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實驗室檢驗診斷的中醫治療4(1 / 3)

4.典型醫案

陳樹森醫案:張某某,男,35歲。1986年5月20日初診。尿頻不爽,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流出半年餘,近來加重。刻診:尿頻不爽,混濁、溺有餘瀝,有時尿道流白濁,睾丸隱痛,右側腹股溝隱痛不適、腰痛,腿酸9個月。查:前列腺稍硬,輕度壓痛。前列腺液鏡檢:膿細胞(+++),卵磷脂小體少量。精液灰白色,量2毫升,活動力良好,死精子45%,精子數9800萬/mL,畸形3%。證屬濕熱蘊結,敗精瘀阻,流於溺竅而成白濁。治以清利濕熱而化瘀濁,佐以補腎益氣。

方藥:黃柏15克、連翹20克、丹參15克、魚腥草15克(後下)、白花蛇舌草30克、澤瀉15克、赤芍15克、紫草15克、仙靈脾15克、黃芪20克。

二診(9月12日):上方服用90劑,尿爽不頻,睾丸隱痛、右腹股溝隱痛均解,腰腿酸痛減輕,唯仍有尿不盡感,舌脈同前。效不更方,加減再進。

三診(12月12日):病情穩定,無明顯不適。前列腺液:紅細胞0~1,白細胞1~3,卵磷脂小體(-),可見精子多量。精液檢查:精子數16500萬/毫升,活動率50%。仍予原方加減:丹參15克、赤芍15克、紫草15克、黃芪15克、澤瀉15克、仙靈脾15克、連翹20克、海藻15克、漢防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魚腥草15克(後下)。

四診(12月19日):病情同前,原方加補骨脂15克,6劑。

一年後追訪未見複發。(此醫案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男科專輯》)

(按)此例辨證時未記錄脈舌的診查,陳師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辨證。這種方法對於外在症狀、體征不典型,或舌、脈等基本正常的患者,通過對檢查指標的異常進行治療的情況,有一定借鑒作用。至於用藥也多兼顧藥物的中、西醫功用及藥理,通過長療程的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也反映出中藥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方麵療效滿意而不良反應較少的優勢,尤其適合治療病程較長時間的患者。

第五節陰道分泌物鏡檢異常

陰道分泌物主要由宮頸腺體和前庭大腺的分泌物組成,還含有來自子宮內膜和陰道黏膜的分泌物,俗稱“白帶”。正常女性的陰道分泌物為白色稀糊狀,無味,呈酸性,其pH值維持在4.0~5.5,其量的多少與內分泌變化、生殖係統充血程度等有關。若數量增多及顏色改變,即成白帶或黃帶、青帶、赤帶等,多屬於病理反應,若陰道分泌物鏡檢查到滴蟲、大腸杆菌、真菌等,結合現有症狀及病史,則可診斷為陰道炎、宮頸炎等。

一、陰道分泌物鏡檢黴菌陽性

健康婦女,其陰道本身具有自淨及自然防禦功能,所以正常陰道分泌物呈酸性,陰道杆菌較多,而白細胞或膿細胞較少,有10%~20%的正常婦女陰道可能有少量白色念珠菌,但並不引起症狀。一般多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體內的菌種和菌群失調,從而引起黴菌的侵襲、生長而發病。此外,在身體其他部位(如口腔、皮膚)的黴菌感染,用手搔抓後,沾染在手指上,均可於不注意帶入陰道中而發病。

1.臨床意義

凡采集陰道分泌物塗片鏡檢為黴菌陽性者,即屬於病理反應,據此檢驗結果再結合臨床症狀即可確診為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主要表現:突然發生陰道及外陰劇烈的瘙癢及白帶增多,白帶呈乳白色,如豆腐渣樣或凝乳狀,有的白帶比較稀薄,但裏麵含有白色小片或小塊。由於炎症,陰道黏膜紅腫,陰道內有灼痛感,排尿時更為明顯,有時還有尿頻、尿痛和性交痛。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本檢驗結果及臨床症狀,屬於中醫的帶下及陰癢的範疇。對於身體虛弱、久病不愈、糖尿病患者及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凡檢驗出本檢驗結果,可以中醫辨證為主,整體調節,有利於本病的治愈及預防複發。

