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根的計謀
裏根發現了一個新的發財渠道——利用海外資金和商品提高美國人的福利。自1982年開始,美國貿易赤字巨幅攀升;1982—1987年,年均赤字在千億美元以上,最高年份達1500億美元。
用更直白的話講,從這個時候起美國開始白吃、白喝、白用(以下簡稱“三白”)全世界人民的勞動成果。
1980年,裏根擊敗卡特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開始了為期8年的總統生涯。
作為個人,你們和我可以靠借貸過一種入不敷出的生活,然而隻能維持一段有限的時期,我們怎麼可以認為,作為一個國家整體,我們就不應受到同樣的約束呢?……政府能夠而且必須提供機會,而不是扼殺機會,它能夠而且必須促進生產力,而不是抑製生產力……就目前的危機而言,政府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裏根就職演說
就職演說前兩個小時,裏根還在睡覺,他的助手忍無可忍,把他從被窩裏拉了出來。裏根卻覺得很無辜:“我是不是必須起床了?”
然而,懶惰總統麵臨的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美國經濟問題:前任總統卡特為了刺激經濟,始終執行財政擴張,當年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135%。
1980年,美國經濟衰退跡象明顯,人們已經意識到之所以通脹率高達兩位數,完全是因為聯邦政府濫用財政手段。要知道,財政政策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無論怎麼刺激經濟,這個世界上的錢總是有數的。您聯邦政府花了,民間投資必然就萎縮——天下之財必有定數,不在官,便在民!
裏根沒有讓世界失望。
1981年2月,裏根向國會提出自己的“經濟複蘇方案”,簡單來說有如下三條:第一,減稅;第二,降低社會公共開支,砍掉財政預算;第三,放鬆政府管製。
美國第40任總統裏根裏根沒有學過經濟專業,卻創立了“裏根經濟學”
過大的政府,是人民的公敵。
——裏根
複蘇方案剛剛頒布,美國經濟又給裏根上了生動的一課:1981年4月,一季度美國就有5100家工商企業倒閉,財政赤字不斷增加,7月開始,美國出現了戰後最高的失業率。
曆史教材告訴我們:裏根上台後為了恢複信心始終致力於降低稅收、削減財政支出,甚至執行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減稅”,最終使得美國經濟起死回生。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不可能永遠入不敷出,長此以往必定國將不國。這似乎是一個悖論:減少稅收收入,同時提高財政支出。
奇怪的是,裏根居然沒捅什麼婁子出來。
因為,裏根發現了一個新的發財渠道——利用海外資金和商品提高美國人的福利。自1982年開始,美國貿易赤字巨幅攀升;1982—1987年,年均赤字在千億美元以上,最高年份達1500億美元。
用更直白的話講,從這個時候起美國開始白吃、白喝、白用(以下簡稱“三白”)全世界人民的勞動成果。
接下來的問題是,憑什麼全世界就讓你“三白”?
“三白”是很多人的理想,起碼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但是真想“三白”,也得有正經“三白”的本事!
那麼,憑什麼全世界就讓你“三白”?
很多人一定認為,美元既然是世界貨幣,那就開足馬力印鈔票,不就什麼都買來了?直接印鈔票那是強盜,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
美國海外購買資金還真不是來自印鈔機,直接印鈔票屬於拔刀搶劫,沒什麼技術含量。如果把美國生產消費當作一個黑匣子,隻看輸入輸出,我們就會明白正是資本流入彌補了外貿逆差。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財政赤字上升為2000億美元,到裏根離任的時候這個數字刷新為15萬億,但是,海外投資彌補了財政赤字,高利率和強勢美元政策使得彙價連續上升,維持了穩定的外資流入。
1985年,裏根第二次當選總統,他驕傲地自詡美國“比過去更加強大”,“一個工業巨人得到了新生”。
裏根沒有吹牛,1984年創出69%的高速增長紀錄(是33年來的峰值),1982—1984年通脹率僅為39%(是17年來的波穀),失業率下降至71%。
“三白”秘術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智慧。
如果能出售全民的智慧,那麼美國一定會長盛不衰……現在,美國人賣的,恰恰就是自己的智慧!
