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放射學檢查異常(2 / 3)

(2)呼吸衰竭表現:通常低氧血症與高碳酸血症同時存在。低氧血症的主要表現是氣短、胸悶、心慌、乏力、腹脹、頭痛等。缺氧嚴重者,表現為躁動不安、紫紺、昏迷、抽搐。高碳酸血症,主要表現是皮膚溫濕多汗、淺表靜脈擴張、洪脈、球結合膜充血水腫、瞳孔縮小,甚至眼球突出、兩手撲翼樣震顫、頭昏、頭痛、嗜睡、昏迷。這是由於二氧化碳瀦留引起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結果。

(3)心力衰竭表現:肺心病在功能代償期隻有肺動脈高壓及右心室有增厚等征象,而無心力衰竭表現。失代償期則出現右心衰竭,心慌、氣短、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及腹水。

(4)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還可出現其他並發症,包括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肝腎功能損害、休克等,甚至出現多係統器官衰竭。

2.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無肺心病的病名,但根據肺心病的症狀多屬於中醫咳嗽、氣短、喘息、飲證、胸痹、心悸怔忡、痰厥的範疇。本病病位主要在肺與心,而涉及脾腎。如再挾外邪,則呈虛實夾雜,標實本虛。治本當以溫肺益氣,通陽利水;治標則應祛邪宣肺,降氣化痰;如邪濁內閉,則應豁痰開竅。

(1)心肺氣虛:此證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早期肺心病緩解期。症見氣短咳嗽,動輒喘促,咯泡沫狀清稀痰,有汗畏風,麵色不華,頭暈胸悶,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溫肺益氣。方用保元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藥用:黨參15克、黃芪30克、肉桂3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白術10克、旱半夏8克、陳皮8克、遠誌6克、蘇子10克、當歸10克、丹參12克、魚腥草15克、麥門冬15克,水煎服。

(2)肺腎氣虛:此證多見於肺氣腫、肺心病及右心衰竭。症見:心悸,喘息抬肩,胸憋悶,不能平臥,咳痰不利,氣短乏力,舌質淡紫或色黯,唇口發紫,脈沉細數。治宜溫腎納氣,益肺活血。方用金匱腎氣丸合桃紅四物湯化裁。藥用:熟地15克、製附子3克、肉桂3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8克、幹薑3克、蘇子10克、沉香3克、桃仁7克、紅花8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

(3)脾腎陽虛、水氣淩心:此證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及右心衰竭等。症見:心悸氣短,全身浮腫,痰清喘咳,胸脅脹滿,食少納差,夜臥不安,頸脈怒張,尿少便溏,麵色晦滯,口唇紫紺,舌淡紫、苔薄,脈沉細無力。治宜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藥用:製附子6克、白術12克、茯苓30克、豬苓10克、澤瀉12克、桂枝6克、黨參12克、丹參12克、赤芍10克、柏子仁12克、炙甘草6克、麥門冬12克、木香6克、黃芪15克,水煎服。

(4)熱邪蘊肺:此證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合並肺心病,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症見:咳嗽,喘促氣短,痰黃黏稠,不能平臥,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千金葦莖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藥用: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杏仁10克、蘆根30克、黃芩10克、魚腥草30克、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全瓜蔞15克、蘇子9克、麻黃5克、生石膏15克、葶藶子6克、地龍10克,水煎服。