(1)脾虛濕阻:症見帶下量多,色白質稠而無惡臭,疲倦乏力,肢體沉重,脘悶納差,便溏肢脹,舌淡紅,脈緩弱。治宜健脾益氣,化濕止帶。方用完帶湯加減。藥用:白術30克、山藥30克、甘草6克、陳皮8克、柴胡6克、荊芥穗5克、蒼術8克、車前子12克、白芍15克、白果12克、萊菔子12克、烏賊骨15克、茯苓20克、紅藤25克、忍冬藤20克、白芷8克,水煎服。配合外洗方,藥用:藿香30克、魚腥草30克、土茯苓30克、蛇床子30克、杜仲20克、花椒15克、白礬20克、苦參30克、白鮮皮15克、百部20克、苯甲酸3克,水煎熏洗坐浴患處,每天1次,一劑藥可用2~3天。亦可外用苦參堿栓,以下各型均可外用洗劑及栓劑。

(2)肝鬱濕熱:此證多見於黴菌性陰道炎,過用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合並生殖係統炎症,症見帶下稠黏臭穢,白色兼黃,陰癢不止,頭暈倦怠,胸悶心煩,脘悶脅脹,陰中灼熱不適,或少腹脹痛,小便淋澀,舌紅、苔黃膩,脈弦或數。治宜疏肝解鬱,清熱止帶。方用丹梔逍遙散合銀甲丸化裁。藥用: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升麻6克、紅藤2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15克、生蒲黃6克、椿根白皮10克、茵陳8克、桔梗7克、牡丹皮8克、梔子8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柴胡6克、白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3)脾腎兩虛:此證多為慢性黴菌性陰道炎,久病體虛,合並婦女生殖係統炎症,症見白帶綿綿不止,白帶清稀如水而量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腰腹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弱。治宜補腎健脾,升陽除濕。方用歸脾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當歸10克、白術15克、黃芪12克、黨參20克、甘草6克、茯苓20克、肉桂4克、續斷12克、芡實15克、熟地15克、山藥20克、山茱萸12克、製附子30克、白果15克、烏賊骨15克、紅藤20克、敗醬草2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此項檢查所主病症在中醫多屬帶下範疇。治帶下的專方不少,筆者最常用的是完帶湯與易黃湯二方相合,不僅可治黴菌性陰道炎,還可用治其他原因所致的帶下病,以及西醫所說的慢性盆腔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等。同時,可根據症狀加用藥物。白帶黏稠不順暢,可加用桔梗、赤芍、烏藥、冬瓜子等,使白帶變稀,得以順暢排出;白帶清稀,綿綿不絕,可加赤石脂、牡蠣、仙鶴草、椿根白皮等收澀止帶;外陰瘙癢,可加白鮮皮、地膚子、薄荷等;少腹痛可加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白帶夾有血絲,可加仙鶴草、棕板炭、荊芥炭、烏梅等。還可根據此病病因,加用魚腥草、黃柏、苦參、大黃等抗真菌的藥物。對於症狀較單純的帶下,也可使用外洗藥,如苦參、黃柏、山豆根、土槿皮、百部、黃精、蛇床子等藥,水煎,外洗患處。市場上也有這類中藥製成的栓劑,使用時較外洗療效更佳。

4.典型醫案

黃繩武醫案:李某某,女,42歲,初診:1982年5月12日。患者一貫帶下量偏多,自l979年人流、上環後,帶下量更多,色黃有氣味,每到夏天氣味特別大,內褲總是潮濕,但從無陰癢。上環的第一年月經量多,後基本正常。平素多愁善感,喜歎息,口幹喜飲。小便黃。腰腹勞累後有下墜感,納可,口淡無味,經常顏麵浮腫,大便正常,多次查白帶常規僅有一次真菌(+),曾陰道上藥、服白帶膏,均無明顯療效。末次月經5月3日。舌質紅、苔黃微膩,脈濡。此為肝鬱脾虛,濕熱下注。治宜疏肝健脾,清利濕熱。方藥:柴胡6克、炒荊芥4.5克、白術10克、車前子10克、山藥15克、黃柏10克、甘草6克、蓮須10克、薏苡仁15克。

