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狗患同樣困擾巴黎人的還有鴿子。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人們熱愛和平,鴿子因此備受寵愛。然而巴黎人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喜歡鴿子了,原因是鴿子繁殖太快,對環境、對交通卻產生很大影響。在巴黎,無論房屋的陽台上、大街的燈杆上,還是廣場的雕塑上,到處都堆積著鴿糞。因鴿子亂飛,時有汽車事故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巴黎人不得不為鴿子製定“計劃生育”政策,辦法是對一部分實行絕育手術,第一批接受手術的鴿子有400隻,動手術的是高級外科醫生和麻醉師。或者在鴿食中投入避孕藥,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
與鴿子一樣多的還有小偷。在國內,知道賊娃子最多的城市是西安,沒想到巴黎的小偷像西安一樣令人恐懼。和光部長說,巴黎的小偷“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中國人,因為去法國的中國人都帶很多現金(不用卡),所以許多中國人在法國沒瀟灑幾天,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洗劫一空,有的不得不求助於大使館,駐法大使館因此多了許多工作量,以至每年都要向國內通報、提醒來法的人,一定百倍提高警惕。初聽這話時,大家都以為是講故事,不料,我們之中有的人竟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主角竟是反複提醒大家的和部長和張翻譯。那是從羅浮宮出來,幾個吉卜賽女郎在同伴的掩護下,以賣雜誌為幌,迅速地將“第三隻手”插進了張翻譯的褲兜;同時又一名動手拉和部長的包鏈,好在我們人多,他們沒有得逞。巴黎的小偷多集聚在名勝處、遊覽區,多麼可怕呀,與文明國家多麼不相稱啊!
巴黎城市的汙染問題也十分嚴重,大大超過了歐共體規定的指標。由於這個原因,許多巴黎人紛紛外遷,到外地去就職,到郊區去居住。據說從1996年以來,巴黎大約有10萬人搬出了巴黎。當然,巴黎人告別巴黎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物價太高,高到難以承受的地步。我們中有細心的人,在家樂福商店作了一次細致的調查,發現那裏的水果、蔬菜都比中國高出數倍。一台二手海爾冰箱,還要2500多法郎,相當3000元人民幣。盡管法國人的工資比我們高得多,但他們對現在物價也還是怨聲載道。
巴黎好像還有一些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病,比如同性戀問題。據說,現任巴黎市長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同性戀者。他上台後,提出了不少維護這個畸形群體利益和要求的主張。24日下午,我們在去羅浮宮途中,在一個地方出現了堵車情況,原來是一大隊遊行示威的人擋在那裏。我們的翻譯從那些人手中的小旗上知道,原來是同性戀者在集會。我們國內肯定也有這種人群,但沒有浮出水麵,像巴黎這種情況如何認識,是可以容忍和提倡,還是令人恐懼和擔憂呢?中國人認為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巴黎我們卻目睹了,而更令我們吃驚的是巴黎人似乎對此現象很平靜,很不在意。據介紹法國目前有同性戀者50萬。喜乎,憂乎?