(5)外寒內飲:此證多見於肺心病合並支氣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肺心病合並哮喘等。症見:咳嗽頻作而劇烈,氣急而喘,痰清稀量多,不易咳出,胸脅滿悶,不能平臥,發熱惡寒,舌苔白滑、舌尖紅,脈浮緊。治宜解表溫裏,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龍湯加減。藥用:麻黃6克、肉桂2克、白芍15克、五味子9克、旱半夏8克、細辛3克、幹薑3克、甘草6克、地龍10克、蘇子10克、山藥10克、桂枝3克、魚腥草20克、桃仁5克、紅花6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屬中醫的咳喘、痰飲、胸痹、水腫等的範疇。因此病多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哮喘等引發,所以對咳、喘、痰等症狀治療時,可參考前幾節的相關內容。同時,此病還具備心髒病病變和心力衰竭等病症,故選方時筆者多使用保元湯、真武湯、消水聖愈湯、苓桂術甘湯等與小青龍湯、瀉白散、瓜蔞薤白白酒湯係列合用。至於專藥的選用,除參考前幾節外,對有右心衰表現的,筆者常選用強心、止咳喘兼備的中藥,如葶藶子、穿山龍、仙鶴草、靈芝、五味子、陳皮、麥門冬等,因前兩味還有利尿作用,可減輕右心負擔並治療水腫,故最常用。同時,還可選用利水消腫,並兼有活血、化痰、止咳作用之一的中藥,如益母草、桑白皮、澤蘭、石韋、車前草、茯苓等對症治療。

4.典型醫案

趙錫武醫案:鄧某某,女,48歲,已婚,河北人,家庭婦女。於1963年6月15日,因浮腫氣短半年,一周來加重而入院。患者於1961年1月感冒後,開始咳嗽氣短,下肢浮腫,經治療好轉,但常感心悸,近來病情加重,動則氣短心悸,下肢逐漸浮腫,心下痞滿,咳吐白痰,尿少,既往有八年慢性咳嗽史。體征:脈弦細數,苔白,半臥位,呼吸較促,顏麵微腫,唇色紫紺,頸靜脈怒張,左心界稍擴大,兩肺滿布細濕囉音,二尖瓣可聞及Ⅱ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肝右肋下可觸及兩指,劍突下四指,中等硬度,腹部移動濁音陽性,下肢高度浮腫。X線胸部攝片:右心室段顯示延長膨隆、兩肺廣泛性索狀及斑片狀模糊陰影,心電圖為肺型P波。中醫辨證:心腎陽虛,水飲內停,痰濕阻遏,肺氣壅塞。治宜清宣肺金,降氣化痰,溫陰利濕之法,方用越婢合真武湯加減。藥用:生石膏12克、麻黃3克、甘草9克、雲苓12克、白術9克、杭白芍9克、附子6克、生薑9克、大棗(擘)5枚、車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

上藥服三劑後,尿量增加每日達1500~1900毫升,下肢浮腫明顯減退。服五劑後,浮腫不顯,肝大回縮,咳嗽減輕,於上方加入厚樸6克,陳皮6克,氣喘亦減,僅有胸悶,故上方去白茅根、車前子,加蘇子9克,再進5劑後,症狀減輕,仍咳嗽未愈,乃肺氣不宣所致,故改用寬胸理氣清肺之法,方用厚樸麻黃湯加減。藥用:厚樸6克、麻黃3克、半夏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沙參18克、小麥30克、茯苓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生薑4.5克。

服上方後症狀已大減,兩肺底有少許濕囉音,病情穩定。(此醫案選自《趙錫武醫療經驗》)

(按)此例趙師治療主要依靠辨證,兼對證用藥。因辨證屬心腎陽虛、肺氣壅塞,故選越婢湯合真武湯欲從肺、腎入手治療。方中加用杏仁,與越婢湯相合成為麻杏石甘湯,杏仁宣肺降氣,加強肺通調水道的作用,也使越婢湯與此病更加相合。又加入針對水腫的專藥車前子、白茅根以利尿消腫,故於三劑後即尿增腫減,十劑後心腎的症狀已消,唯肺氣不宣,故用厚樸麻黃湯加減,理氣清肺以善後。此例趙師雖然隻運用了中醫治則,然其方中使用的附子、車前子等具有強心、利尿作用的中藥,正與西醫控製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療思路相近。其實,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雖然中西醫的認識不盡相同,而其用藥的藥理作用卻常常一致,或許可以從這些方麵研究中西醫的相通之處。

六、胸片肋膈角變鈍及中下部肺野呈均勻致密影(滲出性胸膜炎)