二診:1982年6月15日。服藥後,精神轉佳,帶下量明顯減少,帶下顏色轉淡,氣味自覺已消失,舌紅、苔薄,脈細。繼服上方。

以後隨訪3個月帶下基本正常。(此醫案選自《黃繩武臨床驗案》)

(按)此例黃師主要依靠症狀進行辨證,使用完帶湯合易黃湯加減以健脾疏肝,利濕清熱。所加蓮須與薏苡仁,一澀一利,去邪而不傷正,未用太多抗真菌藥物,卻使疾病痊愈,說明中藥對機體的修複功能起到調節促進的作用。

二、陰道分泌物鏡檢膿球、雜菌陽性,pH值升高

陰道清潔度分度是采用陰道分泌物生理鹽水直接塗片後,顯微鏡下觀察其中的白細胞(膿細胞)、上皮細胞、陰道杆菌和雜菌的多少來劃分的。陰道分泌物清潔度判斷表如下:

清潔度杆菌球菌上皮細胞白細胞(或膿細胞)(個/HPF)Ⅰ多量無滿視野0~5Ⅱ少量少量1/2視野5~15Ⅲ極少多量少量15~30Ⅳ無大量無>30正常參考值為Ⅰ、Ⅱ度。

1.臨床意義

健康婦女,其陰道內pH值保持在4~4.5,在此環境中隻有陰道杆菌得以生存。因此鏡檢發現,陰道分泌物呈酸性,陰道杆菌較多,而白細胞或膿球較少,球菌則更少見。一旦查得陰道分泌物pH值升高(4.5~7),陰道清潔度分度大於Ⅱ度,結合臨床症狀即可確診為非特異性陰道炎。此外,也提示為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及盆腔炎、老年性陰道炎。所謂非特異性陰道炎是指由非特殊病原體所致的陰道炎和異常陰道排液,又稱為細菌性陰道炎,此病是生育期婦女最常見的陰道感染性疾病。20世紀50年代以前對所有不是由念珠菌、滴蟲、淋球菌引起的陰道炎,統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非特異性陰道炎輕度時表現為陰道內出現均勻稀薄、無色無味的分泌物,分泌物中白細胞含量極少,主要診斷依據是陰道分泌物pH值升高,陰道杆菌減少。此時,半數以上患者無任何症狀和體征,因而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近些年研究表明,細菌性陰道炎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如附件炎、盆腔炎及婦科術後感染等。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本檢驗結果及臨床症狀,屬於中醫的帶下範疇。

(1)脾虛濕盛:此證多屬於輕度的非特異性陰道炎,慢性子宮內膜炎及盆腔炎輕症。症見白帶增多,無色無味,或色發白或色黃,脘悶納差,困倦肢重,或大便溏薄,舌苔白或膩,脈象正常或濡。治宜健脾除濕,方用完帶湯合參苓白術散化裁。藥用:白術12克、蒼術8克、太子參20克、山藥20克、陳皮10克、甘草5克、柴胡3克、荊芥穗6克、車前草15克、芡實30克、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扁豆花12克、砂仁4克、桔梗6克、魚腥草20克,水煎服。

