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實驗室檢驗診斷的中醫治療4(2 / 3)

(按)此例患者治療前後脈、舌變化不大,郭老主要根據症狀辨證和西醫檢查辨病相結合,從用藥上更多地顯示出郭老對這些藥物的中藥藥性和西藥藥理的兼顧。如葛根、川芎、菊花,既能降血脂,又能擴張心、腦血管,治頭項強痛、頭脹等,草決明降血脂同時還有清熱、通便等功效。郭老深諳藥性、藥理,故臨證施治時常有用藥不用方的情況,乍看與傳統方子不完全一致,實則真正繼承了古人有是病、用是藥的優良傳統。

三、血清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血清膽固醇又稱血清總膽固醇。總膽固醇是人體所必需的三大類脂之一。總膽固醇(TC)包括遊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膽固醇酯由膽固醇與脂肪酸結合而成,此結合作用主要在肝進行。人體約含膽固醇140克,廣泛分布於全身各組織中,大約1/4分布於腦和神經組織中。血液中的膽固醇僅有10%~20%是直接從蛋、奶及肉類食物中攝取,其餘部分主要由機體自身合成,肝是合成和貯存膽固醇的主要器官,除成人腦組織及成熟紅細胞外,幾乎全身各組織均可合成一定量的膽固醇。膽固醇主要經膽汁隨糞便排出體外。膽固醇是合成膽汁酸、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及維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質的重要原料,也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由於膽固醇為兩性分子,對保證細胞膜的正常狀態與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正常參考值:成人膽固醇2.86~5.20mmol/L(膽固醇酯占60%~80%)

兒童膽固醇3.12~5.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由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也是轉運肝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的主要形式,肝又是降解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器官,約50%低密度脂蛋白由肝降解。低密度脂蛋白內含脂質較多(約80%),其中含膽固醇50%,磷脂25%,三酰甘油5%,故在脂肪代謝紊亂時低密度脂蛋白可明顯升高。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濃度為1.56~5.72mmol/L。

1.臨床意義

血清膽固醇的濃度可作為脂類代謝的指標。血清中總膽固醇增高常見於。

(1)甲狀腺功能減退、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硬化及冠心病及低密度高脂蛋白膽固醇血症。

(2)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並發糖尿病昏迷時幾乎都有總膽固醇升高。

(3)慢性腎炎腎病期、腎病綜合征、類脂性腎病。

(4)膽總管阻塞(如結石、腫瘤)時,總膽固醇增高且伴有黃疸。

(5)長期高脂飲食、精神緊張或妊娠期,總膽固醇也可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往往膽固醇也升高,均提示脂肪代謝紊亂,且二者提示的病症大致相同,尤其二者均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療效觀察的參考指標,故將兩項檢驗結果合並一節論述。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本檢驗結果及臨床症狀,屬於中醫的胸痹、短氣、胸悶、頭暈、肢麻、肥胖、痰濕、虛勞、血痹的範疇。

(1)氣虛血瘀:此證多見於高膽固醇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及肥胖症等。症見形體較胖,頭痛頭脹,胸悶氣短,心慌肢麻,乏力腿沉,舌質略暗,脈弦細。治宜補氣活血。藥用:黃芪12克、黨參12克、丹參15克、玉竹12克、草決明15克、鉤藤12克、當歸10克、全瓜蔞10克、葛根12克、山楂12克、菊花12克、桑寄生15克、澤瀉12克,水煎服。

(2)痰濕阻絡:此證多見於高脂血症、冠心病、胸痹、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症見頭昏頭痛,眩暈耳鳴,肢體重著,胸悶肢麻,形體肥胖,周身乏力,心悸失眠,舌淡紅、苔白膩,脈沉弦。治宜化痰通絡,平肝熄風。方用溫膽湯合天麻鉤藤飲化裁。藥用:天麻10克、鉤藤15克、桑寄生15克、茯苓15克、夜交藤30克、梔子8克、益母草15克、旱半夏8克、甘草8克、丹參15克、竹茹12克、懷牛膝15克、陳皮10克、枳實10克、白芍15克、僵蠶10克、何首烏10克、牡蠣20克,水煎服。