1.臨床意義

滲出性胸膜炎在有少量積液胸片僅見肋膈角變鈍,中等量積液中下部肺野呈均勻致密影,上緣斜凹,外高內低。大量積液患側全部呈致密影,僅肺尖透亮,縱隔向健側偏移。

滲出性胸膜炎是胸膜炎中常見的一種。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與結核、細菌感染、變態反應、腫瘤、化學及物理等因素有關,最常見的是結核性胸膜炎。本病一般較為急劇,但也有緩慢的,症狀輕重不一,以胸痛為主要症狀,一般尚有中、高度不等的發熱、畏寒、幹咳、身體虛弱及全身不適。部分患者有胸悶氣急,紫紺,端坐呼吸等。

2.中醫辨證論治

本病的症狀和體征屬於中醫的懸飲、胸脅痛、咳嗽的範圍。其病機是外感熱之邪,邪正相抗,陽盛於外,故發熱畏寒;熱乘於上,首先犯肺,肺失宣肅則咳嗽胸悶;邪毒蘊結於胸,阻礙氣機,氣滯血脈不暢則痛,故胸痛劇烈;肺氣虧耗,肌腠弛鬆,津失氣攝則易出汗,少氣乏力;飲停於胸,清陽失於輸布,則胸脅脹滿,氣短喘促咳嗽。

(1)邪伏少陽:此證多見於滲出性或幹性胸膜炎的早期。症見胸脅滿痛,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咳嗽痰少,口苦咽幹,納呆乏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解外邪,化痰通絡。方用小柴胡湯和小陷胸湯加減。藥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旱半夏10克、全瓜蔞15克、枳殼10克、百部15克、夏枯草30克、鬱金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水煎服。

(2)飲留胸脅:此證多見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症見咳嗽,胸悶脹痛,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宣肺利水,理氣逐飲。方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藥用:葶藶子10克、全瓜蔞20克、桑白皮12克、澤瀉10克、枳殼10克、葦莖30克、薏苡仁30克、百部15克、桂枝3克、茯苓15克、大棗5枚、冬瓜仁15克、杏仁10克,水煎服。

(3)氣機鬱滯:此證多見於滲出性胸膜炎積液很少及後期胸膜粘連者。症見胸脅疼痛,胸部滿悶,咳則加劇,呼吸不利,遷延經久不愈,天陰時症狀較為明顯,舌苔薄白,脈弦或沉弱。治宜理氣解鬱,通絡止痛。方用香附旋覆花湯加減。藥用:香附10克、旋覆花6克(包)、炒蘇子10克、降香5克、鬱金1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元胡10克、黃芩10克、全瓜蔞12克,水煎服。

(4)陰虛內熱:此證多見於滲出性胸膜炎及幹性胸膜炎。症見午後潮熱,盜汗,消瘦顴紅,胸脅悶痛,幹咳少痰,口咽發幹,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化痰解鬱。用清骨散加減。藥用:銀柴胡10克、胡黃連8克、秦艽10克、鱉甲15克、地骨皮12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全瓜蔞12克、橘絡6克、麥門冬10克、沙參12克、黨參12克、鬱金10克、香附6克、枳殼10克、麥芽2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滲出性胸膜炎,筆者多采用經方與時方合用。經方多使用《金匱要略》中“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水氣病脈證並治”、“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等篇的方劑,如苓桂術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越婢加術湯等。時方多用瀉白散、桔梗湯、千金葦莖湯、三仁湯等。

專藥則可選用走肺經的利水藥,如葶藶子、白茅根、桑白皮、蘆根等,其他利水藥如海藻、益母草、魚腥草等也可根據辨證加用。如果是結核性胸膜炎,可加用蜈蚣,每日1~3條,分2~3次服用,一般裝膠囊服即可。筆者屢次應用,效果滿意,尤其對使用抗癆藥不敏感或不良反應過強而停用的患者也有不錯的效果。