(2)濕熱鬱滯下焦:此證多見於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細菌性陰道炎等。症見帶下量多,帶下色黃如膿,低熱時起時伏,有時體溫可達39℃;伴有腹痛下墜,腰痛,口幹舌燥,舌紅、苔黃膩,脈數或弦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除帶。方用三黃解毒湯合牡丹皮湯。藥用:紅藤30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白芷8克、車前子10克、生大黃3克、黃連5克、黃柏5克、敗醬草30克、龍膽草6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製沒藥6克、連翹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3)下焦濕熱,氣滯血瘀:此證見於慢性盆腔炎,慢性非特異性陰道炎。症見黃白帶下,連綿不斷,其味腥臭,時有赤白帶下,少腹疼痛時作,腰酸乏力。治宜清熱除濕,理氣活血。方用除帶湯。藥用:茵陳12克、茯苓15克、土茯苓30克、薏苡仁15克、萆薢15克、黃柏8克、白果10克、蒲公英30克、椿根皮10克、墓頭回10克、苦參10克、甘草10克、懷牛膝10克、川斷12克、丹參12克、當歸10克、乳香5克、沒藥4克、紅藤30克、敗醬草30克,水煎服。

(4)脾腎虧虛,寒濕帶下:此證多見於慢性盆腔炎,慢性非特異性陰道炎。症見白帶日久,白帶量多,狀如蛋清,或如米泔狀,久而不止,形體消瘦,麵色憔悴,時常頭暈乏力,腰痛綿綿,遇冷更甚,少腹發涼發脹,納少便溏,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緩。治宜健脾益腎,溫化寒濕。方用完帶湯合二仙湯及升陷湯化裁。藥用:黨參12克、白術10克、山藥15克、荊芥穗6克、白芍10克、車前子10克、柴胡4克、續斷10克、桑寄生15克、鹿角霜15克、木香5克、幹薑3克、仙靈脾10克、仙茅10克、黃芪15克、桔梗6克、升麻5克,水煎服。

(5)腎虛濕熱:此證多見於老年性陰道炎,萎縮性陰道炎。年老體衰或久病體虛,腎氣虛弱,或中青年婦女雌激素缺乏者,陰道黏膜萎縮,上皮細胞糖原減少,陰道杆菌減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均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炎症。遇有陰道損傷、子宮內膜炎或盆腔炎時,更易引起老年性陰道炎。症見白帶增多,帶呈黃水狀;嚴重者,可為膿性或血性排液,有臭味,陰道時有灼熱感,時有陰道幹澀,下腹墜脹不適,口幹舌燥,失眠煩熱,舌紅,脈細數。治宜補腎滋陰,清熱利濕。方用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化裁。藥用:生地20克、熟地20克、麥門冬20克,女貞子、白芍、山萸肉各15克,敗醬草、旱蓮草各30克,枸杞、蓮子、牡丹皮、玄參、知母各12克,黃柏、當歸各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非特異性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時,除使用上述辨證論治外,筆者還經常使用在前麵“黴菌性陰道炎”中使用的完帶湯合易黃湯,可以參考相應內容。同時還可在方中加用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白花蛇舌草、虎杖等。另外,因慢性非特異性陰道炎多由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或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陰道自淨及防禦功能下降所致,故可選用增加機體免疫功能的中藥,如刺五加、紅花、黃芪、黨參、枸杞、杜仲、淫羊藿、魚腥草、白術、人參、靈芝等;還可選用具有雌激素作用或能興奮垂體—性腺功能的中藥,如蛇床子、淫羊藿、菟絲子、杜仲、黃芪、人參等。從以上可看出,這兩類藥物多有交叉,這些交叉的藥物如黃芪、人參、淫羊藿、杜仲等均常用於上述疾病的治療。

4.典型醫案

何少山醫案:洪某某,42歲,已婚,工人,1997年8月6日初診。主訴:帶下量多伴外陰瘙癢1周。近1周來帶下量多,色黃綠,伴外陰瘙癢,自覺外陰部有細粒發出,曾在外院治療,外洗、塞藥(具體藥物不詳)後無明顯好轉,遂轉來中醫治療,伴心煩口幹。婦檢:外陰近陰道口周圍細小疹子,色紅,陰道內黃綠色分泌物,黏膜稍充血,宮頸光,內診未做。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白帶常規:清潔度Ⅲ度,滴蟲(-),真菌(-)。中醫診斷:陰癢(肝經濕熱);西醫診斷:①外陰濕疹;②陰道炎。治擬清熱化濕止癢。

