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誌已經滿十歲了。十歲對於一個人,還是個娃娃,可是對於一個期刊則應該進入而立之年了,應該有個模樣和作為了。世界上最難認識的事物是自己,我們這份雜誌究竟辦得怎樣,有什麼長處和不足,下一步應該從哪裏突破和提升,應該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前進和發展,對於這些事關雜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編輯部的“一班人”,特別是我這個常務副主編,頭腦並不是很清醒,思路並不是很清晰。因此,需要“高人”來指點,來指導和幫助。這就是在創刊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召開今天這個座談會的初衷和目的。
記得2000年年初,這個雜誌五周年的時候,我們在國防大學一號院招待所也召開了一個這樣的會議,叫作“讀者·作者·編者”聯誼會。在座的有幾位老師參加了那次會議。那次會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誌成長的曆程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正是在那次會議上,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本刊的讀者定位和內容定位;正是在那次會議上,一些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期刊當時存在的“毛病”,有兩點至今記憶猶新。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誌與其他部同類期刊雷同,缺乏明顯的個性,《特色》雜誌無“特色”;二是過分依靠名人,刊登“大家”的文章太多,作者的“陣容”過於豪華,使許多青年作者望而卻步,對期刊的未來發展不利。這兩條意見,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具體意見,對我們這份雜誌的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深刻的影響。那次會議之後,我們在組稿用稿的方向、在欄目的設置等方麵做了較大的調整,在突出“研究”和“特色”上下了較大的功夫。為了進一步彰顯個性,除了更加注重內容之外,還加強了“包裝”,即更換了封麵和版式,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京內外青年作者,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
對本刊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會議還有一次,就是2004年年底在總政招待所召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發展策劃會。這次會議規模不大,主要是請了新華文摘、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資料中心和在京幾家辦得很有特色的報刊的主編和理論部負責同誌。因為這些人站位高、視野寬,有選稿眼光和較高的判斷篩選標準。他們的意見可以為我們雜誌的提升指明方向。在這次會議上,他們幫助我們找準了突破口,那就是要有主打欄目,要用心下氣力組好主打欄目的重點文章。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源頭上提高籌劃能力,做好每一期雜誌的整體策劃和重點欄目的精細策劃。2005年新增高的“主題論壇”、“比較借鑒”、“實證研究”三個欄目就是在這次會議之後新設的,並且正在探索和完善主打欄目的“主持人”方法。我們自己感覺新設的幾個欄目還是有看點的。
我想,下一個對雜誌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的會議就應該是今天的這個座談會了。我們編輯部對此充滿了期待,希望各位老師在下麵的發言中,不吝賜教,多挑毛病,多指不足,多開良方。這將是大家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作為一個有一定學術含量的社科期刊,在過去的十年裏,恰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盛世,恰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最好時期,應該說我們還是抓住了社會期刊快速發展的曆史機遇,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圍繞“一個中心、三個著眼於”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辦刊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刊理念和辦刊特色,在研究和宣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做出了一個期刊所能做出的貢獻,為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每年都刊發了一些在全國高校和黨校係統,在首都理論界和教育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章;由編輯部組織撰寫和編發的文章:《社會主義:中國的人間正道》、《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兩篇文章連續兩屆獲得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從2000年開始,在北京市暨華北地區社科期刊評選中,連續三屆榮獲“優秀社科期刊”的光榮稱號;在新聞出版署實施全國社科期刊方陣戰略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獲得了“雙效期刊”的殊榮和標識。迄今為止,《特色》雜誌頭上已經有了三頂桂冠:一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二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三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由於有了這幾個頭銜,《特色》雜誌被首都幾所名校和中央黨校確定為為數不多的評職和續聘的有效雜誌。《特色》雜誌近年來,在新華文摘上有所突破;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上轉載率逐年有所提高;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統計中,在馬克思主義類中文期刊影響因子的排位,逐年有所上升。
這些都是亮點,我在這裏說給大家聽,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想與所有支持和關心這份雜誌的老師共同分享,同時,也是給期刊的幾家主辦單位一個不令人失望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