(3)肝腎陰虛:此證多見於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症見頭昏頭暈,腰酸腿軟,胸悶氣短,四肢作脹,心悸心煩,精神乏困,麵赤口幹,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補肝腎,活血通脈。方用首烏延壽丹合天王補心丹化裁。藥用:製首烏15克、桑葚10克、枸杞10克、生地12克、桑葉10克、桑寄生15克、酸棗仁15克、炒杜仲10克、生牡蠣30克、懷牛膝30克、柏子仁30克、當歸10克、茯苓12克、丹參12克、遠誌8克、元參12克,水煎服。

(4)濕熱壅滯:此證見於部分高脂血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膽囊炎、膽結石及膽總管阻塞等。症見頭痛頭脹,肝膽濕熱,口幹口赤,煩熱胸悶,脅肋脹痛,脘腹痞脹,麵紅目赤,腹大浮腫,肢體沉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肝瀉火,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鬱金10克、金錢草15克、梔子10克、柴胡8克、車前子15克、澤瀉12克、連翹15克、荷葉10克、草決明15克、虎杖12克、白芍12克、木香8克、忍冬藤2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中藥:山楂、何首烏、澤瀉、草決明、大黃、靈芝、虎杖、銀杏葉、梧桐葉、蒲黃、綠豆、蜂膠、紅花、丹參、地龍、水牛角粉等。每選一味煎水代茶飲,均可見效。如用水牛角粉12克,加水煎煮1小時後分二次連渣服,服後有輕瀉、腹脹等反應。本方不僅能降低膽固醇和三酰甘油,而且還能減輕體重,尤其適用於肥胖的高脂血症患者。1974年第3期《新醫藥學雜誌》報道:用決明子50克,水煎分二次服,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有效。在100例臨床觀察中,大部分病例於服藥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周內有82%降至正常水平;4周內降至正常水平的占96%,總有效率達98%。但在長期觀察的5例中,因無藥停服則血清膽固醇逐漸升高,再服用仍可下降。此外,服藥後自覺症狀頭暈、頭痛、疲乏無力等改善者占85%。15例未見改善。1991年第6期《浙江中醫雜誌》報道:治療組32例用製何首烏30克,日1劑煎服。對照組32例用安妥明等。兩組均治療20天。治療組總有效率90%,優於對照組的68%。

4.典型醫案

喬保鈞醫案:張某某,男,57歲,1988年1月7日初診。自1973年始患高血壓和高脂血症,屢經中西藥治療病情反複未愈。近2周因用腦過度致病情加重。刻診:頭暈眼花,甚則欲仆,伴嘔惡眠差,腰膝酸軟,口幹、便幹。舌質紅、苔薄黃,脈沉弦。腦血流圖示:腦動脈硬化。血脂檢查:總膽固醇17.32mmol/L,β脂蛋白5.8g/L,血壓26/14.7kPa。證屬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痰阻清竅。治宜滋水涵木,平肝潛陽,化痰清頭。方用育陰降脂飲(遼沙參、枸杞、川牛膝、麥門冬各13克,生地10克,白芍、鉤藤各30克,萊菔子、菊花各9克,草決明、當歸、澤瀉、地龍、夏枯草各15克)去麥門冬、生地、夏枯草,加生龜板、羅布麻各15克,煎湯代茶,每日頻飲,堅持3月久,諸症基本消失。血脂各項均明顯降低,總膽固醇12.6mmol/L,三酰甘油4.8mmol/L,β脂蛋白4.2mmol/L。(此醫案選自《喬保鈞醫案》)

(按)此例治療前後雖然也運用了多種西醫檢查,但治療時仍主要從中醫整體辨證出發。因證屬肝陽上亢、痰阻清竅,用滋陰熄風、清熱化痰的中藥,其中降血脂的中藥並非主導,活血化瘀的中藥,如川牛膝、當歸、生地黃、地龍等也比較緩和,不步入一般治療高脂血症、腦動脈硬化時動輒大劑活血化瘀的套路,卻收到滿意的效果。

四、肝髒病部分檢驗異常

肝是人體的重要代謝器官,其主要功能有:①代謝功能,如糖、脂肪、蛋白質的同化、儲藏和異化;核酸代謝,維生素的活化和儲藏;激素的滅活及排泄;膽紅素和膽酸的生成;鐵、銅及其他金屬的代謝等。②排泄功能,如對膽紅素和某些染料的排泄。③解毒功能,如對各種化合物氧化、還原、水解及結合等。④凝血和纖溶因子、纖溶抑製因子的生成及對活血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檢測肝功能狀態的實驗室檢查稱為肝功能試驗。通過此項檢查可以了解:①肝有無損傷及其損傷程度。②對肝功能狀態作動態比較,觀察病情變化。③協助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診斷。④評價肝的儲備功能等。但由於肝的功能繁多,再生的代償能力很強,以及檢測方法在靈敏度和特異性方麵的不足,有時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能排除病變的存在,應結合臨床所見、內鏡、膽道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超聲及CT等檢驗資料,綜合判定其臨床意義。