處方:龍膽草6克,生地12克,牡丹皮6克,杭白芍10克,柴胡6克,蒲公英30克,木通5克,六一散10克(包),白鮮皮10克,地膚子10克,炒綠豆衣12克,絲瓜絡10克,車前草10克,5劑。另:蛇床子10克,杏仁10克,花椒10克,煎汁坐浴,每天1次,連用5天。

二診1997年8月11日:藥後5天帶下轉白略黃,外陰瘙癢明顯減輕。脈舌如前,再宗前意進7劑。處方:龍膽草6克,生地12克,柴胡6克,杭白芍10克,六一散10克(包),白鮮皮10克,車前草10克,牡丹皮6克,炒綠豆衣12克,絲瓜絡10克,白果7個(打),白英30克。

三診1997年8月18日:藥後帶下已清,陰癢已除,自覺精神亦爽,舌紅、苔薄,脈細弦,遂以中成藥“龍膽瀉肝口服液”善其後。(此醫案選自《何少山醫論醫案集》)

(按)此例屬急性非特異性陰道炎,因缺乏特異性檢查結果,故主要依據辨證論治,兼用對症專藥和外洗藥。何師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清熱利濕,加白鮮皮、牡丹皮、地膚子止癢,六一散、綠豆衣、絲瓜絡利濕,先後重用蒲公英、白英清熱解毒,並發揮廣譜抗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何師在見效後加用白果,使利濕不致太過,與初診所用的白芍、生地黃等呼應,體現了何師利濕之餘不忘護陰扶正的良苦用心。

第六節臨床常用血液生化檢驗異常

臨床常用血液生化檢驗是指借助儀器、試劑對血液進行化學成分檢測為主要內容的一係列測定技術與方法。血液臨床化學檢驗的主要項目有糖、脂肪、蛋白質、酶、肝功能、腎功能、無機離子、微量元素測定等,每一種項目又包含著多種指標,這裏僅就本類檢驗的異常結果簡要論述其中醫治療方法。

一、血糖升高

血糖(BS)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葡萄糖在小腸被吸收,經門靜脈入肝。肝是調節糖代謝的重要器官,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是影響糖代謝的主要激素。在正常情況下,糖的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保持動態平衡,故血糖的濃度也相對穩定。一般最常用的是空腹血糖(FBG)的檢測。對於采自空腹狀態的靜脈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其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正常參考值為3.9~6.1mmol/L。

1.臨床意義

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甚多,有病理性也有生理性因素。升高的程度差異甚大,輕者僅在飲後超過正常範圍,嚴重者空腹血糖明顯升高。輕度升高為7.0~7.8mmol/L;中度升高為8.4~10.1mmol/L;重度升高為超過10.1mmol/L。

(1)生理血糖升高:見於飽食或高糖飲食,或劇烈運動後,或情緒緊張等。

(2)病理性血糖升高:常見於糖尿病。也可提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中樞性疾患(如腦溢血、重症腦膜炎)、顱內疾患(如腦震蕩、腦瘤等)。在臨床中由於本檢驗結果多見於糖尿病,而且本檢驗結果提示的其他病症尚需與其他檢驗項目結合方可確診,故本節專門介紹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法。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減少而導致糖代謝紊亂。“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與體重減少)是本病的特點。

2.中醫辨證論治

糖尿病在中醫學中屬於“消渴”的範圍。消渴的形成,與肺、脾胃、腎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消渴雖以多飲、多食、多尿或尿如脂膏為特征,但由於三多症狀常有所偏重,因而分為上、中、下三消。一般口渴多飲為主的則稱為上消,屬肺;多食善饑為主的則稱為中消,屬胃;多尿或尿如脂膏,有甜味為主的則稱為下消,屬腎。古往以來多循三消辨證,但從臨床觀察發現,三消辨證略顯籠統,若欲提高療效,仍應審證求因。