法國麵臨的更重大的社會問題是經濟一直不太景氣,許多礦山都關閉了,失業率一直比較高,最高時達到12%,現在降到9%左右。法國工會許多,較大的有3個,都說自己最大,最能代表會員的利益,相互內耗,大大削弱了同資方鬥爭的力量。多年來,經過無數次談判,都沒達到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的目的。法國工會目前遇到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經濟全球化,由於跨國公司越來越把工廠辦在勞動力價格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像法國這樣的國家自然麵臨著投資不足、開工不足、工人失業等困境。工會幾十年為工人、公務員爭得的利益正在失去,為工人爭得新的利益難度更大;二是歐洲一體化,由於製定了統一的規則,各國工會必須轉變自己的工作思路,盡快聯合起來,真正聯合起來,但這個工作進行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加上,歐洲一些原先福利很高的國家,都感到政府負擔太重,正在調整,也使法國工會企圖保住既得利益更是舉步維艱。
總之,法國遇到了人類共同遇到的問題,不要把西方想得一切都是那麼美妙,沒有那麼一回事。我想美國也如此,布什也有他的難唱曲。如果把一個處在21世紀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交給他管理、治理,會出現什麼情況,真不得而知。假如我們常出來看看,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就會發生變化,我們就一定不再那麼多的抱怨,也一定會對我們的民族充滿信心。
2001年11月27日
初見尼斯尼斯是法國南端的一座名城,坐落在地中海岸邊,人口隻有35萬左右,這在法國算是第五大的城市了。
我們是從巴黎乘坐AF702航班飛往尼斯的。飛機在戴高樂機場晚點30多分鍾,這使我們有更充分的時間欣賞這個具有33萬公頃麵積的世界上著名的機場。從北京來的那天,出港時隻看到了機場的一角,曾認為“不過如此”,而今天,在候機大廳裏才真切地看到了戴高樂機場的龐大和氣魄。足有600米長的候機廳過道,兩旁很有秩序地排列著各種桌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或三五成群圍坐在小桌周圍喝咖啡,或抓緊乘機前的時間,選擇不同的背景進行拍照。候機大廳最有特點的是它的穹形頂梁,無數條鋼柱、鋼梁,按照一定物理原則排列著,每一根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讓人感到它們是那樣堅強,那樣默默無聞,日日夜夜地懸掛著、支撐著、承受著。
登機後發現在我們座位中間有一位年輕的法國母親,嬰兒是用一個專門裝盛小孩的籃子帶上來的,嬰兒隻有3個月,一雙很大的眼睛,在不停地看著周圍的陌生人和陌生的一切。這個母親敢把這麼小的嬰兒帶上飛機,真是太勇敢了。小家夥也許不是第一次乘坐飛機了,飛機飛行時,他顯得那麼平靜,沒有一點恐懼和不適,甚至有點興奮。坐在前後左右的我的同夥輪流地逗他、抱他、親他,他似乎懂得這是中國人對他的友好,不時地發出甜甜的笑聲來。
