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所用專方專藥,無論急性期、恢複期,均可參考“CT示腔隙性腦梗死”的相應內容。
4.典型醫案
任應秋醫案:陳某某,男,50歲,中學教員。二十天前剛睡一覺醒來,想翻動身體,即覺手足不靈活,勉強從右側翻到左側。可是再想翻回就不行了。旋即口角斜,說話費力,發音不清,舌頭運動不自然,手足左半側正常,右半側呈弛緩性癱瘓。經鐵道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住院半月療效不顯,囑其服中藥治療。診得脈弦細而數,舌質紅,苔薄少津,胸悶心煩,咽幹思飲,小便色深,屬陰虛熱亢,內風暗動,經脈血滯之候,即給豨薟至陰湯加減。藥用:製豨薟草30克、幹地黃9克、鹽知母12克、當歸3克、枸杞9克、炒赤芍12克、龜板6克、牛膝9克、甘菊花9克、鬱金9克、丹參9克、黃柏3克、連翹9克、梔子9克、天花粉9克,水煎服。服三劑,煩熱退,語言清,口角斜也有改善,是必經之熱已退,而經筋中所滯之血熱,尚未清徹也。複於方中去連翹、梔子,加橘絡6克,廣地龍3克。連進七劑,癱瘓恢複,手足運動正常。唯舌質尚紅,脈仍弦細,陰虛尚待繼續滋養,改用六味地黃丸。續服十劑。完全康複。(此醫案選自《中醫專題講座選》)
(按)此例西醫檢查對中醫確定病位、病因有一定幫助,但治療時仍以辨證論治為主。任老按辨證用其自擬的豨薟至陰湯加減,滋陰清熱,熄風通絡,並重用治中風的專藥製豨薟草,療效顯著。需要重申的是,腦梗死多發生於中老年人,雖有局部的瘀滯,但整體辨證多見陰虛、陽虛或痰濕等,所以治療時如果拘泥於局部的瘀滯,一味活血化瘀,而忽視整體的辨治,不僅貽誤病情,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第三節腹部放射學檢查異常
腹部包括腹壁和腹腔,腹腔為人體最大的體腔,腹腔內寄有消化、造血、泌尿、生殖等係統的諸多器官,放射學檢查則是這些器官發生疾病時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根據臨床使用頻率,僅介紹胃及十二指腸的部分放射線檢查異常的中醫治療。
一、胃腸X線鋇餐造影十二指腸球部呈蘑菇狀(胃黏膜脫垂)
1.臨床意義
X線檢查為本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其主要改變為十二指腸球部中央呈現殘缺陰影,球部呈“蘑菇”狀,或在球底中央呈現相應連接的小型殘缺,呈“傘”狀或菜花狀變形。幽門管可增寬,其中可見黏膜皺襞,或出現重疊邊緣。
胃黏膜脫垂症是由於胃竇部黏膜異常鬆弛,通過幽門管向十二指腸球部脫入所引起的一係列症候,本病的發生與胃竇部炎症水腫有關,當胃竇部有炎症時,黏膜下結締組織較鬆,胃黏膜皺襞肥大,胃竇部蠕動增強時則黏膜皺襞易被送入幽門,形成胃黏膜脫垂。胃黏膜惡性細胞浸潤也可發生本病。臨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胃黏膜脫垂是可複性的;嚴重脫垂的胃黏膜充血、水腫,並可有糜爛、潰瘍、幽門梗阻、出血及壞死。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性多見。其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輕者可無症狀,重症者可有發作性中上腹部隱痛,燒灼感,甚至絞痛,並可向後背部放射,進食或飯後右側臥位時加重,改變體位後症狀可突然消失,向左側臥位時則較少發作。此外尚可伴有腹脹、噯氣、泛酸、上腹灼熱、惡心、便血等症狀。
2.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古籍原無胃黏膜脫垂症這一病症,但在臨床中發現,本病按中醫的胃脘痛、痞滿、噯氣及便血辨證論治,可取得較好療效。
(1)脾胃濕熱:此證多見於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症見胃脘痞滿脹痛,噯氣,上腹灼熱,惡心嘔吐,便秘,口幹口苦,消化不良,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濕,和胃降逆。方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化裁。藥用:薏苡仁20克、杏仁8克、厚樸8克、滑石15克、藿香8克、旱半夏6克、蒲公英20克、丹參12克、連翹12克、川貝10克、白蔻仁6克、黃芩10克、黃連6克、赤芍10克、木香8克、茯苓12克,水煎服。