(1)肺胃燥熱:此證多見於輕度、中度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5~12.0mmol/L,常可同時查得膽固醇、三酰甘油升高),形體消瘦,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多飲、多食、多尿表現,常伴有口渴、咽燥,或有咳嗽咽痛,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數。治宜清肺滋陰,瀉火益胃。方用白虎湯合六味地黃丸化裁。藥用: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幹地黃30克、山藥20克、山萸肉10克、天花粉20克、地骨皮15克、天門冬15克、麥門冬15克、葛根15克、黃連5克、黃芩10克,水煎服。

(2)氣陰兩傷,心腎兩虛:本證多見於2型重度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2mmol/L)、1型糖尿病,糖尿病合並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症見形體消瘦,疲乏無力,煩渴多飲,頭暈心悸,多食善饑,夜寐不實,小便頻數,經常注射胰島素或服降糖藥,舌淡,脈數而弱。治宜益氣滋陰,寧心安神。方用增液湯合生脈散化裁。藥用:生黃芪30克、玄參15克、生地15克、麥門冬15克、黨參12克、雞內金10克、丹參12克、五味子10克、山藥15克、石斛10克、玉竹12克、枸杞15克、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懷牛膝10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如患者原服用降糖西藥則在服中藥同時繼續服用,待血糖降至8.3mmol/L時,逐漸減少西藥用量。

(3)腎陽虛衰,氣化失職:此證多見於慢性2型糖尿病,病機為腎陽虛衰。傳統認為糖尿病多為陰虛火盛,故多施以滋陰降火之品。此類患者,雖口渴欲飲,確無陰虛之明征,比如無舌紅少津,反見舌淡、舌邊有齒痕、苔滑的舌象。其口渴是因陽虛氣化失司,氣不化津,津不上達所致。症見口渴,小便清長,多食善飲,四肢乏力,麵色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腰膝冷痛,或便溏肢涼,舌淡、苔潤,脈細無力。治宜益氣溫陽。方用真武湯合金匱腎氣丸化裁。藥用:製附子6克、黨參15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幹薑5克、蒼術8克、黃柏8克、知母10克、桂枝8克、當歸10克、熟地10克、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桑螵蛸12克、丹參12克,水煎服。

(4)消渴兼有血瘀:此證見於糖尿病日久入絡而致血瘀,僅用滋陰瀉火之品而乏效,若加入活血化瘀之藥則可提高療效。症見口渴但飲水並不太多,“三多”症狀不太明顯,但見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頭痛頭暈,心胸悶痛,腰痛、膝痛,肢麻,舌絳或紫,脈弦或澀。治宜養陽益氣,活血化瘀。方用消渴方合桃紅四物湯化裁。藥用:黃芩10克、黃連3克、知母12克、天門冬12克、麥門冬12克、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紅花6克、桃仁3克、當歸8克、赤芍7克、忍冬藤20克、雞內金10克、丹參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藥較多,如人參、黃芪、鬼箭羽、白術、蒼術、茯苓、山藥、黃精、生地、熟地、玄參、麥門冬、知母、天花粉、玉竹、枸杞、製首烏、五味子、淫羊藿、葛根、澤瀉、玉米須、地骨皮、虎杖、仙鶴草、桑葉、天門冬、豬苓、苦瓜、洋蔥、丹參、僵蠶、蠶繭等,可在辨證的前提下酌情選用數味,以利於提高療效。筆者較常用的有黃芪、葛根、丹參、虎杖等,它們不僅具有降糖作用,還可以改善心、腦、腎等的血液供應,有降低血脂,抗動脈硬化等作用,對防治糖尿病的並發症有積極作用。