飛機在空中飛行了一小時二十分鍾,大約十二點三十分左右開始緩緩下降,並穩穩地降落在藍色海岸機場。走出機場,我們一下子都被眼前的景色迷呆了。啊!世界上還有這樣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配合得如此渾然一體的地方。地中海不像中國的南海那樣的熱烈奔放,很像一個溫柔的法國女郎在靜靜地梳妝。有人說海洋是藍色的,不完全對,當你站在岸邊,由遠而近仔細觀察時,就會發現地中海的顏色隨著離你不同距離的變化而逐漸變幻,遠處是湛藍的,稍近一點是碧綠的,而離你最近的岸邊一輟輟浪花卻是雪白的。水與地連接處是不寬的沙灘,雖已初冬,卻有不少人似乎剛從海裏出來,躺在那裏裸浴。據說地中海有150萬公裏的海岸線,稱為藍色的海岸線。尼斯的海濱大道不寬很直,各種小汽車和摩托車,還有年輕人穿著旱冰鞋分別在不同的路道上奔流。成群的鴿子和海鷗或在路上戲嬉,或在遊人的頭上飛旋,不時地闖入照相機的鏡頭裏。海濱大道另外一側綠化得很美,藝術王國的智慧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乘車還是步行都仿佛在仙境裏穿梭。路邊的鐵樹、棕櫚樹、橄欖樹、鬆樹、柏樹還有高大的蘆薈和各種叫不上名的鮮花,錯落有致,高低相間,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每一種樹都被這裏的主人修理得很得體,裝扮得很漂亮、很幹淨,似乎是一隊隊婀娜多姿的時裝模特在為遊人表演。與海濱大道緊挨著的是尼斯的精美的別墅,一棟棟、一層層分布在尼斯山嶺的不同高處,仿佛鑲嵌在一片綠色的海洋裏。從露出的屋頂上可以看出每一座建築都各具特色,張揚著法國人的個性。有人說中國的三亞市也許不比這裏遜色,但人造景觀卻遠遠不能與之相比,隻有大連的某些地方可以與之比美。在每一排樓前都停放著一排各種不同的轎車,這是尼斯人的基本交通工具,至於騎摩托車和滑旱冰,不過是青年人的一種時尚。在尼斯,別墅和汽車早已不是富人的標誌,唯一能把富人和窮人區別開的是遊艇。遊艇很昂貴,是一般人買不起的。
午飯後,我們先去登聖·保勒,這是尼斯的製高點,上麵也規劃得十分精細,參天大樹傲然挺立,修剪整齊的柏樹、鬆樹三三兩兩地環繞其上;健身器械應有盡有。一群群小夥子正在打羽毛球和網球,對遊人給他們的拍照也都很高興地配合。站在高處,尼斯全景盡收眼底,無邊無際的藍色大海,飄飄浮浮的朵朵白雲,高高低低的棟棟別墅,安安然然的各種遊艇,動靜結合,融於一體,真是天人合一,巧奪天工之美。
下午從4時許,旅遊車把我們帶到尼斯的德·旺斯古城堡。這個城堡分兩部分,一部分是13—14世紀建成的,另一部分是16世紀修建的。走進城堡如入迷宮,轉著轉著又回到了老路,這也是一種刺激。城堡裏有一個博物館,因太晚了沒能參觀。更多的是精品屋,各種藝術品琳琅滿目、五光十色,是其他旅遊景點所難以相提並論的。這裏還有許多油畫店,每一幅都很有水準,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每一幅價格都很貴,我等隻能欣賞。
大巴車從德·旺斯古城堡下來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了,尼斯的燈光與天上的星星交相互映。尼斯的夜景更加迷人。
2001年11月28日
走進尼斯昨天下午初覽尼斯,立足點在海邊,在聖·保勒高地,用的是哲學眼光,從宏觀上把握這顆地中海岸的明珠,感悟她整體的和諧與美,看到的是天人合一,建築物與植物的渾然一體。
今天上午,我們在導遊的陪同下是真切地走進尼斯,在這個美麗的城市內穿行,比較微觀地觀賞這裏的每一個城區,每一片建築群,每一座樓房的藝術之美。
最先爬上的是山峰的最高處鮑洪山頂,這裏是第一批來到尼斯的英國富人的住宅區,也是當今尼斯最豪華的別墅區。當年英國人不僅貪婪而且瘋狂,建築物的構造十分奇特,瘋狂的貴族因之得名,據說那部電影的部分鏡頭就是在這裏拍攝的。在英國樓群的底下,是天使海灣,那裏停泊著數十艘遊艇,是現在尼斯富人創造的一景,不知道他們中有多少是英國人的後代。