(2)肝鬱胃熱:此證多見於慢性胃炎活動期,胃竇炎及胃黏膜脫垂。症見胃脘灼熱疼痛,胸悶脅脹,噯氣泛酸,嘈雜,善太息,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泄熱,理氣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藥用: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白芍15克、白術10克、蒲公英30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茯苓10克、甘草8克、柴胡8克,水煎服。
(3)脾胃虛寒:症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飯後疼痛加重,冬季手足不溫,畏寒怕冷,神倦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益氣溫陽,理氣和胃。方用黃芪建中湯合補中益氣丸化裁。藥用:黃芪20克、黨參15克、桂枝5克、炒白芍12克、白術10克、吳茱萸3克、砂仁6克、甘草7克、紅棗10克、生薑3克、陳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當歸10克、蒲公英15克、枳殼10克,水煎服。配服慶大黴素8萬單位,每天2次,連服10天。
(4)氣滯血瘀:症見情緒抑鬱,胃脘痞滿,灼熱胃痛,痛有定位而拒按,噯氣泛酸,或有嘔吐及黑便,舌質紅,或有瘀斑,脈弦澀。治宜疏肝和胃,化瘀通絡。方用膈下逐瘀湯合半夏瀉心湯化裁。藥用:桃仁6克、紅花6克、五靈脂10克、元胡12克、炒蒲黃10克(另包)、烏藥10克、香附子10克、枳殼10克、三七6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旱半夏6克、黃連6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胃黏膜脫垂時,常用方劑有黃連湯、半夏瀉心湯、芍藥甘草湯、三仁湯、補中益氣湯等。選用專藥時,可使用抑製胃腸道平滑肌蠕動的藥物,如白芍、赤芍、老鸛草、升麻、黃芩等;還可使用利水消腫,並具抗菌作用的藥物,如魚腥草、白茅根、半邊蓮、半枝蓮、蒲公英、了哥王等;並可選用製酸、抗潰瘍的藥物,如白芍、赤芍、甘草、烏賊骨、桔梗、金銀花、車前草、黃連等。後兩類選藥主要針對此病常見的病因和並發症,如胃竇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4.典型醫案
王占璽醫案:林某某,男,63歲,幹部,1964年7月15日初診。發現胃潰瘍已12年,近1個月來打嗝,食後半小時許左側腹部疼痛不適,可持續3小時之久,且脘腹脹滿,食積乏味,常吞吐稍黏之清水,但無吞酸矢氣。大便每一至二日一行。睡眠多夢。舌左側被有白苔,脈象右弦而尺弱,左細數。血壓96/60毫米汞柱。主動脈瓣聽診區第二音亢進,心律整齊,心率90次/分,胃有振水音平臍,臍右側壓痛,回盲部有切除闌尾刀痕。X線鋇劑造影,診為“胃潰瘍、慢性胃炎、胃黏膜輕度脫出”。證屬脾虛水停中焦,用苓桂術甘湯合四逆散加味。藥用:雲茯苓12克、桂枝尖6克、炒白術10克、甘草3克、柴胡10克、炒枳殼10克、杭芍6克、薤白12克、砂仁3克、廣木香2.4克(後下),每日水煎服1劑。服6劑後,吞吐清水消失,脘腹減輕,食欲好輕,又與6劑以鞏固其效。(此醫案選自《臨床驗集》)
(按)王師在此例中雖然依靠西醫檢查,深化了對病情的認識,但在治療上仍是根據脈象和症狀、體征進行辨證論治。因患者脈帶弦象,舌有白苔,胃部有振水音,時常吐清水等,故辨為肝鬱脾虛,水停中焦。用苓桂術甘湯加薤白以溫化水飲,合四逆散加木香、砂仁以疏肝健脾,療效顯著。可惜的是,患者在症狀消失後即停止治療,而胃潰瘍常須較長療程才能徹底治愈;否則,很容易反複發作。
