國人最保守、德國人最古板、瑞士人最小氣。身在巴黎,感受最深切的是法蘭西人在許多方麵是很務實的,巴黎更注重傳統和莊重。
巴黎諸多保存完好、至今熠熠生輝、招引全世界注目的古建築,大多數與我國許多令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古建築的曆史比肩。然而,令人歎為觀止的,則是巴黎對曆史文化的珍惜和嗬護。我看到的楓丹白露遠沒有我們承德的避暑山莊宏偉、壯闊,但卻似乎比我們保護得更精細。雖然楓丹白露比避暑山莊的建築還早一百多年,但那楓丹白露更顯簇新、秀美、明淨,難見避暑山莊建築物上的累累斑駁。楓丹白露水池中的水,更是一碧到底,不像避暑山莊裏的環湖,有時會顯得綠藻浮沉。
北京有個文丞相祠,是紀念文天祥的,但早已冷落多年了,不僅外國人少有涉足,就是中國人,甚至北京人都鮮為人知。北京的魯迅故居、徐悲鴻博物館等,都絕非熱鬧的去處。巴黎卻不同,這裏除了有專門供奉曆代賢人,如伏爾泰、盧梭、饒勒斯、馬爾羅等賢人祠外,還供奉著許許多多的名人、偉人的紀念地。如畢加索、羅丹、居裏的博物館;雨果、巴爾紮克故居;拉雪茲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牆,還有茶花女墓地,都是珍存必至的處所,是吸引世人憑吊的地方,一年四季遊人不絕。還有各種紀念碑,據說巴黎擁有紀念碑達1100餘座之多,紀念英烈、紀念革命、紀念被法西斯殺害的猶太兒童。傑出學者和知識分子的紀念碑也很多,劇作者莫裏哀的紀念碑有5處,居裏夫人的紀念碑也有多處。還有許多外國人的紀念碑,如彼得大帝的、托爾斯泰的。對於中國人來說,尤感親切的是周恩來故居紀念地。當年周總理在法留學時住在一座三層矮樓的戈得弗魯瓦小旅館。後因年久無法修複,經當時的巴黎市長、後來的總統希拉克親自批準,拆掉了舊建築,但新建築建成後,仍專門設立一垛牆,掛一銅牌,標明這裏曾是周恩來故居地。法國人在這方麵的用心,好像說明他們的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自覺,努力把他們自己同所有的曆史文化傳統、世界的文化傳統,非常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
巴黎尊重曆史文化,他們幾乎總是非常執著地刻意在曆史與創新之間找到某些聯結點,比如塞納河上的37座橋,從新橋到戴高樂橋,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曆史長鏈,向世人宣泄著一種法蘭西的傳統和文明;巴黎現在最著名、最新潮、最現代化的建築群拉德芳斯新區,完全可以代表今天巴黎的浪漫和時尚,特別是高聳的拉德勞斯大拱,完全可以與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相提並論。然而,它在許多方麵卻透著法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首先,它仍然與凱旋門、羅浮宮、協和廣場,非常精確地排列在同一個中軸線上;其次,拱門的空間,又是以正好套入一座巴黎聖母院的高度寬度為標尺的。這好像在刻意顯示,拉德勞斯大拱門,雖然是比巴黎聖母院更宏大的建築,但它也是從巴黎聖母院脫胎出來的,這其中包含著多少讓人們心領神會的寫意。
尊重曆史,珍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倡導一種包容一切、傳承不息、成熟而厚重的大文化意識,它是我此行從巴黎得到的深刻啟示。
2001年11月25日
登上埃菲爾鐵塔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巍巍矗立在塞納河畔,生長於巴黎人公元9世紀戰勝諾曼底人而得名的戰神廣場,麵對著塞納河對岸的夏樂宮,是1889年為萬國博覽會而建,由吉斯塔夫·埃菲爾工程師設計,因之而得此名。這個龐然大物高318.7米,達7300多噸重,有1.8萬個部件,用250萬個鉚釘組成。這個鋼鐵巨人一問世,就被莫泊桑等名流斥為怪異。它的曆史是世上最耐人尋味的故事之一。100多年以來,鐵塔飽受“生死存亡”的洗禮。麵對壓力,它的設計者埃菲爾堅定地回答,鐵塔將會顯出他特有的美色。於是,憑借其鋼鐵般的意誌,鐵塔漸漸獲得了世人的承認,進而博得喝彩,贏得反傳統英雄的讚譽,並終成大器,造就為巴黎的標誌和象征。鐵塔又以其橫空出世的身軀,輕盈優美的體態,傾倒世人。埃菲爾塔,這個法蘭西的驕傲,把反叛、創新者的風骨和法蘭西人的柔美、浪漫融於一體,成為法蘭西民族3000年文明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早就聽說,鐵塔上設有世界各大都市方向和距離的指示盤,站在塔頂的異鄉人都能望見祖國。