4.典型病例

喬保鈞醫案:李某某,男,18歲,1984年7月26日初診。患者1月前始發熱,繼則盜汗、胸脅刺痛,X線查示:雙側胸膜炎。經當地衛生院用鏈黴素、雷米封治療2周,體溫下降,盜汗減輕,但胸水不退。刻診:兩胸脅陣發性刺痛,深呼吸時加重,伴咳嗽陣作,痰多色黃,口苦,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沉弦數。體溫:37.9℃。胸兩側下部語顫均減弱。證屬“懸飲”,乃飲停胸脅,脈絡受阻,痰熱蓄肺,宣肅失常所致。治宜清熱宣肺,化痰利水,兼以活血通絡。藥用: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葶藶子9克、桔梗10克、橘紅10克、魚腥草15克、車前子20克(另包)、赤茯苓15克、牡丹皮9克、赤芍藥9克、炙甘草5克、大紅棗2枚,5劑,水煎服。

二診:咳嗽、胸痛減輕,痰量減少,體溫降至37.5℃,舌質紅、苔白膩,脈弦。鑒於熱邪得清,轉以溫陽化氣、利水逐飲為主,兼以清熱化痰宣肺。藥用:生薑皮9克、桂枝5克、茯苓皮15克、桑白皮10克、冬瓜皮15克、豬苓30克、葶藶子10克、柴胡9克、黃芩10克、桔梗9克、魚腥草15克、大紅棗2枚,10劑,水煎服。

三診:咳嗽除,盜汗止。唯後胸時覺隱痛,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治仍以溫陽化氣、利水逐飲為主。藥用:生薑皮9克、桂枝5克、茯苓皮15克、桑白皮10克、冬瓜皮15克、豬苓30克、葶藶子10克、柴胡9克、黃芩10克、桔梗9克、魚腥草15克、大紅棗2枚,10劑,水煎服。

上藥盡劑,諸症皆失,8月20日X線片複查顯示,胸水基本消失。1月後患者被錄取於北京工業大學,入校體檢完全正常。(此醫案選自《喬保鈞醫案》)

(按)此例西醫檢查幫助中醫確定病位、把握病情。喬師辨證時借助此檢查,辨為飲停胸脅,痰熱蓄肺,絡脈受阻的“懸飲”。用小柴胡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二診時鑒於熱邪已減,遂將痰飲作為主要矛盾,加用五皮飲化濕利水;桂枝、豬苓溫化痰飲。至三診諸症大減。上方服完後用X線複查印證療效。方中雖用了魚腥草這樣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中藥,但隻是輔助,卻收到比用鏈黴素、雷米封更好的效果,說明中醫整體辨證在複雜疾病診療中的明顯優勢。

七、食管X線鋇餐造影食管下段如漏鬥或鳥嘴狀(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1.臨床意義

食管X線鋇餐造影可見食管下端呈圓錐形,逐漸變細,似漏鬥或鳥嘴狀狹窄,邊緣光滑,其上端食管明顯擴張。此乃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的X線的典型圖像。

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又稱賁門痙攣,該症是由食管下端括約肌高壓和吞咽時鬆弛不良,使食物入胃受阻。一般認為本病屬神經元性疾病,食管壁內神經叢損害退行性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或血管活性腸肽在食管括約肌降低,致食管平滑肌張力增加,引起賁門失弛緩。臨床症狀是吞咽困難,時輕時重;時有胸骨後及中上腹隱痛或劇痛,並可放射至胸背部及心前區;常有食物返流,平臥時尤為明顯。

2.中醫辨證論治

從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的症狀分析,屬於中醫噎膈、反胃、胸痛、嘔吐的範疇,其病機多為飲食不節,肝氣鬱結,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氣滯血瘀,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1)肝鬱犯胃:症見噎膈反胃,吞咽困難,吞酸嘔吐,胃脘痞滿,心煩易怒,甚至胸痛徹背,舌苔白膩,脈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氣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湯合三子養親湯化裁。藥用:代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另包)、旱半夏10克、甘草8克、白芍15克、萊菔子15克、蘇子10克、枳殼20克、木香10克、八月劄15克、厚樸10克、柿蒂12克、香附子10克、鬱金10克,水煎服。