4.典型醫案

胡翹武醫案:潘某某,男,64歲。1986年4月12日初診。心悸、胸痛伴兩下肢麻木疼痛2年餘,曾診為冠心病,周圍神經炎。近因症狀加重求中醫診治。患者形體肥胖臃腫,麵頰豔紅,肌膚細嫩,常感少氣乏力,心前區憋悶隱痛,口幹不甚引飲,納穀雖佳,但無消穀善饑,手心灼熱,大便溏而不實,小便淡黃,夜尿頻多,舌淡紅、邊黯,中多細裂之紋,質尚潤,脈濡細數。空腹血糖13mmol/L,尿糖(+++)。此為脾陰久虧,運化無權,精微之物無以統攝布散,攝而為害,阻於脈絡。治宜滋養脾陰,佐以活血通絡。藥用:山藥50克、太子參15克、天花粉30克、南沙參30克、黃芪30克、葛根20克、生白術10克、蓮子10克、丹參10克、澤蘭20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此方連服2個月,血糖降至正常,心悸、胸痛之症亦愈八九。又囑其注意節製飲食,毋勞傷其神,間服此方,以防複發。(此醫案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消渴專輯》)

(按)此例胡師雖運用西醫檢查確診並印證療效,但具體治療還主要依靠辨證論治。然後選用既符合辨證又有降糖作用的中藥,如山藥、丹參、澤瀉、葛根、黃芪、天花粉等,故在血糖恢複正常的同時,全身症狀也得以消除。這種參考中藥的中、西藥性,功用、藥理,再根據中醫辨證、辨病和西醫檢查的指標選擇應用,做到對證、對症、對因三方兼顧,中西融通的模式值得仔細體會,尤其適用於病情複雜或損害涉及麵較多的疾病。

二、血清總脂與三酰甘油升高

脂類是人體所必需的外源性營養素。血脂一般可分為脂肪和類脂兩部分。其中脂肪約占總脂量的95%,大多屬於由甘油與三種脂肪酸結合而成的三酰甘油。類脂主要包括磷脂、膽固醇、糖脂及類固醇。血漿中的膽固醇除來自食物外,人體的肝及大腸也能合成。

三酰甘油是食物中脂肪經小腸吸收後,被消化為非化脂肪酸及三酰甘油,進入腸腔,經腸黏膜細胞再合成三酰甘油,並形成乳糜微粒,經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同樣,三酰甘油也可在肝內利用碳水化合物——糖類為原料而合成,可見多食糖類亦可使三酰甘油升高。總脂(酶法)正常參考值4.0~7.0g/L。三酰甘油(酶法)正常參考值0.56~1.7mmol/L。

1.臨床意義

由於脂肪約占總脂量的95%,而體內脂肪大多屬於三酰甘油,因此,總脂升高與三酰甘油升高的臨床意義大致相同,故將兩項檢查結果排列在一起闡述。

(1)三酰甘油是機體儲存能量的形式。肝、脂肪組織及小腸是合成三酰甘油的主要場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強。正常人空腹時三酰甘油僅占總脂的1/4,主要存在於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參與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合成。三酰甘油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對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腦血管栓塞性疾病和發生有一定影響。

(2)總脂、三酰甘油的檢驗結果高於正常參考值多為病理反應。三酰甘油升高,總脂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亞組份降低則為高脂血症的必見指標。三酰甘油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酰甘油還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強,並抑製纖維蛋白溶解,促進血栓形成,故與冠心病的發生有極密切的關係,約有80%的心肌梗死患者三酰甘油升高。

(3)三酰甘油增高還可見於原發性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黃疸、糖尿病、嚴重貧血、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胰腺炎長期饑餓及高脂飲食等。大量飲酒後亦可使三酰甘油假性升高。

2.中醫辨證論治

本檢驗結果所主的高脂血症、慢性胰腺炎、冠心病、動脈硬化症、肥胖症等及其臨床表現,可按中醫的眩暈、胸痹、心痛、肢體麻木、胸悶、短氣、痰濕阻滯、痞滿等進行論治。

(1)脾虛痰濕:此證多見於單純性肥胖並高脂血症,症見形體肥胖,神疲乏力,四肢沉重,胸悶嗜睡,頭昏健忘,舌淡、苔白膩,脈沉略數。治宜健脾利濕,化痰消滯。方用健脾減肥湯。藥用:黃芪15克、白術12克、製何首烏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4克、生薑3克、黃芩10克、澤瀉12克、大黃3克、草決明20克、車前子10克、葛根15克、荷葉10克,水煎服。