提問:人家憑什麼把錢給你?又憑什麼讓你剝削?
資本家剝削工人,是因為能給工人發工資。國家之間,隻要能賺錢,能比其他地方賺更多的錢,人家也會把錢給你。
裏根當政之初美國仍舊以傳統產業為主,比如汽車、石化、機械製造。這些產業確實也曾經引領世界經濟,但今天這些產品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普及,想靠產品自然消耗創造利潤,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隻有全新的產業、全新的產品,才有更大的市場,那是一個全球都未飽和的市場,那才是真正的暴利!
否則,人家自己不會做嗎?
要想吸引全球資金,就必須領導全球的創新。
如何領導群雄?又如何激發創新?
答:放鬆管製。
管製越少,留給資本的利潤空間就越大。隻有資本任意妄為,金錢才可能激發最有效率的創新,資金才能流向最有效率的產業(當然,也有可能搞出一個世界經濟危機,兩者的差別後文詳述)……
美國本就是世界上市場管製最少的國家之一,裏根新政的重點又是放鬆聯邦政府對國家經濟的幹預,要“消除煩瑣的、不合理的而且是無意義的管理製度”:裏根上台後立即暫停所有新的聯邦行政審批職能,1981年3月成立“撤銷和放寬管理的總統特別小組”,專門審查現有規章製度、法律、條例。
獲益於裏根,新大陸再次獲得了創新空間,引領了微電子革命浪潮,雖然當時日本在這些領域內的科技實力已經被公認不弱於美國,但語言優勢讓新興產業再次在新大陸獲得生命。在裏根第二任期內,除信息產業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激光、宇航、核聚變核海洋工程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製造等傳統產業退出國民經濟主體。
那些傳統產業,美國陸續將其非核心部門轉移到海外,比如,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確實曾經創造了美國的就業和經濟增長,但是,體力甚至機械所能創造的財富畢竟還是有限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智慧。
如果能出售全民的智慧,那麼美國一定會長盛不衰……現在,美國人賣的,恰恰就是自己的智慧!
經過幾個世紀的成長,美國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財富,也積累了世界上最強大的人力資本。在一個人力資本豐厚、經濟穩定的環境中,一代人即使隻有體力,也能獲得相對豐厚的報酬,他們的後代人力資本會越來越優秀。
然後,就是一個人力資本的良性循環。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裏根的手段並非全無瑕疵,說到底,創新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創新一旦衰退……
何況,裏根的債務邏輯有點像棘輪,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選舉政治,誰也不肯為前任總統的欠賬埋單,後任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無一不是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
裏根離任時美國國債高達26萬億美元,外債也高達4000億美元,美國愣是從世界第一債權國混成了第一債務國,1987年外資在美利潤已經超過了美國所有海外利潤,債務已經成為美國必須解決的問題。
也是在裏根執政這8年,美國公民開始欠債消費,私人信用卡不斷增加,家庭儲蓄在1987年下降到38%以下,創造了1947年以來的新紀錄,公共、私人債務開銷創造了國內市場。
所以有人說,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是裏根種下的種子,布什父子和克林頓耕耘,最後奧巴馬來收攤。
裏根卸任後,曾有記者問他:“你把問題推卸給國會,推卸給過去,你自己就沒有責任?”