(2)痰氣鬱滯:症見胃脘堵悶,咽喉中如有物堵塞,吞咽不下,泛酸嘔吐,嘔吐物混有大量黏液和唾液,常因情緒波動、進食過冷、過快或刺激性食物而誘發,時有胸痛及腹脹痛,舌淡紅、苔白滑,脈沉弦。治宜理氣解鬱,化痰止嘔。方用四七湯合延年半夏湯化裁。藥用:旱半夏10克、茯苓12克、厚樸10克、紫蘇葉8克、黃連6克、枳殼12克、甘草6克、檳榔10克、桔梗8克、前胡10克、鱉甲12克、吳茱萸3克、元胡10克、丹參15克、威靈仙10克、麥門冬12克,水煎服。

(3)胃氣上逆,寒熱錯雜:症見咽下困難,胸脘痞滿,惡心嘔吐,噯氣胸悶,燒心泛酸平臥尤為明顯,舌紅苔黃白膩,脈沉略數。治宜調腸胃,化濕熱,補中消痞。方用半夏瀉心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藥用:旱半夏10克、黃連5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黨參12克、旋覆花10克(另包)、幹薑3克、代赭石15克、當歸15克、枳殼12克、竹茹12克、烏賊骨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筆者常用四七湯、分心氣飲、烏藥順氣湯、旋覆代赭湯、血府逐瘀湯、桔梗枳殼湯、大黃甘草湯等。對症的專藥則多選用旋覆花、枳殼、枳實、甘鬆、紫蘇、小茴香、柿蒂、杏仁、全瓜蔞等。針對西醫對此病病理、生理的認識,因食管肌肉由骨骼肌和平滑肌共同組成,可選用能夠鬆弛骨骼肌,並促進胃腸道平滑肌節律蠕動的藥物如厚樸、木香等;還可選用既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又能促進胃腸道平滑肌節律蠕動的藥物如青皮、烏藥、升麻、草豆蔻、高良薑、佛手等。

4.典型醫案

顏德馨醫案:餘50歲時曾罹此病,海上名醫有主用左金、胃苓法者,又有主投旋覆代赭湯者,偶爾小可,甚至用到十棗丸,終鮮成果,以屢治不效。考慮到病之源總緣脾胃受損,水飲凝結,似當下而不可下,以堅大而不滿痛,是水氣虛結,取攻法則益損其不足,而補之又多邪氣戀膈,遂用辛開苦降以宣化氣機之法,用白術60克,枳實大者5枚切片,水煎服,補正以破堅,行氣而開結,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一補一消,竟得大效,連服7劑,改日服枳術丸2次,每次6克。藥後噯氣、泛漾先止,痰涎繼消,未逾月,即平安如初,經年未作。(此醫案選自《顏德馨經驗輯要》)

(按)此是顏師自診的驗案,全由辨證,按氣機阻滯論治,用大劑枳術湯治愈。食管賁門失弛緩症是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筆者臨床所見,多與情誌、飲食、起居等因素有關。這類功能性疾病,中西醫治療各有千秋,中醫治療更多地依靠辨證論治,不可拘於表象,至於對症專藥,也可輔助使用。另外,此例值得注意的是藥量較大,藥味較少。在辨證準確,藥物質量又有保證的情況下不妨使用。尤其藥量,常成為見效與否的關鍵因素。治療時可以在消補得宜的情況下使用安全劑量中的較大劑量,以求速效。

第二節顱腦CT檢查異常

顱腦CT是利用顱內各種組織對X線的不同吸收係數,通過電子計算機處理,在圖像上顯示不同平麵腦室、腦池和腦實質的形態和位置。顱內各種病變,由於其組織密度不同,對X線吸收高於腦實質者則表現為增白高密度陰影,如鈣化、出血、腫瘤等。對X線吸收低於腦實質者,則表現為灰黑低密度陰影,如壞死、水腫、囊腫、膿腫、腫瘤等。目前主要用於顱內血腫、腦出血、腦腫瘤、腦梗死、腦積水、腦萎縮等的診斷。

一、腔隙性腦梗死

1.臨床意義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而言,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者,約占75%。臨床上常見的有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分水嶺梗死及腦腔隙性梗死。

