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959 年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
1959 年美國平麵造型藝術學會最佳圖書
入選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編《世界圖畫書100 選》
入選日本兒童書研究會/ 圖畫書研究部編《圖畫書· 為孩子選擇的500 冊》
獲獎及推薦記錄
寧,他就順手拿過一本《生活》雜誌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他把廣告那一頁撕成藍色、黃色和綠色的圓圓的碎片,鋪到膝蓋上的公文包上,即興講起了小藍和小黃的故事。據他的自傳透露,這個故事不但讓兩個孩子著迷,連鄰座的大人都給吸引過來了。
這本處女作讓李歐· 李奧尼聲名遠揚,它不但成了他的代表作,還在20 世紀60 年代掀起了一場視覺衝擊,更是被人們驚呼為“圖畫書的出發點”。比如,在日本就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相當多的人,正是從李歐· 李奧尼才開始觸及圖畫書這個話題的。”才五十多年,《小藍和小黃》就已經成了圖畫書史上誰也繞不過去的經典之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說到埃及,必定要提及金字塔一樣。
要說這本書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小藍與小
黃重疊融合成了綠色。僅僅是憑著這一個構思,有人就把李歐· 李奧尼說成了“綠色的魔術師”!
這綠色實在是太美了,它是一種愛的顏色,
暗示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的融合。就是一個幼兒,也讀得懂這個用色塊講述的關於人際關係、關於友誼的故事。可是,除了這個顯而易見的主題之外,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根本性的主題,就是李歐· 李奧尼所說的“認識自己”。這也是貫穿了他早期的幾本圖畫書,像《小黑魚》、《田鼠阿佛》、《亞曆山大和發條老鼠》的一個共同的主題。不過,他不愧為大師,諸如“自己是什麼?如何發揮自己?”這些看似抽象得不得了的哲學命題,到了他的手裏,僅用一堆大大小小的色塊就給闡述得清清楚楚了。舉個例子,小藍和小黃因為遭到爸爸媽媽的拒絕而傷心地變成眼淚,最後藍眼淚和小藍是什麼?小黃又是什麼?
沒有看過這本傳世名作的人,或許會把小藍
和小黃想象為一對人類的孩子。
不,不要說是人類的孩子了,連人的形狀都
沒有,小藍和小黃是用藍顏色和黃顏色的色紙撕出來(注意是用手撕,不是用剪刀剪,因為邊緣還帶著不整齊的毛邊)的圓紙片,看上去就像兩大滴滴在白紙上的油漆,一藍一黃兩個色塊!
可你相信嗎?就是這兩個沒有任何表情的色
塊,再加上一大堆爸爸媽媽、好朋友色塊,卻生動地演繹出了上麵那個熱熱鬧鬧的故事。
這是一本抽象的圖畫書。
如果追究到技法,它實際上是用手把色紙撕
成小小的圓片,然後再貼到白紙上做成的。並且,還是一種被稱為“collage”的立體派拚貼畫。
毋庸質疑,不論是幾十年前的昨天,還是幾
十年後的今天,《小藍和小黃》都是一本史無前例、極具創意的圖畫書。所以,自從它問世那天起,就不斷有人憂心忡忡地發出這樣的詰問:“孩子們看得懂這樣的書嗎?”沒有具體形象,四十多頁的白紙上隻有一群五顏六色的色塊滾來滾去,既抽象又晦澀……是的,在外人看來,這實在是一次太大膽、太前衛的實驗了,不,是一次近乎狂野的豪賭,但結果卻恰恰相反,習慣於形象思維的孩子們這一回卻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這個故事——他們不但讀出了故事,讀出了小藍和小黃的喜怒哀樂,還在小藍和小黃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許正是因為抽象,才讓他們更容易產生一種“自我同化”的感覺吧?
不過,對此作者李歐· 李奧尼卻從來沒有懷疑過。
倒也不是他有遠見,而是在未成書之前,他
就先把這個故事講給孫子孫女聽了。《小藍和小黃》
完全是出自一次偶然的靈感,1959 年的一天,他帶著五歲的孫子和三歲的孫女從曼哈頓坐郊區火車去康涅狄格州,因為兩個調皮鬼一刻也不肯安讓我們來深入討論作品
黃眼淚又分別收攏到一起,變成原
來的小藍和小黃,這個情節,就被
認為是一次自我解體與重新構築的
作業。從這個過程裏,就可以知道
“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從而
確認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存在。
後來回憶起這本處女作時,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