二、胃腸X線鋇餐造影胃小彎弧線低於髂脊連線(胃下垂)
1.臨床意義
胃腸X線鋇餐造影顯示胃小彎弧線低於髂脊連線,此屬於胃下垂的X線特征性圖像,隻要具有相關症狀,據此圖像均可確診為胃下垂。
站立位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到髂脊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胃下垂是內髒下垂的一種,其產生主要和膈肌懸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韌帶鬆弛,腹內壓下降,以及腹肌鬆弛等因素有關。由於體型或體質性因素,使正常胃呈極度低角鉤狀下垂。常見於女性、瘦長體型、消耗性疾病進行性消瘦、經產婦及臥床少動者等。
輕度胃下垂多無症狀,下垂明顯者可出現上腹飽脹不適,厭食惡心,噯氣及便秘等。有時有深腹部隱痛,可能與腸係膜受牽拉有關。患者常於餐後站立或勞累後上腹不適加重,平臥可緩解。
2.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學雖無胃下垂的病名,但根據臨床表現,此病當屬胃脘痛、腹脹、胃緩的範疇。其病機以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為主,同時或兼有氣滯血瘀、痰飲、濕熱等病理因素,不可一味補中益氣,而應辨證論治。
(1)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症見:胃脘脹痛,餐後加重,平臥緩解,四肢倦怠,少氣懶言,食少乏力,畏寒肢冷,舌淡紅,脈虛軟無力。治宜補中健脾,益氣升陽。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黨參15克、白術12克、當歸10克、升麻10克、陳皮10克、黃芪15克、枳殼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6克、製馬錢子2克、甘草6克、雞內金6克、麥芽15克,水煎服。
(2)肝鬱氣滯脾虛:症見胸脅脹滿,情緒抑鬱,胃脘脹悶,餐後胃脘疼痛,平臥則稍安;時有噯氣惡心,上腹飽脹不適,胃內有振水音,生氣等情緒刺激時則症狀加重,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治宜疏肝益氣。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補中益氣湯化裁。藥用:柴胡4克、白芍10克、枳殼15克、甘草5克、香附子8克、川芎6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麥芽20克、陳皮6克、升麻4克、黨參12克、當歸10克、葛根12克、元胡10克,水煎服。
(3)陰虛血瘀:症見胃脘脹痛,餐後加重,噯氣腹脹,口幹津少,大便不暢,舌紅、苔薄白,脈弦細。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胃下垂是由於胃本身形態及位置明顯改變,牽引、扭曲及壓迫血管,致使胃壁靜脈回流障礙,加之對周圍髒器的機械性擠壓而發生氣血瘀滯,故應養陰益氣,理氣活血。方用一貫煎合四物湯加減。藥用:沙參15克、麥門冬15克、生地12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殼12克、黨參12克、紅花6克、桃仁6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枳實12克、升麻4克,水煎服。
(4)脾胃虛寒:症見胃脘疼痛,喜暖喜按,腹脹痞滿,食少困倦,少氣乏力,噯氣反胃,肢體不溫,舌淡紅,脈沉遲或沉弱。治宜溫中健脾,益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合理中湯化裁。藥用:黃芪15克、黨參15克、陳皮6克、柴胡5克、當歸10克、炒白術10克、升麻6克、幹薑4克、大紅棗5枚、枳殼12克、甘草7克、砂仁6克、烏藥10克、茯苓12克、雞內金10克,水煎服。