在法國培訓的第5天,我們終於登上了塔頂,立於這300米的高空,仰望蒼穹,遠眺東方,似乎看到了祖國親切的笑容。然而,俯瞰腳下大地,我們禁不住視線模糊。這一派風調雨順,這一塊良田沃土,讓我想起我的祖國,想起祖國山河廣袤,也想到祖國土地貧瘠,更自豪我中華民族勇敢勤勞、堅韌執著創造美好生活的不息心路,帶著五千年文明的智慧,走過近代苦難的曆程……於是乎,我聯想到麵對滔滔的“三江”洪水,中國人民和子弟兵奮不顧身的日日夜夜;麵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對世界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莊嚴承諾,那種勇者的情懷和犧牲;我聯想到,麵對別國的無端挑釁,中國對世界說無意恢複核試驗,那種強者的胸懷和寬容;我記起拿破侖的那句名言:當中國覺醒的時候,世界將為之顫抖……這就是我的祖國,充滿力量和希望,正從東方走來,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民族,一個日益強盛的民族。這就是我們這些中華子孫,站在世界鋼鐵巨人之上時的無邊的遐想和深深的情結。
2001年11月25日
巴黎讓我看不夠今天是星期天,赴法培訓隊休息。按照旅行社的安排,全團參觀巴黎市名勝。第一個景點是參觀巴黎古城,而後參觀巴黎聖母院、蓬皮杜廣場、登埃菲爾鐵塔、馬特萊姆教堂、凱旋門、巴黎公社牆、巴士底廣場、蒙瑪特高地……這裏摘要記述以下幾個重要景點。
(一)巴黎聖母院
她坐落在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是13世紀起,歐洲哥特式建築盛行時代最早和最出色的建築物之一。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古教莫裏斯·德·蘇裏決定興建的。1162年,教皇和法國國王主持奠基,破土動工。但整個教堂直到1345年才建成。聖母院的兩座鍾樓高達69米,由一條裝飾精美的走廊連接,南鍾樓的巨鍾重達13噸;北鍾樓設有一個由387階台階組成的樓梯。登上最高處,巴黎全景盡收眼底。90米高塔,象征著基督教的神秘。聖母院正麵有三個大門,左門為聖母門,中柱上雕有聖母聖嬰像;右門為聖安娜門(聖母之母),中柱有五世紀時巴黎主教聖馬塞爾的塑像;中門表現“最後審判”,中柱上是天主耶穌在“世界末日”宣判每個人的命運:一邊是靈魂得救,升入天堂;一邊是被推進地獄的罪人。教堂內部大廳,長130米,祭壇、回廊、牆麵、窗戶均有繪畫和彩色玻璃裝飾,畫的內容均取材於《舊約全書》。
有人稱聖母院是項鏈墜上的鑽石,她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第一,它所處西岱島之上,是巴黎發祥地,又是巴黎的零公裏處,無論你去法國任何地方,甚至歐洲的一些地區,所標、所言的“裏程”都從這裏算起。第二,在於她的建築風格,是法國第一座哥特式建築。所謂“哥特”就是“蠻族”、“半開化”,是崇尚古希臘、古羅馬建築風格的人對它的貶稱。第三,在於她是唯一一座由文學家手中的筆挽救過來的,並因此聲名遠揚,得到世人矚目的教堂。第四,在於它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是許多法國重大曆史事件的見證,比如,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一世的加冕儀式是在這裏舉行的。又如,1944年8月26日,剛剛從納粹鐵蹄下解放出來的巴黎人民在這裏迎接載譽而歸的戴高樂將軍和他的部隊。26年後,戴高樂的葬禮也在這裏舉行。同樣,在1996年1月8日,人們再次用大型的彌撒場麵,送走了法國曆史上的另一位偉人——密特朗總統……如果把塞納河水比作隨時間推移而漸漸遠去的法國曆史的話,那麼,巴黎聖母院就是巍然屹立在曆史洪流中的巨人,它見證了曆史,記住了曆史,而且還將默默地見證下去,記錄下去。
(二)凱旋門
這是法蘭西人最引為自豪的建築之一。它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夏爾·戴高樂廣場”上。凱旋門是1806年拿破侖為炫耀自己的戰功而下令動工建造的,用整整30年才建成,不可一世的拿破侖未能載譽而過。凱旋門高50米,寬40米,四麵有門,門內刻有曾經跟隨拿破侖遠征的386名將軍的名字。門的上端飾有6塊描寫曆次重大戰役的浮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麵向香榭麗舍大街的一幅,由雕刻家呂德塑造的1792年誌願軍出發遠征(又稱馬賽曲)。凱旋門的拱門上,設有一個小型曆史博物館。凱旋門底下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捐軀的法國軍人的無名烈士墓。墓前點著長明燈,每晚準時舉行一次撥旺火焰的莊嚴儀式,成為巴黎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巴黎公社牆