(2)腎虛血瘀:此證多見於老年人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所致的頭昏、頭暈,精神乏困,腰酸腿軟,性欲減退,失眠多夢,胸悶心悸,肢體麻木,體態肥胖,脈沉細,舌體胖。治宜補腎益氣,滋陰活血。方用益壽降脂飲。藥用:熟地10克、生地10克、菟絲子10克、製何首烏12克、枸杞15克、丹參15克、山楂10克、當歸10克、茯苓12克、棗仁12克、黃芪12克、麥芽20克、川芎6克、白菊花10克、葛根12克、澤瀉10克,水煎服。

(3)濕熱內蘊,痰濁阻絡:此證多見於高脂血症重症、冠心病、慢性胰腺炎、動脈硬化等。症見頭痛頭昏,頭脹,四肢麻木,心悸,脅痛胸悶,腹脹脘痞,或繞臍腹痛,舌紅、苔膩,脈弦或沉澀。治宜清利濕熱,化痰活血。方用活血利濕湯。藥用:白菊花15克、葛根2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柴胡6克、丹參12克、澤瀉12克、茯苓12克、草決明15克、陳皮10克、忍冬藤25克、全瓜蔞15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4)肝炎血熱:此證多見於血脂高而形體壯實,無症狀的高血壓、動脈硬化及高脂血症,症見形體壯實,麵紅目赤,口幹舌燥,大便秘結或偏幹,或頭昏肢麻、胸悶氣短、舌紅,脈弦或數而有力。治宜清肝瀉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6克、澤瀉10克、黃芩10克、生地15克、草決明20克、大黃2克、葛根15克、鉤藤12克、山楂12克、枳殼10克、製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荷葉10克、白菊花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檢驗查得三酰甘油及總脂增高的初期,患者身體往往不虛弱,也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這時應引起患者的注意,首先應飲食有節(如控製飲酒量、飲食清淡,勿攝入高脂飲食,限製食量等),勞逸適度,心情開朗,與此同時,可根據具體情況服用一些降脂藥物(主要是具有降三酰甘油作用的降脂藥)。

常用的降脂單味中藥:山楂、何首烏、水牛角、澤瀉、決明子、虎杖、綠豆、蜂膠、海藻、丹參、茺蔚子、大麥根須、柿子葉、桑葉、荷葉、大蒜、白菊花等均有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

筆者自擬降脂1號方,治高脂血症,症見眩暈、胸悶、肢麻、肥胖、脘腹痞脹等,藥用:製何首烏15克、葛根15克、生薏苡仁30克、綠豆15克、麥芽15克、山楂12克、雞內金10克、澤瀉12克、丹參12克、枳實10克、鬱金10克、枸杞12克、荷葉10克,水煎服。

4.典型醫案

郭士魁醫案:馬某某,男,72歲,退休職工。1978年11月27日初診,6年來左手麻木,大便偏幹,血脂偏高,總膽固醇265毫克%,三酰甘油170毫克%,脂蛋白比濁850毫克%,脈弦細,舌質略暗、苔薄。此乃濕熱內蘊,治以清利濕熱。藥用:葛根20克、川芎12克、菊花15克、生地15克、丹參12克、澤瀉15克、草決明2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忍冬藤20克、全瓜蔞30克,水煎服。12月29日二診,前方服30劑,大便得通,每天1~2次,稍稀,頭痛,胸悶,煩熱等症好轉,仍有左手麻木,脈弦細,苔薄。仍宗前法,上方去生地,加絡石藤15克,雞血藤15克。1979年1月20日三診,手麻好轉,諸症亦減輕,複查血脂總膽固醇200毫克%,三酰甘油145毫克%,β脂蛋白比濁760毫克%,脈舌同前,繼服清脂1號片(大黃、荷葉、澤瀉)以鞏固療效。(此醫案選自《雜病證治·郭士魁臨床經驗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