(5)脾胃濕熱:症見胃中灼痛,胃脘痞滿,口幹口苦,口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利濕熱,益氣健脾。方用半夏瀉心湯合清胃散化裁。藥用:黃芩10克、幹薑2克、黨參15克、三七3克、製半夏8克、甘草5克、黃連8克、薏苡仁30克、茵陳10克、車前子15克、茯苓20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胃下垂,筆者常選補中益氣湯、升陷湯或六君子湯之一與桔梗枳殼湯、枳術湯、生脈飲等合用,效果滿意。關於專藥的選擇,可根據西醫病理、生理解釋,此病由於胃張力下降、蠕動減弱,故選用興奮胃腸平滑肌、促其節律蠕動的中藥,如萊菔子、枳殼、枳實、升麻、柴胡、砂仁、生薑、高良薑、檳榔、穿山龍、大腹皮等。再配合一些健脾胃的中藥,如白術、黨參、山藥、太子參等,效果更佳。另外,筆者曾聽一位患者介紹,說她年輕時患胃下垂久治不愈。有人介紹了一個單方,即白蒺藜20克煮水代茶飲,服後數日即愈,十餘年未反複。筆者也將其試用於臨床,一般用10克即見效。現錄於此,供同道分享。
4.典型醫案
黃文東醫案:石某某,女,33歲,工人。1975年6月5日初診。患者素有胃痛,曾做放射線鋇餐造影,診斷為“胃竇炎”、“胃下垂”。近一月來脹痛尤甚,服西藥僅能臨時止痛。噯氣,惡心,咽中如有物梗阻,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夜不安寐。近年體重減輕七斤,思想負擔頗重,慮其癌變。脈小滑,苔薄膩。氣機鬱滯,瘀阻胃絡,胃氣失於降和。治擬理氣化瘀,和胃止痛。藥用:製香附9克、木香9克、川楝子9克、白芍9克、延胡索9克、旋覆花9克(包)、佛手9克、丹參9克、夜交藤30克。七劑。6月12日二診。患者胃脘疼痛,納食更甚,腹脹,按之疼痛,噯氣頻頻,惡心口淡,頭暈,夜寐略安。再守原意,加入辛通苦泄之品。原方去夜交藤,加川椒3克,製大黃6克。七劑。6月26日三診,患者一周來胃痛小發一次,泛惡、噯氣消失,胃脘嘈雜,有熱辣感。舌質紅,苔薄,脈小弦。再予理氣和胃清熱。藥用: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木香9克、白芍9克、旋覆花9克(包)、佛手9克、丹參9克、黃芩9克、黑山梔9克。七劑。7月3日四診。患者日前胃痛已消失。近日途遇暴雨,涉水而行,以致感受寒濕,下肢酸楚,胃痛又作,嘈雜不舒,得食嘈減,熱辣感已除。脈小弦,苔薄膩。風寒之邪外襲,氣機阻滯,胃氣不和。治擬疏散風寒,理氣止痛。藥用:紫蘇9克、防風4.5克、製香附9克、木香9克、川楝子9克、白芍9克、丹參9克、青陳皮各9克、延胡索9克、煆瓦楞子15克。七劑。7月10日五診,患者服上方後胃痛又止,但時值盛夏,喝大量冷飲,胃不能受,以致疼痛複發。苔薄白,脈小弦。再予和胃調氣。藥用:製香附9克、木香9克、白芍9克、炙甘草4.5克、延胡索9克、煆瓦楞子15克、青陳皮各9克、金鈴子9克。七劑。7月17日六診,患者胃痛已除,前天起右腮部腫痛。再予前法。原方加蒲公英25克。七劑。(此醫案選自《黃文東醫案》)
(按)此例中黃老主要依靠辨證論治,輔以對症專藥。初診從疏肝和胃,理氣通絡入手,針對夜寐不安,加用夜交藤。二診,夜寐稍安,去夜交藤,如川椒、製大黃以辛通苦降,加強原方止痛作用。三診胃痛明顯減輕,因恐疏泄太過,去川椒、大黃,針對胃部熱辣感,加用黃芩、梔子以清熱。四診,患者因涉水受風寒,胃痛又發,故去梔子、黃芩,加紫蘇、防風以疏散風寒。五診又因喝冷水反複,於是去紫蘇、防風,加炙甘草和中緩急。黃老前後用藥,主線清晰,針對變症,加減得宜,每次均獲佳效,顯示了中醫辨證因時製宜的特點和優勢。
第四節脊柱放射學檢查異常
脊椎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每個椎骨又分為椎體和椎弓兩部分;上下兩個脊椎除椎體間有椎間盤相連結之外,還由同側關節突組成脊椎小關節,每個脊椎小關節都由關節軟骨和關節囊所組成。在脊椎的所有結構中,除脊椎小關節囊之外,餘均屬於骨質結構,所以臨床上涉及脊椎病變時,主要采用放射學檢查。由於脊椎的不少病變需采用理療、手術治療,現僅將能以中醫藥為主治療且效佳者刊載。
一、頸椎X線平片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及椎體退行性變(頸椎病)凡頸椎X線正側位平片顯示生理曲度異常及椎體退行性變(椎體後緣骨贅、椎間隙變窄等),為頸椎病的X線特征性圖像。