“有,不過我當時是民主黨。”
櫻花之祭
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這沒什麼,泡沫破了可以繼續新的泡沫,可以繼續忽悠,創新就是這麼忽悠出來的。
那是對健康的經濟體來說的,可是,日本經濟不健康。
泡沫對日本經濟而言,好比一個垂死的老人突然被注射了興奮劑,誠然可以回光返照,但結果往往是馬上就去世……
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簽訂,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故意打壓日本經濟,致使日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蕭條,即所謂“失去的十年”。
這事情得分開看:美國故意采取弱勢美元的事情是有的,打壓日本是不可能的,想借此摧毀日本經濟,就算美國有這個實力,日本人也不會這麼傻。
簽訂《廣場協議》的也不僅日本一家,還有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大家都在力挺美元,唯獨日本遭殃。
日本遭殃的原因隻有一個:日本本來就該遭殃。
《廣場協議》簽訂那一年,美國財政赤字高達2127億美元。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提高日本、聯邦德國和英國的貨幣購買力,同時促進美國出口。5國一致認為,應該通過“國際協調幹預”,穩步推進日元、馬克等非美元貨幣升值。
10000日元
難能可貴的是,各國沒有忽悠,會後立即拋售美元回購本幣,日元、馬克、英鎊彙率應聲而漲,《廣場協議》宣布後幾個小時內美元賣單撲麵而來,愣是持續了兩年多。直到5國不得已在1987年再聚首,簽訂《盧浮宮協議》,才阻止了美元跌勢。
英、法、德、日之所以同意美元貶值,不是顧全江湖道義,大家都不傻,美國經濟長此以往會深陷泥潭,老大衰了,小弟們不會有什麼好處。
與英、法、德相比,日本付出的並不多。
隻是,此時日本經濟自身已經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不過是美元貶值後這些問題暴露得更為充分,而《廣場協議》則是直接誘因。
而且,與通常的想象並不一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經濟先抑後揚,絕非被直接打壓到穀底。
1986年,日本為應對國內經濟下滑預期,采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1年內連續5次下調央行貼現率。從1986年年底起,日本開始了連續5年的“平成景氣”,至1991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美國,GDP總值占世界13%。
當時,你要是說再過5年日本經濟即將衰退,而且至少要衰退10年,估計日本人敢跟你玩命。
簡單地說,日本寬鬆的貨幣政策促使流動性異常充足,注意,這裏說的是“異常充足”,不是一般充足,日元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在彙市是強勢貨幣。遺憾的是,自封太陽神之子的民族當時並沒有美國那樣高的創新水平,Sony、三菱重工等老牌企業也沒能拿出足以吸引世界或者國內消費者眼球的產品。
日本人把這種充足的流動性用於金融市場,自此日本的房地產、股市一飛衝天。1985—1989年日本股市總資產從242萬億日元飆升至630萬億日元,增值額幾乎相當於一年的GDP總額;全國地價上升了842%,土地資產增值數量是GDP的37倍。
日本人還充分發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大量購買美國、韓國、東南亞的房地產,就連美國的標誌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人買走了。對二戰期間被美軍占領本土的日本人來說,那叫揚眉吐氣。
日本國際航班上坐滿了去歐美購物的人,資產升值給日本人帶來了巨額財富,普通人去歐美轉轉,買個LV包,大概不是很難。
這哪裏是“失去的十年”?日本人很得意,90年代將是日本的年代,太陽將永不落山!
日本人驕傲地說:Japan is No1!
真的是這樣嗎?
是嗎?不是嗎?
日本當時金融市場的狀況還有個學名——泡沫。
日本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種泡沫很可怕,並準備著手控製。1989年12月25日聖誕節,日本央行總裁三重野康宣布要戳破泡沫,東京股市應聲下跌2000點。
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這沒什麼,泡沫破了可以繼續新的泡沫,可以繼續忽悠,創新就是這麼忽悠出來的。
那是對健康的經濟體來說的,可是,日本經濟不健康。
泡沫對日本經濟而言,好比一個垂死的老人突然被注射了興奮劑,誠然可以回光返照,但結果往往是馬上就掛……
1990年10月,日本第二大地方信用合作社——千葉信用合作社宣布倒閉,太平洋銀行與其他11家小型銀行同時發生擠兌;
1990年11月東京股市跌破20000點;
…………
接下來的事情告訴我們,在泡沫破滅過程中,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東京證券交易所
1991年6月,日本第一大報《讀賣新聞》頭條爆料,大藏省規定野村、日興、山一和大和四家最大的日本證券公司以招待費名目填補大客戶損失,幾乎涉及所有的日本大企業和公立財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