(一)血清穀丙轉氨酶與穀草轉氨酶升高

肝是人體含酶最豐富的髒器,酶蛋白含量約占肝總蛋白含量的2/3。在肝有實質性損傷時,有些酶從受損的肝細胞中大量逸出;有些酶因肝功能不良而滯留在血液中,因而這類酶在血清中的活性便升高。另有一些酶在肝細胞病變時生成減少;有些酶在病變情況下產量增加。因此血清酶的活性變化能反映肝的病理狀態,是肝髒病實驗室檢查中最活躍的一個領域。

穀丙轉氨酶(ALT,或稱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穀草轉氨酶(AST,或稱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是分布在正常人體內諸多髒器和組織中的兩種主要轉氨酶。穀丙轉氨酶主要存在於肝細胞漿中,因肝內該酶濃度較血清約高100倍,故隻要有1%肝細胞壞死,即可使血清中的穀丙轉氨酶增加一倍,因此它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檢測指標之一。穀草轉氨酶在心肌含量最高,肝為第二位,在肝損害時,其漏出量也比穀丙轉氨酶為低,但臨床意義二者基本相同。

穀丙轉氨酶正常參考值速率法(37℃)0~40U/L

穀草轉氨酶正常參考值速率法(37℃)0~40U/L

1.臨床意義

臨床上一旦查及穀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升高,雖然二者的臨床意義不盡相同,但二者同時升高均主要見於各種肝膽疾病,特別是提示各種肝炎正處於活動狀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此外也可見於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心肌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及藥物中毒性肝炎或肝細胞壞死等。

2.中醫辨證論治

由於本檢驗結果多提示各種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損傷,因此參考其臨床症狀按中醫的“疫毒”、“脅痛”、“嘔吐”、“臌脹”、“肝氣”、“積聚”等病症論治,與此同時,根據各自的症狀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熱毒中阻:此證多見於急性病毒性肝炎,此病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所致的傳染病。三者病理變化相似,但病程、病情演變及轉歸則有很大差異。臨床表現有黃疸型和無黃疸型兩種。黃疸型者在黃疸前期大多起病較急,有畏寒、發熱、納差、乏力、惡心、嘔吐、脅痛或脹、上腹不適、腹脹等症狀,有的患者有上呼吸道症狀,肝腫大可不明顯,尿色加深,穀丙轉氨酶明顯升高,本期持續數日至1~2周,進入黃疸期,出現鞏膜及皮膚黃染,於數日至2~3周內達到頂峰,此後發熱漸退,一般情況亦見好轉,大部分胃腸道症狀消失,食欲好轉,疾病逐漸痊愈。無黃疸型,整個病程中始終無黃疸出現,症狀和體征則與黃疸型基本相似,此型部分病例在發現時實際上許多已轉為慢性。由於此類患者多見溲黃便秘,口幹口苦,納呆厭油,肢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象濡緩。故治宜清化濕熱之毒,和胃疏肝。方用益肝解毒湯。藥用:茵陳20克、大棗12克、板藍根30克、麥芽30克、連翹15克、蒲公英20克、漿豆30克、虎杖15克、白芍15克、垂盆草20克、車前子12克、薏苡仁40克、茯苓30克、陳皮6克、龍膽草9克、甘草10克、柴胡10克,水煎服。

(2)肝鬱脾虛:此證見於慢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動期者,病機是濕邪內蘊,肝氣鬱滯,肝鬱脾虛,此病機往往貫穿於全病程。症見情緒抑鬱,胸悶太息,神疲乏力,右脅脹滿,隱約作痛,納呆食少,胃脘痞塞,厭惡油膩,頭昏目眩,舌質紅,脈弦略弱。治宜疏肝健脾,益氣滲濕。方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化裁。藥用:柴胡8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當歸12克、黃芪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丹參12克、蒲公英15克、板藍根20克、雞內金10克、枸杞12克、麥芽15克,水煎服。