頸椎病又稱頸肩綜合征,是由於頸椎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如椎間盤、後縱韌帶、脊髓鞘膜等發生病理改變而導致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所產生的各種症狀。
1.臨床意義
頸椎病的主要症狀為頸項及肩臂疼痛不適,或眩暈耳鳴、肩臂麻痛等。據其臨床表現、X線圖像及其受壓部位的不同,可劃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等四型。
(1)神經根型:一側或雙側頸肩臂痛,並沿頸神經根放射。重者為陣發性劇痛,影響工作及睡眠。頸部後仰、咳嗽等增高腹壓時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耳鳴、耳痛、手指麻木、手握力減退。X線檢查顯示頸椎退行性變。磁共振成像提示頸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硬膜囊。
(2)椎動脈型:除頸、肩臂痛以外,尚有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眼顫,步態不穩,頭重腳輕,甚至易摔倒,猝倒後因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並可起來行走。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在頸椎側彎及後伸到一定位置則頭暈加重。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及頸椎關節增生。磁共振成像檢查顯示一側或雙側椎動脈痙攣或狹窄。
(3)脊髓型:以脊髓症狀為主,四肢無力或麻木;下肢發緊、發麻、壓力、行走困難或如踩棉花堆上,或步態不穩,甚至出現四肢癱瘓、小便瀦留、臥床不起。有的並發頭痛、耳底痛、吞咽困難、麵部出汗異常等。X線檢查顯示頸椎退行性變。磁共振成像檢查顯示頸椎間盤突出並壓迫脊髓。
(4)交感型:除有頸、肩疼痛不適之外,並具有交感神經刺激症狀,主要為胃腸、呼吸、心血管症狀,如頭暈、耳鳴、惡心、頭痛、胸悶、心慌、情緒異常,低頭、仰頭試驗陽性。X線檢查顯示頸椎退行性變。
2.中醫辨證論治
頸椎病屬於中醫痹證、頸項強痛的範疇。臨床觀察發現,頸椎病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故中醫認為,本病的病機是腎虛精虧,髓不養骨;絡脈瘀滯,風寒濕邪入侵,痹阻於太陽經脈;或痰濁阻滯,氣滯血瘀等均可引起本病。
(1)風寒濕痹:此證多見於神經根型、頸動脈粥樣硬化型及各型頸椎病,症見頸項強痛、肢體麻木,轉頭受限,頭暈,遇冷加重,腿麻。舌淡紅,脈弱或沉。治宜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方用身痛逐瘀湯合羌活勝濕湯化裁。藥用:羌活6克、白芍20克、葛根30克、懷牛膝10克、續斷12克、地龍10克、秦艽10克、香附子10克、甘草10克、當歸12克、黃芪20克、蒼術8克、黃柏8克、木瓜10克、川芎10克、防風8克、威靈仙12克、天麻10克,水煎服。
(2)腎虛血虧:此證多見於頸椎骨質增生,頸動脈硬化,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及各型頸椎病。症見肩背困痛,頸項強痛,肢體麻木無力,頭暈眼花,腰膝酸軟,體弱神疲,舌淡紅、少苔,脈弦細弱。治宜補腎養血,舒筋活血。方用左歸飲合葛蠶四物湯化裁。藥用:熟地30克、山藥12克、吳茱萸10克、枸杞12克、甘草6克、茯苓10克、葛根30克、僵蠶1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8克、威靈仙10克、鹿銜草12克、雞血藤20克,水煎服。