接下來是意大利人留下的遺跡,那裏的一排排建築充分展現著意大利的建築風格。與此相輝映,希臘人的建築更能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古典之美。希臘曾是這個島上的真正英雄,他們是這座小城的征服者,在這裏橫行霸道了數十年。俄羅斯的建築群更具沙皇風範,這裏最初是尼古拉三世偕夫人來此,被尼斯的美妙風光所迷戀,而後生念立足生根,大興土木,成為更瘋狂的貴族。在俄羅斯的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東正教堂。那位導遊老太婆說,這座教堂是俄羅斯在境外最大的,顯然是井蛙之見,她一定沒有到過中國,她一定沒有看到在哈爾濱的那座索菲亞大教堂。前者比後者小很多,從麵積上,這裏的東正教堂隻能是索菲亞教堂的五分之一。但這個教堂設計、修飾得倒是十分精巧,四壁的掛畫都是金銀和珠寶鑲嵌的,許多是當時尼斯的富人捐贈的。可惜,好景不長,1912年開工的教堂還沒有完全裝飾完畢,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震撼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尼古拉三世和夫人被革了命,教堂、建築等一切都停止了,後來再也沒有人捐獻什麼了。革命改變了俄羅斯的一切。現在在這座城市裏生存的俄羅斯後代,隻有1200多人。直到最近這些年,才有一些俄羅斯的高官和大款來這裏參觀,好像至今無人要把他們的祖先未竟事業完成。
在這片古建築群的側畔和相間處,一座座更具現代氣息,更能表現法國人審美價值觀的新的建築物正在向遊人獻媚,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尼斯圖書館和與之遙相對應的藝術博物館。這兩座建築的底下是一條河。圖書館是當今法國最有名的建築藝術家設計的,整個造型像一個人,人的大部分在地下,隻把頭伸出地麵,獨具匠心,極富想像力。此外,尼斯歌劇院也很壯觀,風格與巴黎歌劇院相仿。在尼斯的主路旁還有一個名曰“美國公園”的街心公園,是法國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作為盟軍的主力,對取得反法西斯勝利貢獻較大,為了感謝和紀念而建的。公園的最大特點是各種存在物搭配得很和諧很美妙,從任何角度觀察都美不勝收,好像一草一水都是為遊人拍照而設計的。
2001年11月28日下午
在摩納哥走馬觀花摩納哥是歐洲僅比梵蒂岡大的小國,麵積1.95平方公裏,比北京的朝陽公園、頤和園、天壇都小。人口隻有35000人,真正的摩納哥人隻有7000左右。在彈丸之地上有100多個國籍的人在一起相安居住。全國共有軍人(憲兵)110人,擔負著警衛任務。摩納哥仍是君主製,親王是最高統帥,政府有一個部長,相當總理。曆代總理都是法國人,是親王任命的。因為對摩納哥來說,法國一直是他們的保護神。沒有部委,隻有三個理事會,親王府是一幢十分漂亮的建築,頂端有一個掛旗的地方,如果平時有旗幟飄揚,說明親王在府內辦公。親王的夫人是美國的一個電影明星,十分漂亮,深受摩納哥人喜愛。1982年在一次意外中出車禍身亡。全國人長時間沉浸在悲痛之中。夫人的屍骨埋在聖女瑪麗亞教堂裏,至今常有人去憑吊獻花。我們參觀教堂時,隻有她的墓上擺放許多鮮花。親王由於深愛這位夫人,一直沒有再娶。親王有三個孩子,分住在並排矗立的白色的公主宮殿裏。據說他的三女兒非常任性,經常辦一些令親王頭疼的荒唐事,比如她曾賣過香水,拍過廣告,現在又愛上了一個馬戲團的經理,正隨馬戲團周遊列國。
摩納哥離法國尼斯很近。我們是下午一點四十九分從尼斯出發,乘汽車不到一小時就進入摩納哥境內的。摩納哥與法的邊境隻有一塊石頭、兩個杆柱,分掛著兩國國旗,沒有一兵一卒,也無海關。摩納哥是個旅遊勝地,有四個街區,1/4是圍海填平而成,有名的城市除摩納哥之外,還有蒙特卡洛,1993年在投票確定2000年奧運會申辦城市時,中國代表團和其他申辦城市的代表團都居住在這裏。在摩納哥國內,有名的建築還有海洋館和藝術博物館。海洋館是摩納哥人的驕傲,內有4500多種海洋生物,還有一個研究所,研究海洋汙染及防治問題。