腦腔隙性梗死是高血壓小動脈硬化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微梗死,有人認為少數病例也可由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微栓塞引起。顱腦CT多在腦室前角、殼核、腦橋基底部等處的某部可見點狀或斑片狀低密度影。病變血管直徑多為100~400微米,故多見於殼核、尾狀核、內囊、丘腦、腦橋基底部及輻射冠等。梗死灶直徑一般為0.2~15毫米,當壞死軟化組織被吞噬移除後可殘留小囊腔。腔隙性梗死的症狀決定於梗死部位。相當一部分患者不出現臨床症狀,隻在CT等影像學檢查時發現。出現症狀也較輕。常見症狀是頭痛、頭暈、失眠、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退、四肢麻木、一過性失語等。本病可以反複發作出現多個腔隙稱腔隙小囊腔。由於CT及MRI的應用,對以前臨床不可能診斷的本病可以確診。由於本病發病率較高(約占腦梗死的20%~30%),故首先專項論述。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CT診斷及臨床症狀,可按中醫的類中風之中經絡、頭暈、頭痛及肢體麻木論治。

(1)肝陽上亢,痰火阻絡:此證多見腦腔隙性梗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症。症見頭痛眩暈,頭脹頭昏,耳鳴眼花,一時性舌強言語不利、半側肢體沉重無力,舌質紅,脈弦滑數。治宜平肝潛陽,化痰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化裁。藥用:天麻10克、鉤藤15克、桑寄生15克、茯苓12克、夜交藤20克、梔子8克、懷牛膝12克、益母草15克、白芍12克、天門冬12克、代赭石10克、茵陳12克、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麥芽15克、石決明15克、丹參15克、元參15克、黃芩10克、當歸10克,水煎服。

(2)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此證多見於腦腔隙性梗死,血壓正常或血壓偏低。症見頭昏,頭隱痛,頭暈,困倦乏力,嗜睡,嗬欠不已,肢體麻或酸困,行走不靈活,脈虛或澀,舌暗苔少。治宜益氣養血,活血行瘀。方用天麻鉤藤飲合補陽還五湯化裁。藥用:天麻10克、鉤藤12克、桑寄生15克、茯苓12克、夜交藤15克、梔子6克、懷牛膝10克、益母草15克、赤芍8克、葛根12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川芎8克、豨薟草15克、澤瀉10克、膽南星6克、白蒺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3)痰濁內盛,清陽阻遏:此證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腔隙性梗死、高血壓病等。症見頭暈如蒙,頭沉頭痛,表情淡漠,胸悶氣短,痰鳴涎多,語音重濁,少氣懶言,思維反應遲緩,行動笨拙,時有手麻,困倦嗜睡,納呆食減,脘腹痞滿,形體豐腴超重,大便不調,小便偏短,舌體胖嫩、舌苔或滑或膩,脈沉滑或緩滑。治宜健脾化痰,化痰醒腦。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合滌痰湯化裁。藥用:製半夏6克、製南星5克、香附子10克、烏藥10克、枳殼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陳皮8克、僵蠶10克、澤瀉10克、天竺黃10克、石菖蒲8克、遠誌6克、威靈仙10克、桑枝12克、鉤藤15克、黃芩8克,水煎服。

(4)腎虛血瘀,腦絡閉阻:此證多見於腦動脈硬化症,腦腔隙性梗死,高血壓等。症見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神疲,語言不利,注意力不集中,膝軟腰酸,步履艱難、抑鬱寡歡,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數。治宜補腎益腦,養陰活血。方用天王補心丹合通竅活血湯化裁。藥用:丹參12克、元參12克、麥門冬12克、生地15克、酸棗仁15克、當歸10克、茯苓12克、遠誌8克、石菖蒲8克、枸杞12克、何首烏12克、赤芍10克、紅花6克、桃仁6克、川芎8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腔隙性腦梗死多非發病當時發現,患者多是在發現病灶並伴有症狀時才來求診。筆者常用的方劑有天麻鉤藤飲、獨活寄生湯、小續命湯、大秦艽湯、滌痰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朱丹溪的地黃飲子、鎮肝熄風湯、定誌丸、補陽還五湯等。常用的專藥有葛根、天麻、益母草、石菖蒲、白蒺藜、豨薟草、獨活、白僵蠶、蜈蚣、全蠍等。由於此病多虛實夾雜,宜辨證論治,不宜守株待兔,死守專方專藥。