這是一堵很不顯眼的圍牆,它矗立在巴黎東麵拉雪茲公墓裏。圍牆上有一塊紀念碑,上麵寫著“致那些為公社而犧牲的死難者”。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最後一批社員由蒙馬特爾退到這裏,決心與凡爾賽軍苦戰,直到最後一個,終於全部壯烈犧牲。至今,每逢五月,牆上的紀念碑下總有不少致祭者敬獻的鮮花。
據說,在拉彐茲神父公墓的圍牆之外,還有一個紀念碑,這是許多巴黎人也不知道的。這是一堵布滿了彈痕的斷牆,牆上公社社員鎮定自若的麵孔和關節粗壯的手指隱約可見。牆腳下也有一塊石板,上麵刻著雨果的詩句。
(四)凡爾賽宮
它建於法國路易十四年代,距今已有200多年了。整個建築占地111萬平方米,園林麵積100萬平方米。宮殿建設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宮內500多間大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內壁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配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王宮被拋棄。曆史上曾一度是法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凡爾賽變得默默無聞了,直到19世紀下半葉,它才又成為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魯士軍隊占領凡爾賽,第二年德皇在此舉行加冕典禮;1871年,梯也爾政府盤踞在凡爾賽宮,策劃了鎮壓巴黎公社的血腥計劃;1919年6月28日,法國及英美等戰勝國同戰敗國德國在凡爾賽宮的鏡廊裏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37年,凡爾賽宮開放為博物館。成為遊覽勝地。
凡爾賽宮最具魅力的是鏡廳。鏡廳又叫鏡廊,長73米,寬10.5米,高12.3米。鏡廳左右,與和平廳相連。當年,那裏娛樂升平,每逢禮拜,王後舉行音樂會,終日在尋歡作樂。鏡廳右邊,與戰爭廳相通,那裏的畫幅和陳飾,處處著眼於炫耀路易十四戰勝敵軍的歡騰。鏡廳的寬度與這兩個華麗的大廳一致,長度卻相當於兩廳加起來的3倍。鏡廳頂上的油畫,光彩奪目。畫麵人物栩栩如生,幅幅都出自當年的藝術大師之手,表現了路易十四在位前十八年顯赫一時的功業;戰爭的節節勝利,重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革等。那大理石的壁柱,鍍金的鋼盔甲,兩旁排列著的8座羅馬皇帝的平身雕像。另外8座古代天神的全身雕像中,有7座是古希臘神:酒神巴爾科斯,愛神維納斯,羞神波迪西德,體操神海爾梅斯,美神特洛阿斯,詩神繆斯和仇神內曼西斯。此外,還有24把金光閃閃的火炬……這一切,把鏡廳烘托得一派壯麗輝煌。
凡爾賽宮除供參觀遊覽外,法國總統和其他領導人也經常在此會見或宴請各國國家元首和外交使節。
2001年11月26日
巴黎的另外一麵不要追求完善,世上沒有人間天堂,西方有西方的問題,法國、巴黎也有病。這幾天,耳聞目睹,對法國、對巴黎的了解越來越接近全麵。在感悟巴黎的博大精深,分享法蘭西創造的人類文明的同時,也接觸了一些不順耳和刺眼的東西。
法蘭西人浪漫與傲慢並存。浪漫和幽默讓人愜意,傲慢卻使人生厭。這兩種東西在巴黎處處可見,據翻譯介紹,法國人認為他們一切都是最好的,對外國人經常是不以為然。比如,他們拒絕說英語,如果有人用英語問路,回答者一定用法語。再用英語,便拒絕回答。在公共場所,在大街小巷,隨時可以看到法國的男人和女人,口叼香煙,毫無約束。我不反對別人吸煙,但討厭吸煙人不顧別人,原以為隻有中國人才有的毛病,在巴黎也司空見慣,據說這是法國人以為自豪的自由。
巴黎女人寧願養狗也不養孩子,這便帶來兩大問題:一是人口增長率很低,於是人口老化,生產力不足等等一直困擾著法國政府,難怪在法航飛機裏,看到的不像中國航班的全是漂亮的空中小姐,而是一多半滿臉皺紋的空中“老姐”;二是狗多為患,令法國最頭疼的事是巴黎滿街狗屎,盡管他們已經發明了一種清理車,先將狗屎速凍成固體,再吸起清掉,但這種車太有限,許多小巷還是無法解決,行人一不小心,就踩上“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