摩納哥又是一個賭城,卡西偌大賭場舉世聞名,一年四季都有來自五大洲的貴族在這裏狂賭。賭場建築很有氣勢,內有美國廳、歌劇院等,各種賭場設備齊全,裝飾豪華,管理森嚴。我們在不收費的老虎機場觀看了20分鍾,第一次感受到了賭場的氣氛。
摩納哥還有一道景觀,那就是每年五月份舉行的一級方程式汽車拉力賽,每當開賽,舉國道路封閉,選手們要駕車沿著3公裏長的環形跑道奔跑78圈,時速在280公裏的選手才有望獲得好名次。
走進摩納哥城,並在有名的景點拍照,加上參觀重點場所,總共用時3小時,可見摩納哥之小。
2001年11月28日晚
摩納哥補記摩納哥位於歐洲西南部,三麵被法國包圍,南麵瀕臨地中海。邊境線長4.5公裏,海岸線長5.16公裏。地形狹長,東西長約3公裏,南北最窄處僅200米。境內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麵積1.95平方公裏,其中約0.4平方公裏為填海造地。
先後有利吉利亞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此居住。1297年格裏馬迪家族奪取了摩納哥城堡,開始了對摩長達700年的斷斷續續的統治。14世紀形成公國雛形,先後成為西班牙、法國的保護國。1861年同法國簽署協定,法承認摩獨立,同時摩放棄對芒通、羅克布倫兩大市鎮的所有權,領土由20平方公裏縮小到現有麵積。法摩建立關稅同盟。1911年首次頒布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
這個君主立憲國的王宮至今還保留著古式的衛隊和每天中午的王宮前換崗儀式。雖然天下太平,但招募來的士兵還是鄭重其事地邁著中規中矩的步伐,履行他們由來已久的職責。身著古式宮廷侍衛服的士兵一手扛著槍,一手用力甩著,從宮中操著正步走進宮門側的崗亭上崗;下崗的士兵也用同樣的姿勢操回宮中。
王宮前有一座老元首的塑像。如果有人在他身邊輕聲問他,“摩納哥為什麼這麼小?”,他會用慈祥的微笑告訴人們:“摩納哥雖然小,但它卻有著世界最聞名的蒙特卡洛和公眾青睞的海洋博物館。”
蒙特卡洛早就有世界第一賭場之稱。賭場的第一層以“角子機”為主,也有輪盤、紙牌之類的賭博方式。二樓以上保持20世紀初典型社交場合的格局,有許多小房間。出入其中的都是大投機商、大銀行家、大企業主等巨富。一般遊客僅僅是體會一下豪賭的氣氛而已。據導遊說,在這個賭場的輝煌時期,到這裏來的人不僅僅是贏錢,更重要的是到這個上流社會的交際所結識同類同盟,以博得政界、商界的更大利潤。除了賭場之外,整個摩納哥都充滿了賭博的氣氛。入住酒店可以抽獎,在商店購物,包裝袋裏也有獎票,公共汽車的車票、報紙、雜誌統統都是一張彩票,上麵印有中獎號碼,隻要對中,就可以得到形形色色的獎品或金錢。無處不賭,無人不賭,這就是蒙特卡洛。
蒙特卡洛賭場門前停滿了許多頂級豪華小車。導遊說,全世界最名貴的車子都可以在這裏看到。它們的主人在這裏一擲千金。從蒙特卡洛出來的人,很多轉眼間變得身無分文,有的輸光後甚至跳海自殺;也有的瞬間變成萬貫富豪。