4.典型醫案

韓文領醫案:王某某,女,70歲,1998年6月20日初診。患高血壓病二十餘年,近三天以來,自覺頭暈加重,胸悶煩躁,醫院經CT檢查提示腔隙性腦梗死,左側臉麻,舌頭不太靈活,左下肢酸軟無力,測量其血壓為180/100mmHg,脈沉細,舌紅、苔黃膩。治宜平肝熄風,清化痰熱。藥用:鉤藤12克、竹茹12克、丹參12克、川芎6克、草決明12克、川牛膝10克、白芍12克、元參12克、豨薟草15克、茵陳10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葛根10克、枳殼10克、黃芩8克、夏枯草12克、製半夏6克,水煎服,4劑。

6月25日二診:自訴:服二劑後臉麻減輕大半,服四劑後頭暈、臉麻、左下肢酸軟等症消失,患者恐再複發,照上方繼服3劑以善後。

(按)此例辨證屬肝陰虛生風、痰熱阻絡。藥用白芍、元參滋養肝陰;鉤藤、豨薟草、夏枯草等熄肝風;川牛膝、黃芩、茵陳清肝火;竹茹、半夏等化痰;丹參通絡;龍骨、牡蠣潛陽。並根據西醫檢查,加用川芎、葛根,引藥至顱腦,同時增強活血、散風的作用。臨床中此類證型較多,故筆者常用此方對症治療腔隙性腦梗死以及其他類型的腦梗死後遺症,效果顯著。故錄於此,與同道共享。

二、顱腦CT腦內低密度灶(腦梗死)

1.臨床意義

CT上所見腦及頸部低密度灶,提示腦組織該部位缺血或壞死。CT檢查不僅可確定梗死的部位及範圍,而且可明確是單發還是多發。CT檢查早期可正常,一般於24~48小時後可見低密度梗死區。如在低密度區中有高密度影提示為出血性梗死。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臨床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分水嶺梗死及腦腔隙性梗死。上一節已單獨介紹腦腔隙性梗死的中醫治療,就不再贅述。臨床上,人們習慣認為腦梗死即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形成多見於50~60歲以上患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壓、冠心病或糖尿病。多於靜態發病,約25%患者病前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多數病例症狀經數小時甚至1~2天達高峰。通常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但當大腦大麵積梗死或基底動脈閉塞病情嚴重時,意識可不清,甚至出現腦疝,引起死亡。

腦栓塞係指各種栓子(血液中異常的固體、液體、氣體)隨血液進入腦動脈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腦功能障礙而言。腦梗死好發部位為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虹吸段和基底動脈中、下段,但有20%~30%梗死於頸大動脈。腦栓塞的發病年齡跨度較大,風濕性心髒病引起者以中青年為多,冠心病及大動脈病變引起者以中老年為多。一般發病無明顯誘因,安靜和活動時均可發病,似以靜態到動態時發病較多。發病急驟,在數秒或數分鍾之內症狀即達高峰,是所有腦血管病中發病最快者,且多屬完全性卒中。

2.中醫辨證論治

腦梗死屬於中醫中風,又稱卒中。中風在臨床上有中經絡、中髒腑的不同。其病因為風、火、痰、瘀,其病機多為氣滯血瘀,使經絡阻塞不通所致。

在中西醫結合實踐過程中發現,腦梗死的中醫辨證分型與CT結果存在著一定聯係。腦梗死CT檢查分組方法為將CT低密區在其近直角處的最大長度乘最大寬度,再乘上下不同斷麵的深度,得出其最大容積,將此容積折半,即得出低密度區容積的近似值。小容積為此容積小於4毫升,中容積為介於4~10毫升,大容積為超過10毫升。