(3)肝腎陰虛:此證多見於慢性活動型乙型肝炎、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症見右脅脹痛,心煩易怒,心悸少寐,口燥咽幹,不思飲食,惡心腹脹,手足心熱或下午低熱,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治宜滋陰清熱,養血柔肝。方用一貫煎加味。藥用:當歸10克、麥冬15克、生地12克、沙參12克、枸杞15克、川楝子5克、龍膽草4克、山藥15克、何首烏10克、白芍12克、板藍根15克、陳皮8克、麥芽15克、雞內金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血清中的ALT、AST均升高,多提示肝細胞損傷。治療時除根據辨證論治,還可據此檢查結果選用專藥。一般專藥主要有兩類:一是降ALT、AST的中藥,如雞內金、板藍根、大青葉、田基黃、豨薟草、野菊花等;二是具有保護肝功能,促進肝細胞修複再生的中藥,如白術、枸杞、梔子、女貞子、黨參、茯苓、山藥、豬苓、蒲公英、茵陳、薄荷、生地黃、黃芪等。還有就是兼有降酶、保肝兩方麵作用的中藥,如當歸、靈芝、龍膽草、丹參、柴胡、垂盆草、連翹、甘草、敗醬草、水牛角、水飛薊、五味子等。不難看出,上述中藥在中醫多認為入肝、脾、膽、胃諸經,這與中醫治療此類疾病時多從肝脾論治基本一致,故可根據辨證再結合各藥性味、功效選取。

4.典型醫案

鄧鐵濤醫案:何某某,男,42歲,農民。患傳染性肝炎半年多,初起微有黃疸,曾住院治療,穀丙轉氨酶一直不降。來診時穀丙轉氨酶700單位,症見麵色稍黑少華,倦怠,不欲食,口幹苦,多夢,舌紅、苔濁,脈弦滑數。此為脾虛肝陰不足所致,治擬健脾養肝為主。藥用雲苓15克、懷山藥15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9克、川萆薢9克、甘草4.5克,水煎服。此方加減服30劑,穀丙轉氨酶至150單位。上方加太子參12克,服21劑,穀丙轉氨酶降至正常。繼續服藥2個月以鞏固療效,至今二年未複發。(此醫案選自1979年第3期《新醫藥學雜誌》)

(按)此例雖因肝炎、穀丙轉氨酶升高求診,但鄧師並未囿於西醫檢查結果而一味治肝。而是通過辨證,肝脾同治,用二至丸合四君子湯加減,之所以不用白術、黨參,而用山藥、太子參,大概是因為嫌白術過燥、黨參偏膩的緣故,再加萆薢化濁去濕,藥少效宏,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妙處。

(二)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升高

正常人血液中的膽紅素,大部分是衰老的紅細胞在單核—巨噬係統中受到破壞,產生出來的血紅蛋白逐步衍化而成;另外還有10%~20%的膽紅素是由血紅蛋白以外的肌紅蛋白、遊離血紅素等在肝中生成,這種膽紅素稱為旁路膽紅素。膽紅素(BIL)每天生成250~300毫克,這是一種非極性的遊離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流中與白蛋白相結合而運轉。到達肝後,在肝細胞膜上與白蛋白分離後,膽紅素被肝細胞攝取又和肝細胞中的Y、Z蛋白相結合,移至內質網,借助於核糖體中膽紅素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酸轉移酶,使膽紅素與葡萄醛酸結合,成為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排至膽汁中。結合膽紅素在腸道中,經腸道菌的作用而脫結合,膽紅素經過幾個階段的還原作用成為尿膽原,然後隨糞便排出。一部分尿膽原自腸道被吸收進入門靜脈,其中大部分被肝細胞攝取再排至腸中(肝腸循環),一部分從門靜脈進入體循環,經腎自尿中排出。

血清總膽紅素測定:血清的結合膽紅素(CB)可與重氮試劑反應生為偶氮膽紅素;而非結合膽紅素(UCB)在促進劑或表麵活性劑幫助下才能形成偶氮膽紅素。這兩種膽紅素的總和即血清總膽紅素(STB),其正常參考值為3.4~17.1μmol/L。

1.臨床意義

血清總膽紅素17.1~34.2μmol/L為隱性黃疸;34.2~171μmol/L為輕度黃疸;171~342μmol/L為中度黃疸;>342μmol/L為高度黃疸。