與富豪不同,絕大多數來摩納哥旅遊觀光的人,特別鍾情它的海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曆史悠久,它是由酷愛海洋的地理科學家,把畢生獻給海洋研究的摩納哥公爵阿爾貝一世於20世紀初建成的,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海洋博物館。她地理位置特殊,背山麵海,透過正廳的一塊巨型玻璃,可望見浩瀚的地中海,藍天碧水,波光粼粼,在遙遠的水天相接之處,幾艘海船忽隱忽現,使人產生一種置身於海洋之中的感覺。海洋館的魅力還在於神奇的雕技,在這座宏偉、別致和豪華的大廈正門和門楣上,雕著神話中的美人魚公主、海神、海獸和海魚的形象,連電燈的吊架也製成水母的形狀,或其他海生動物的樣子。她是一個巨大的海洋寶庫,其各個大廳裏陳列著各種海獸和海魚的骨骼標本。世上各種各樣的捕魚工具以及從古到今各國的海船模型。在地下室的水族館中,觀賞魚類品種繁多,形狀各異,色彩繽紛,常常使遊客流連忘返。
2001年11月29日
藍色海岸看日出尼斯人說,尼斯處處是景,但日出最美。
來尼斯的人說,到尼斯不看什麼都遺憾,但看不到地中海日出是最大的遺憾。
來尼斯的第二天早晨,由於時間衝突,加之天氣不好,沒能到海邊看日出奇觀,一整天心中不悅。也許是上帝知人心願,今天終於恩賜良機,讓我們一飽眼福,如願以償。
去機場的汽車在海濱大道上奔馳,在藍藍大海的遠處邊際,海與天相接處,仿佛有一條蒙蒙的白紗漂浮著。開始,白紗由淡紅變為火紅;接著,白紗上麵的白雲和黑雲也漸漸地染上紅色,白雲是橙紅色,黑雲是暗紅色的,在微紅色、金黃色的海麵上飄動,在兩種顏色之間,夾嵌著藍天,編成一麵無垠的彩旗,當空飛舞。
此刻,海邊的山巒仿佛也燃起了滿坡的篝火,一縷縷金紅色的氣體在升騰著、漫延著……山間的那條長長的小路,像鋪上了一層薄薄的水晶,明亮耀眼,向大海裏延伸,美妙極了。大家多麼希望此刻汽車能停下來,讓我們把正在展現的自然奇觀看個夠。然而,司機師傅要遵守他的責任,保證大家準時登機。我們隻好把貪婪的目光和調好的相機對準同一個方向,等待著,觀察著,欣賞著……“你看,出來了!”不知是誰興奮地喊起來。
果然,一顆紅紅的寶珠,從海邊探出弧形的頭頂,轉瞬間噴薄而出,活像一個大的氣球一下子躍出海麵,光芒四射,並以汽車行進速度,沿著海邊向車後滾動,十分壯觀。車上的每個人都被興奮和驚喜占據著和包圍著。
我此時閉上了眼睛,莫名其妙地生出了一些思緒:地中海的太陽不也是從東方升起的嗎?東方不是我們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嗎?毛澤東當年形容新中國是噴薄欲出的紅日,科西嘉人曾預言東方巨獅已經醒來,她使世界顫抖的日子還會遠嗎?這些天,同伴時常用玩笑的口吻說的一句話,用在此處比我心情最為真切恰當: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自豪,我是北京人!!
2001年11月29日下午
意大利相冊
羅馬一組照片15時30分走下飛機,第一步踏上意大利國土。羅馬機場映入鏡頭:出港處滿地煙頭,到處垃圾,出奇髒亂,其環境像中國北方一些縣城的火車站。乘上接我們團的大巴,向城區馳去。12年前去維也納的北京小夥宋偉是我們下一段行程的導遊,他用地道的北京話開始向我介紹意大利,介紹羅馬。羅馬市分兩大部分:新城區,老城市。
汽車馳入了新城區,路旁的建築無法與巴黎相比,不僅沒有現代化大都市的氣魄,也看不到意大利文藝複興時的藝術風格。樓房造型單一,顏色暗舊,幾乎清一色的墨索裏尼式建築,據說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
路上車很多很亂,宋導說這不是羅馬塞車最厲害的時候。在歐洲,意大利羅馬的交通是最糟糕的,原因是管理太差,羅馬司機沒有多少規則意識,也從不相讓,人人都是恐怖分子。在羅馬大街行走,一定得處處小心。
看到古城牆了,這個意大利人引以為自豪的古跡,殘垣斷壁,像一個遍體鱗傷的老人在呻吟,遠不如中國的西安古城牆那麼年富力強,那麼雄偉壯觀。