(3)痰濁阻絡:此證多見於椎動脈型、交感型及其他各型頸椎病。症見頭、頸、肩背疼痛,眩暈惡心,胸脘滿悶,心悸。轉頸時症狀加重,甚至神昏猝倒,身重乏力,四肢麻木,舌胖色暗,苔膩,脈弦滑或細澀。治宜利濕化痰,散瘀通絡,方用半夏天麻白術湯合溫膽湯化裁。藥用:半夏8克、天麻10克、白術8克、黨參10克、黃芪10克、陳皮8克、黃柏8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麥芽10克、白蒺藜10克、黃連4克、枳實10克、竹茹15克、甘草5克、僵蠶10克、葛根15克、白芥子6克、地龍6克,水煎服。
(4)氣滯血瘀:此證可見於各型頸椎病,但以神經根型及椎動脈型為主。症見:頭痛、眩暈,頸肩臂痛,四肢疼麻,頸痛固定不移,夜間尤甚,其痛多劇或為刺痛,指端脹麻不仁,或有紫紺,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澀或脈細。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合白芍木瓜湯化裁。藥用:桃仁10克、紅花10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30克、土元8克、地龍10克、丹參20克、黨參15克、威靈仙15克、葛根30克、木瓜15克、桑枝20克、雞血藤20克、枳殼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筆者治療頸椎病常用的方劑有獨活寄生湯、苓桂術甘湯、金匱澤瀉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葛根湯等。此外,受《內經》病機十九條中“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的啟發,自擬了一個方子,名叫仙鶴草湯,藥用:仙鶴草15克、獨活6克、葛根15克、白蒺藜12克、製半夏8克、白芷6克、茯苓10克、白術15克、甘草6克、當歸6克、川芎6克、生地黃15克、澤瀉15克、蔓荊子8克、牡蠣3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此方筆者用於臨床十餘年,療效顯著。對於頸椎病的頭暈、頭痛、頸背強痛不適等症狀,以及因為心髒功能不佳、腦血管痙攣造成的頭暈、頭痛均有效果。
至於此病專藥的選用,筆者常用的有葛根、木瓜、白蒺藜、獨活、川芎、澤瀉、白術、天麻等,均可在辨證時加用。
4.典型醫案
萬友生醫案:萬某某,男,32歲。頸椎骨質增生2年,久治少效。現仍頭項強痛,轉動欠靈活,活動時牽引背痛,舌苔薄白,脈弦滑。1991年5月9日初診:投以桂枝加葛根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葛根120克、桂枝15克、赤白芍各50克、炙甘草10克、當歸3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延胡索30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4劑。5月13日二診:服上方後,項強稍減,守上方再進3劑。5月16日三診:項強繼減,轉動較前靈活些,守上方減赤白芍各為30克,生地為15克,再進7劑。5月23日四診:頭項強痛減輕1/3左右,自覺精神轉佳,守上方再進。6月3日五診:服上方至今,頭項強痛漸除,隻在大幅度低頭時有些牽引背痛,仍守上方再服。6月17日六診:頭項強痛消失,轉動靈活如常,囑守上方再進7劑以鞏固療效。(此醫案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萬友生》)
(按)此例治療主要辨證使用了專方專藥。因為大多數專方專藥也要根據方藥的性質是否與辨證相合才能使用。此患者舌苔薄白,脈象弦滑,沒有熱象,故可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並在桃紅四物湯中重用當歸。倘若患者證屬實熱,恐怕就要重新組方了。方中葛根是治療項強的專藥,萬師特別注明他常用葛根治療項背強痛,無論新久輕重,莫不應手而效,且可重用至120克而無流弊。
二、腰椎CT檢查顯示椎間盤突出
1.臨床意義