血清總膽紅素在342~510μmol/L者為阻塞性(完全梗阻)黃疸;不完全性梗阻為171~265μmol/L。肝細胞性黃疸為17.1~171μmol/L;溶血性黃疸很少超過85.5μmol/L。

總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溶血性黃疸;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增高為阻塞性黃疸;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非結合膽紅素皆增高為肝細胞性黃疸。

血清結合膽紅素與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測定:血清與重氮試劑混合後,在1分鍾時所測定的膽紅素,其含量相當於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減去結合膽紅素的值即為非結合膽紅素含量。結合膽紅素參考值為0~6.8μmol/L,非結合膽紅素參考值為1.7~10.2μmol/L。

根據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的比值,可協助鑒別黃疸的類型;比值>35%為阻塞性黃疸或肝細胞性黃疸;比值<20%為溶血性黃疸。

2.三類黃疸的常見原發疾病

(1)溶血性黃疸:先天性溶血性貧血,誤輸異型血、藥物,或感染及理化因素性溶血。

(2)阻塞性黃疸:肝內阻塞性黃疸,如藥物性黃疸,酒精肝綜合征、妊娠黃疸、肝內膽汁鬱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肝外阻塞性黃疸,如總膽管結石、膽道蛔蟲症、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慢性胰腺炎、膽管癌、胰頭癌、膽總管腺肌瘤、十二指腸球後潰瘍等。

(3)肝細胞性黃疸:黃疸型病毒性肝炎、黃疸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肝膿腫、原發性妊娠急性脂肪肝、中毒性肝損傷、急性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心源性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並發黃疸、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等。

3.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本節闡述,凡查得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升高者,不論麵、目、皮膚是否發黃,可歸屬於真性黃疸,可根據本檢驗結果所涉及的病症,按中醫的黃疸、脅痛、癥瘕、積聚、臌脹等進行治療。由於一些病症的病因複雜,診治牽涉諸多方麵且中醫療效欠佳,如膽管癌、先天性溶血性黃疸、誤輸異型血等就不在本節介紹。

(1)濕熱黃疸:此證多見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等,症見身目黃色鮮,發熱口渴,心煩惡心,脘腹悶脹,食欲減退,脅肋疼痛,小便短少黃赤,大便幹結,或大便色淡如白陶土,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退黃,疏肝利膽。方用茵陳蒿湯加味。藥用:茵陳3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2克、土茯苓30克、龍膽草8克、黃柏10克、生大黃8克、板藍根20克、連翹15克、柴胡8克、鬱金10克、金錢草1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2)邪鬱少陽、陽明:此證見於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膽管結石、膽道蛔蟲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幹,脅痛脘脹,身目微黃,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和解少陽,利膽退黃。方用大柴胡湯加減。藥用:柴胡10克、枳實10克、大黃6克、白芍16克、生薑4克、旱半夏6克、黃芩10克、鬱金10克、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元胡12克、金錢草20克、川楝子8克、木香10克、檳榔10克、甘草8克,水煎服。

(3)肝鬱氣滯,砂石梗阻:此證多見於膽石症合並慢性膽管感染,症見右脅竄痛、脹痛,胃脘脹悶,食欲不振,噯氣惡心,有時右脅痛放射至右背及左腰,身目微黃,舌紅、苔薄黃。治宜利膽排石,行氣止痛。方用膽道排石湯。藥用: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黃芩12克、金錢草30克、鬱金15克、茵陳30克、木香10克、枳實12克、大黃10克、芒硝6克,水煎服。

(4)蛔擾膽腑:此證相當於膽管蛔蟲症。蛔蟲一般寄生於小腸下段,如腸功能紊亂、高熱饑餓、進油膩食物時,蛔蟲可上行入胃、十二指腸內及膽道、膽囊,引起絞痛,且可並發膽道感染。症見右脅及右上腹劇痛,突發突止的鑽頂痛,可向右肩背放射,或發熱惡寒,或嘔惡,吐蛔,身目發黃,脈弦緊,舌紅、苔薄黃。治宜解痙止痛,利膽驅蟲。方用烏梅丸加減。藥用:金錢草25克、茵陳20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檳榔12克、烏梅12克、使君子20克、大黃8克、甘草10克,水煎服。

