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29(1 / 3)

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了滯脹,卻給阿拉伯國家帶來了美元。

石油禁運在阿以兩軍停戰後便恢複了,阿拉伯產油國發現了一個秘密:如果油價死扛著不降,美國照樣得買。

至於國內是什麼光景,石油輸出國不想管也不用管。

石油美元

自1973年開始,阿拉伯產油國外彙收入呈幾何數增長:1972年90億美元,1973年126億美元,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前這個數字為805億!

這就是傳說中的石油美元!

在國家經濟戰略中,賺錢者不一定是勝利者,錢也不一定是好東西,很多時候錢甚至會阻礙國家經濟發展。

70年代中期,阿拉伯產油國興起了“石油熱”,石油危機前阿拉伯國家隻有幾十台石油鑽機在尋找石油,1975年石油鑽機的數量達到170多台,1982年達到307台。

等咱有了錢,喝豆漿,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有了錢,可以買技術;有了錢,可以買工人;有了錢,可以買管理……甚至有人說,阿拉伯世界憑借石油美元就可以製造強大的“金融武器”,可在呼吸間撼動國際金融市場,甚至操控整個世界……

有了錢,就有了一切?

能嗎?不能嗎?

如果一個國家確實隻有錢,那麼也就窮得隻剩下錢了。

在國際經濟舞台,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金錢絕對不是萬能的。

石油美元確實可以買到設備,也能從國外花重金雇到技術工人甚至高管,但是,阿拉伯國家除石油開采外,購買的在建項目不斷延期,開工項目停工停產;70年代後期阿拉伯國家產油能力約為9億噸,可是煉油能力不足1億噸;盡管世界頂級轎車存量多在阿拉伯國家,它們卻不能解決自身石油運輸問題……

石油下遊產業尚且如此,何況其他?

表象的經濟現代化,不是經濟現代化,光鮮的框架更不可能帶來真正的效益,有技術、有工人、有資金……那些隻是空殼,它們什麼都不是。

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一個能激發創新的經濟體,其經濟製度曆經數百年磨煉,法律、信用等軟製度已經深入人心,而阿拉伯國家卻天真地以為可以憑空買回一個經濟強國……

可悲,可歎,可憐!

阿拉伯國家與美國信仰不同,但都不能改變資金流向。哪裏能賺更多的錢,錢才會流向哪裏。

石油輸出國國內不能吸收這些資金,就隻能去海外尋找高收益,美國無疑是最好的去向。基辛格沒費多少力氣就忽悠了石油輸出國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本來多數石油就是賣給美國的。

1974年石油輸出國總收入為1102億美元,其中492億美元流向了美國;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結束,阿拉伯世界在美國擁有405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

阿拉伯人歡呼雀躍,我們在購買美國。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之後還會有人歡呼。現在,我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這個問題:美元多了是好的,購買美國資產是好的,但享受石油美元福利的絕不是阿拉伯國家本土居民。

況且,石油美元還是美元,不可能是沙特裏亞爾(沙特阿拉伯的貨幣單位)。隻要美國掌握著世界貨幣製高點,這些美元究竟值多少錢,終究還是美國人說了算。

1978年美元突然貶值,石油輸出國的海外資產損失了140億~151億美元。考慮到1974—1977年美元貶值,那麼,阿拉伯國家美元投資利潤甚至還不足以補償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所遭受的損失。

世界永遠不會是石油的世界,更不是資源的世界。世界經濟製高點,唯創新者居之!

特裏芬魔咒

牙買加體係認可各國自由安排彙率,同意固定彙率和浮動彙率並存。這實在是沒有辦法,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種貨幣能逃脫“特裏芬魔咒”,但是,如果沒有基準貨幣,“特裏芬魔咒”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