(1)CT脊椎造影、磁共振成像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突出的程度。凡以上檢查顯示腰椎間盤局限突出,或髓核遊離於硬膜外腔,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CT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性直接圖像。X線檢查,可見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病變椎間隙可能變窄,相鄰椎體邊緣有增生骨贅。
(2)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載重和脊柱運動,腰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扭轉,發生退行性變的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的一種病變,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症。好發於20~30歲青壯年。發病部位以腰4~5、腰5~骶1之間多見。由於本病發病率高,初期多無症狀,勞累或感受風寒濕邪及外傷而使病情加重。
(3)腰痛伴坐骨神經痛:此是本病的特點,腰痛常局限於腰骶部附近,並多引起腿痛,久站、久坐、行走、咳嗽、排便等腹壓增高時加重,臥床休息後可減輕。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可按中醫的腰痛、腰腿痛、痹證進行辨證論治。其病因為腎虛,勞傷,或外受寒濕、濕熱,或瘀血阻滯。
(1)瘀血腰痛:此證多見於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症見腰痛較劇,腰部板硬,直腰困難,俯仰旋轉受限,行走不便,舌質正常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當歸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車前子20克、穿山龍25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桔梗10克、威靈仙10克、甘草10克、元胡10克、小茴香5克、川斷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
(2)寒濕腰痛:此證多見於慢性腰椎間盤突出症。症見腰腿受寒及陰雨天冷則疼痛加重,肢體發涼,轉側不利,行走、勞累加重,靜臥仍感疼痛不適,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治宜溫經散寒。方用羌活勝濕湯合獨活寄生湯化裁。藥用:羌活6克、獨活8克、穿山龍20克、防風8克、當歸10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杜仲1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20克、甘草8克、黃芪15克、乳香5克、沒藥5克、白術15克、木瓜10克、茯苓15克、桂枝5克,水煎服。
(3)濕熱腰痛:症見腰腿痛,痛處伴有熱感,雨天及悶熱天氣加重,腿軟無力,活動後痛減,口幹嘴黏,小便短赤,胃脘滿悶,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治宜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方用四妙散合身痛逐瘀湯化裁。藥用:黃柏10克、蒼術8克、懷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地龍10克、秦艽12克、香附子10克、甘草8克、當歸15克、五靈脂10克、厚樸8克、羌活6克、生地20克、夏天無10克、木瓜10克、白芍15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水煎服。