(5)陽虛夾濕:此證多見於酒精肝綜合征、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膽囊炎及膽石症、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症見身黃晦暗,色如煙熏,納少脘悶,神疲身倦,脅肋脹疼或腹脹如鼓,畏寒喜暖,大便溏薄,舌淡紅,脈沉遲。治宜溫補脾腎,利膽退黃。方用茵陳五苓散加味。藥用:茵陳20克、桂枝6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澤瀉12克、黃芪10克、鬱金10克、鱉甲10克、葛根15克、金錢草15克、黨參12克、雞內金12克、製附子5克、陳皮8克,水煎服。

4.專方專藥

治療各種黃疸,可在辨證論治的同時針對體征或檢查結果選用專藥。筆者就常選用直接退黃的中藥,如白茅根、青蒿、天花粉、茵陳、梔子、虎杖、薑黃、豬苓、大青葉、板藍根等。根據檢查結果選藥,如出現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中度增加,多為肝細胞性黃疸,選藥可參考前文“血清穀丙轉氨酶與穀草轉氨酶升高”中介紹的保護肝功能、促進肝細胞修複再生的中藥;如結合膽紅素明顯增加,非結合膽紅素增加不明顯者,多為梗阻性黃疸,除可選用前述除黃和保護肝功能的藥物外,還可加用有促進膽汁分泌、鬆弛膽道括約肌作用的藥物,如金錢草、連線草、鬱金、烏梅等。

5.典型醫案

關幼波醫案:趙某某,女,52歲。現病史:半月來乏力,身、麵發黃。周身刺癢,惡心納呆,腹脹,失眠,小便黃。經某醫院檢查,鞏膜黃染,肝可觸及,查血:黃疸指數120單位,總膽紅素12毫克%,凡登白試驗直接立即反應,穀丙轉氨酶360單位(正常值0~21單位),麝濁15單位,麝絮(+++),白蛋白4.2克%,球蛋白2.8克%。舌象:舌苔白膩、根黃。脈象:弦滑。西醫診斷:急性病毒性黃疸型肝炎。中醫辨證:濕熱中阻,瘀熱發黃(陽黃)。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退黃。方藥:茵陳90克、酒黃芩10克、馬尾連6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澤蘭15克、赤芍15克、小薊15克、杏仁15克、橘紅10克、香附10克、車前子12克、六一散12克(包),水煎服。

治療經過:以上方為主,服藥一個半月,黃疸完全消退,仍在原醫院複查:總膽紅素0.3毫克%,穀丙轉氨酶16.4單位,麝濁2單位,麝絮(-),臨床近期痊愈。(此醫案選自《關幼波臨床經驗選》)

(按)此例是患者經西醫檢查後又向關師求診的。治療時以辨證為主,兼顧西醫檢查指標。如重用菌陳、蒲公英,既能清熱利濕退黃,又兼顧其保肝、利膽的藥理作用,可謂證病兼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杏仁的運用。因一般治療肝膽濕熱多從清利著手,用利濕、清熱、理氣的藥物。而關師卻使用入肺經的杏仁,乍看可能覺得關師仿照三仁湯的路數化裁而成,可為什麼不選豆蔻仁或薏苡仁呢?筆者拙見,關師可能運用杏仁調整肺氣,使肺能夠正常發揮其肅降和通調水道的作用,且杏仁本身能散能降,可加強方中諸藥的宣散、降氣、利水的作用,一舉數得。此證屬肝經鬱熱,古人有治肺金以克肝木的方法,此處關師正與古人不謀而合。

(三)血清總蛋白異常和白蛋白/球蛋白倒置

血清總蛋白(S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含量測定早已成為肝功能測定的組成部分。血清總蛋白是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總稱。從總蛋白量中減去白蛋白量,即為球蛋白含量,據此可計算出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A/G)。

參考值:成人血清總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為(1.5~2.5)∶1。

1.臨床意義

急性或局灶性肝損傷時,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A/G多為正常。急性重症肝炎多數病例血清總蛋白不下降,而γ球蛋白增加;此時肝功能已有損害。亞急性重症肝炎總蛋白常隨病情加重而減少,若呈進行性減少,應警惕發生肝壞死、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等,多有白蛋白減少和球蛋白(主要為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的含量與有功能肝細胞的數量呈正比,白蛋白逐漸下降者預後多不良;治療後白蛋白上升,提示治療有效;白蛋白減少到25g/L以下,易產生腹水。

A/G倒置見於肝功能嚴重損傷,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轉時白蛋白回升,A/G也趨向正常。