宋導開始提醒大家,一會兒下車千萬注意安全,多一分、多十分小心。羅馬的小偷都是飛車(騎摩托車作案)大盜,手段舉世聞名,巴黎小偷與之相比太遜色了。還有滿羅馬大街的吉卜賽女孩,均以討飯為幌,騙取善良遊人,一旦你對她們好心施舍,但立即引來大禍,常有外國壯偉大漢被一群吉卜賽女孩追獵,慘狀根本不像在世界文明古城,卻像在原始森林裏獸與人搏。
下車了,離開飯還有一點時間,宋導帶我們去共和國廣場,去看有名的噴泉。在不到600米的路途中,我們遭遇了羅馬的一道景觀——鳥患。意大利晝短夜長,剛過5點多,天已黃昏,羅馬的天空這時候,有鋪天蓋地而來的鳥群在行人的頭上鳴叫著、飛旋著,一不小心,便有鳥屎自由下落,像隕石雨一般。再看路邊的每一棵樹下,都埋積著一層鳥糞,意大利咋這樣……
2001年11月30日
羅馬第二組照片
——古城憑吊我腳下的這片廢墟,便是盛極一時的古羅馬帝國遺址。舉目皆見頹垣斷壁,已不複昔日的輝煌,令觀者心惻:獨立涼風中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凱旋門,也隻勾起我對斜陽衰草下的漢家陵寢的聯想……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已不知傳了多少世紀,若追本溯源,可尋至奧勒利安城牆。這座歐洲最古老的城牆是當年奧勒利安皇帝為抵禦異族侵略於公元272年修建的。整個城牆周長19公裏,共築有300座城樓,2000個瞭望孔和14座城門。一條條大路穿經這14座城門可抵羅馬城中,那句世人皆知的諺語便濫觴於此。
凱旋門這一獨特的紀念建築形式,由羅馬人首創,對以後歐洲紀念性的建築影響很大。君士坦丁凱旋是帝國元老院和羅馬民眾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羅馬克森提而建。這座羅馬的一拱門凱旋門落成於公元315年,極其壯觀雄偉,讓人讚歎不絕。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王,他戰勝了馬克森提後,頒布類蘭赦令,給予天主教徒信仰自由,結束了迫害天主教徒的時代,標誌著羅馬作為一個天主教國家的起始,但羅馬文化和藝術也由此走向完全腐敗。
穿過君士坦丁凱旋門,右側的橢圓形建築便是舉世聞名的鬥獸場。沒來羅馬之前,最想看的就是鬥獸場。在我的印象中,它始終是暴君尼祿和殘酷的人獸相搏聯係在一起。其實,這是一個千古的謬傳。不錯,鬥獸場因尼祿而出名,那隻是因為鬥獸場前立著一尊尼祿的塑像。獸場建成之時,尼祿已死去半個世紀了。實際上,他隻是一個專供羅馬人娛樂的劇場。公元72年由韋斯巴薌皇帝始建,公元80年由其子和繼承人提圖斯皇帝完成。為慶祝劇場竣工,羅馬人的狂歡持續百日之久。然而,這座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並非羅馬人之功,而是由提圖斯皇帝遠征耶路撒冷凱旋時帶回的4萬名俘虜,費時8年建成的。
鬥獸場建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地基上,地基厚12米,寬51.5米,最長直徑為188米。整個地基由岩石和混凝土砌成,上麵安置著很重的石柱。龐大的地下構造設在尼祿湖床上,即建在泥土上,這種設計能緩衝地殼的震顫,使受力較均勻,因而鬥獸場曆時2000年仍巋然屹立。鬥獸場橢圓形的拱廊共開有80條通道,這種前瞻性極強的構想,既便於觀眾尋找位置,又利於緊急情況下的迅速疏散。鬥獸場可容納5萬名觀眾,觀眾按尊卑貴賤不同劃分:皇帝、高層官員、神職人員、女祭司在第一圈(由內向外);貴族,一般官員在第二圈;第三圈是羅馬公民;第四圈是其他人。如今,劇場的木製板已不存在,人們便可清楚地看到通往鬥士住處和獸欄的地下通道。