(4)腎虛腰痛:症見腰膝酸軟乏力,勞累更甚,臥則減輕,腰腿時痛,舌淡、舌尖紅,脈沉細。治宜補益肝腎,活血通絡。方用六味地黃丸合獨活寄生湯化裁。藥用: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當歸15克、川牛膝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獨活10克、甘草8克、秦艽10克、蜈蚣2條、木瓜10克、元胡10克、夏天無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筆者常用的方劑有獨活寄生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五積散、溫經湯、腎著湯、白術附子湯、身痛逐瘀湯、四妙散、小續命湯、小活絡丹等。另外,還根據《聖濟總錄》中的澤瀉湯加味擬成一個治腰痛的基礎方,命名為加味澤瀉湯。藥用:澤瀉15克、桂枝3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懷牛膝10克、杜仲12克、幹薑3克、狗脊10克、續斷10克、赤芍10克、土鱉蟲5克、薏苡仁30克、穿山龍30克、生地黃15克、補骨脂8克、鱉甲10克、烏藥10克,水煎服。不僅用於治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的腰、腿痛,其他如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梨狀肌損傷等也可應用。
關於治療此病的專藥,可對症選擇。如腰腿疼痛的,可選用延胡索、薏苡仁、夏天無、羌活、獨活、川牛膝、懷牛膝、獨一味、漢桃葉、徐長卿、細辛、製附子、威靈仙、吳茱萸、雞血藤、穿山龍、老鸛草等;麻木可選木耳、天麻、蜈蚣、白蒺藜、磁石、黃芪等;腰腿沉重無力可選蒼術、豨薟草、澤瀉、桑寄生、杜仲等。還可根據西醫治療思路選用具有皮質激素作用的藥物,以緩解軟組織水腫、神經根炎性水腫或粘連等,並且沒有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此類藥物可選用甘草、生地黃、穿山龍、刺五加、黃芪、玉竹、製首烏等。
另外,此病和頸椎病治療初期時常會遇到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後疼痛加重的情況。根據筆者體會,可能是因為血液循環改善後,局部呈充血狀態,此時神經根周圍的炎性水腫尚未消除,水腫、充血共同作用使神經根的壓迫症狀加重所致。因此,筆者在治療初期多盡量減少活血化瘀藥的應用,即使應用,也應配合利水、消腫、抗炎的中藥,如薏苡仁、穿山龍、澤瀉、木瓜等。
4.典型醫案
韓斌醫案:徐某某,男,38歲。2003年7月5日來診。自訴腰、腿痛已有兩月餘。兩個月前做CT示腰椎4~5間隙髓核突出,西醫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經多處治療,效果不佳。筆者診脈見兩關尺弦滑、兩寸沉弱偏遲,舌淡紅,苔白膩而厚。現自覺腰及右腿後外側痛,久站久坐則加重,口不幹,飲水不多,不畏寒。自訴平時飲酒較多。辨證屬痰濕阻滯肝腎經導致腰腿痛。治宜化痰、燥濕、通絡。方用五積散加味。藥用:麻黃3克、蒼術5克、白芷5克、當歸8克、赤芍6克、川芎6克、枳實8克、白術15克、甘草10克、生薑3克、茯苓10克、厚樸6克、陳皮8克、製半夏8克、薏苡仁40克、澤瀉15克、夏天無15克、木瓜8克、蠶砂12克、獨活6克,3劑,水煎服。7月9日二診訴痛稍減,診脈象未變,舌苔膩減輕。因酒客忌甘,原方甘草減為5克,加絲瓜絡10克,再服三劑。7月12日三診,訴疼痛減輕大半,原方不變拿5劑。7月17日四診,訴平時已不痛,隻是久站、久坐後加重。診脈仍帶弦滑,舌苔已不厚膩。原方加桑寄生15克,再服三劑。7月20日來訴疼痛已不明顯,因嫌藥苦,要求停藥。筆者答應患者要求,但囑其戒除煙酒,不宜久坐、久站及負重彎腰,以免複發。
(按)此例治療,筆者主要依靠辨證論治,同時對證加用專藥。五積散是筆者常用方劑,不僅可治各種疼痛,以及食積、帶下、月經不調等,隻要對證均可使用。近代名醫朱卓夫先生曾說一個諺語“為醫一劑五積散,上屋不喊下屋喊”,由此可知此方應用之廣。至於所加藥物,薏苡仁、澤瀉、木瓜、蠶砂等可以增強本方去濕化濁的作用,夏天無止痛,獨活引經,使方子具有更強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