血清總蛋白>80g/L稱為高蛋白血症,主要因球蛋白增加所致,見於肝硬化、慢性炎症、惡性淋巴瘤等。血清總蛋白<60g/L稱為低蛋白血症,見於慢性肝病、結核病、慢性營養障礙、惡性腫瘤等。血液濃縮可使血清總蛋白升高,血液稀釋可使血清總蛋白降低,但皆為暫時性表現。本檢驗結果雖能提示多種病症,但均缺乏特異性辨病診斷價值。唯對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迄今尚無一種檢驗項目能取代本檢驗結果。故在本節主要論述相關肝病的治療。

2.中醫辨證論治

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中醫屬於肝積癥塊、臌脹、脅痛等的範疇。由於病程較長,多見虛實夾雜的表現。現將常見證型分述如下。

(1)肝鬱血瘀、脾虛濕困:此證可見於慢性肝炎、酒精中毒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等。症見體倦乏力,食欲減退,上腹脹痛,惡心脘悶,脅下痞塊,腹脹如鼓,苔白膩,脈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利濕。方用保肝湯。藥用:山藥20克、茵陳20克、葛根2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芍20克、赤芍10克、茅根30克、山楂20克、佩蘭10克、丹參15克、蒲公英20克、茯苓20克、黃芪12克、雞內金10克、當歸10克,水煎服。

(2)氣滯血瘀:此證可見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等。症見脅肋刺疼,胸腹悶脹不舒,形體消瘦,麵色不華,脅下痞塊,觸之質堅有壓痛,唇舌黯紅不鮮,或帶紫色,脈弦細或弦澀。治宜疏肝理氣,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藥用:三七3克(衝服)、紅花10克、桃仁8克、當歸12克、柴胡8克、煆瓦楞子20克、丹參15克、赤芍10克、白芍20克、鬱金10克、鱉甲12克、元胡12克、甘草8克、三棱8克、黨參15克、敗醬草25克、茵陳15克,水煎服。

(3)肝脾不和,氣虛停水:此證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症見兩脅脹痛,胸悶腹脹,疲乏無力,腹大腫脹,青筋暴露,下肢浮腫,尿少便溏,脈弦而弱,舌淡紅、苔白膩。治宜逍遙散合補中益氣湯化裁。藥用:當歸12克、白芍10克、黃芪20克、白術20克、甘草8克、山藥30克、黨參15克、茯苓20克、陳皮10克、柴胡6克、馬鞭草25克、板藍根20克、麥芽30克、三七3克(衝服)、澤瀉12克,水煎服。

(4)肝腎陰虛:此證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症見腹大脹滿,麵色萎黃,消瘦乏力,兩顴泛紅,口幹口苦,心煩神躁,手足心熱,或鼻衄齒血,小便短少,脅痛脘悶,食少便秘,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略數。治宜滋養肝腎,利水消腫。方用一貫煎合茵陳四苓散化裁。藥用:生地15克、沙參15克、麥門冬15克、枸杞15克、川楝子6克、砂仁3克、茵陳15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滑石10克、白芍15克、山藥20克、鱉甲15克、麥芽30克、茯苓15克、雞內金12克、丹參15克、穿破石15克,水煎服。

(5)脾腎陽虛:此證見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等,症見腹脹大,按之不堅,胸脅脹滿,麵色晦暗,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治宜溫補脾腎,溫陽行水。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1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茯苓皮30克、豬苓15克、澤瀉5克、冬瓜皮50克、製附子8克、黃芪20克、香附10克、當歸12克、茵陳15克、幹薑3克、陳皮10克、車前子15克、山藥15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升高血清白蛋白的藥物,可獲得糾正蛋白倒置的療效,如大棗、黃芪、黨參、人參、刺五加、白術、山藥、鬱金、阿膠、龜板膠、鱉甲等均有升高血清白蛋白的作用。而熟地黃、黃芪、製黃精、女貞子、枸杞、鱉甲、丹參等均有糾正蛋白倒置的功效。另外,還可參考“血清穀丙轉氨酶與穀草轉氨酶升高”的治療中介紹的具有保護肝功能,促進肝細胞修複再生的中藥,以及具有軟縮肝脾腫大的單味藥:丹參、鱉甲、三棱、莪術、雞內金、澤蘭、王不留行、地龍、水紅花子、穿山甲、牡蠣等。以上藥物均可在治療中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