踏入威尼斯廣場卻另有一番風貌。這個舉世聞名的廣場位於羅馬城正中,各條主要的街道以此為中心向四麵輻射。廣場正麵的雄偉建築是意大利統一後的笫一位國王維托裏奧·艾瑪努埃爾二世的紀念碑,落成於1911年,工期長達26年之久。通體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因而極其華美、典雅。紀念碑正中是寬大的階梯,拾級而上便是由兩名持槍軍人日夜守護的“祖國祭壇”和無名戰士墓,墓內埋葬著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無名戰士的遺骨。墓體左右是兩組群雕。無名戰士墓之上是立在基座上的維托裏奧·艾瑪努埃爾二世的青銅騎馬塑像。基座周圍象征性地鐫刻著意大利重要城市的浮雕;塑像背倚著弧形柱廊,一根根高大的石柱象征著意大利各個地區。柱廊兩側頂端是兩組青銅雕塑,表現的是飛舞的勝利女神。
麵對紀念碑,左側有一座不起眼的褐色建築,它像一隻醜小鴨畏縮在白天鵝——紀念碑之側。我用悲憫的目光打量著這座因墨索裏尼而蒙垢的威尼斯宮。若從建築年代上論,“醜小鴨”是可作“白天鵝”的祖母;威尼斯宮建於1455年,是羅馬第一座文藝複興早期的作品。半個世紀前,意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把他的司令部設在這裏。在中間那座小陽台上,他還發表了一些“著名”的演說。如今物是人非,墨索裏尼的陰魂早已散去,威尼斯宮也變成了博物館。
沿著奧黛麗·赫本當年在《羅馬假日》裏的遊蹤,我們來到了特萊維噴泉,又名少女泉或許願泉,是羅馬現存的最晚的一件巴羅克風格的重要作品。噴泉從規劃到開工間隔了整整兩個世紀,又花了30年工夫才於1726年完工。噴泉的主體雕是海王——神情威猛的海王尼普頓步履堅實地站在海貝上,海貝由他的兩兒子索引。兩匹海馬一匹馴良溫順,一匹長嘶不已,分別象征著平靜和湍急的大海。遊人按古老的習俗向泉中一個水槽投擲硬幣,若投中,則下次肯定能重返羅馬,否則隻能做夢中遊。
在羅馬城內轉悠了大半天。竟見不到一幢新式建築,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另一句諺語:“羅馬非一日建成”。似乎這裏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景觀,都能向你講述一段娓娓動聽的故事。在這些讓人憶起前朝盛事的故事中,西班牙廣場也許最能打動遊人的心弦。
西班牙廣場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羅馬的旅遊中心。拜倫、李斯特、歌德、司湯達、巴爾紮克等都曾在廣場邊的巷子裏住過。英國詩人濟慈就是在廣場右邊的一個小屋裏去世的。死後,他的遺體與英國19世紀著名浪漫派詩人雪萊的骨灰都葬在羅馬古城牆下一墓地裏。
其實,把羅馬這個最美麗的廣場冠之以“西班牙”之名多少與事實不合,尤其令法蘭西人不服。因為作為廣場標誌的“西班牙階梯”是由法國外交官埃蒂納·高菲爾捐助,由桑德斯和斯佩基設計並於1723年建成的。僅僅因為斯佩基還負責了西班牙駐羅馬教廷大使館的館舍,於是該廣場也有了現在這個名字。從廣場中心沿著建在三位一體山上的西班牙階梯拾級而上,至最頂端便是聖·特裏尼納·蒙蒂教堂。如果你看過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再看這個教堂,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教堂前的平台上矗立著一座埃及式方尖塔。西班牙階梯下有一池清水,池中橫臥一艘石舫,首尾噴著泉水。石舫16世紀建成,由著名建築師貝爾尼設計。站在石舫上,小心翼翼地掬一捧泉水飲下,感覺就像是經曆了一場洗禮。雖然夜幕已經降臨,如織遊人還戀戀不肯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