(1)肝陽上亢,脈絡瘀阻:此證型的CT結果多為中容積及大容積,多見於腦血栓形成及部分腦栓死。症見:頭脹頭暈,頭痛,耳鳴麵赤,舌強言謇,口眼斜,肢體麻木沉重,或半身不遂,舌質紅,脈弦滑數。治宜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化裁。藥用:懷牛膝12克、生代赭石15克、龍骨15克、牡蠣20克、地龍15克、龜板12克、白芍12克、天麻10克、全瓜蔞10克、鉤藤15克、梔子8克、石決明15克、黃芩10克、桑寄生12克、葛根12克、忍冬藤20克、雞血藤15克、膽南星6克、茯苓12克、丹參12克,水煎服。

(2)氣虛血瘀,瘀血阻絡:此證型的CT結果多為小容積(小於4毫升)。症見:起病緩慢,多在休息或睡眠時發病,頭暈,頭痛,肢體麻木,語言不清,甚或半身不遂,舌質紫黯,脈虛或澀。治宜益氣活血,行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30~100克、桃仁6克、紅花6克、川芎10克、黃柏10克、懷牛膝12克、地龍12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丹參20克、煆花蕊石10克、陳皮10克、蟬蛻10克、僵蠶12克、防風7克、製半夏8克、鉤藤12克,水煎服。

(3)肝腎陰虛,風痰上擾:此證型的CT結果多在小容積及中容積(介於4~10毫升)。平素頭暈頭痛,血壓偏高,耳鳴目眩,少寐多夢、形體肥胖,突然發生舌強謇,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紅、苔膩,脈弦數。治宜滋陰潛降,鎮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合通竅活血湯。藥用:鉤藤15克、白芍12克、元參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赭石15克、懷牛膝15克、菊花15克、膽南星7克、竹瀝20克、竹茹15克、枳實10克、茯苓12克、石菖蒲8克、鬱金10克、天麻8克、黃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用鼻飼法。

(4)風動挾痰,絡脈受阻:此證型的CT結果多是大容積或阻於重要部位,屬於中醫中風的中髒腑,多屬於腦梗死的重症及腦血栓形成急性期。症見眩暈跌仆,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繼而出現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強言謇,舌苔厚膩,脈弦滑數。治宜平肝潛陽,滌痰熄風。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藥用:全瓜蔞15克、陳皮6克、鉤藤2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生石決明30克、生石膏30克、生大黃5克、石菖蒲8克、天麻10克、鬱金10克、竹茹30克、枳實10克、川芎6克、桃仁6克,水煎服或插鼻飼管進藥。並可先服至寶丹一粒。

(5)氣虛絡瘀,肝腎陰虛陽亢:此證型多為腦血栓形成後遺症,中風病特別是中髒腑者多有後遺症。症見頭痛頭暈,麵色潮紅,舌強語謇,半身不遂或半側肢體麻木無力,舌淡紅,脈沉細。治宜益氣活血通絡,滋陰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合補陽還五湯化裁。藥用: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水蛭6克、鉤藤12克、桑寄生15克、懷牛膝10克、地龍12克、生地24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菊花12克、麥芽15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腦梗死的治療,在急性期現在大多送西醫搶救。因很多患者送醫時已超過6小時,溶栓治療已無意義,重心多放在阻止血栓發展和防止血栓再形成等方麵,故現代西醫臨床中也大量使用具有相應作用的中藥針劑或鼻飼,用治不能口服的患者。如丹參、燈盞花、川芎、葛根、紅花等中藥的提取物常被做成針劑使用。不過,筆者覺得急性期的治療不宜一味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以防在腦組織壞死期、軟化期造成出血,宜在活血化瘀藥應用的基礎上,使用一些化痰開竅、熄風平肝或滋補氣陰、涼血活血的藥物,如使用成方安宮牛黃丸、生脈飲、四妙勇安湯等製成的針劑,如醒腦注射液、清開靈Ⅰ號、參麥注射液、脈絡寧針等,還可鼻飼茯苓、益母草、桑寄生、白茅根等的水煎液,起到利水作用,以降低腦水腫的發生率。如條件許可,可辨證使用相應方藥,水煎後鼻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