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48章 萊辛 (1)(16_51)(1 / 2)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一七九二年九月二十日的夜裏,法國的革命軍同前來剿滅這場可怕暴亂的君主同盟軍之間的戰役打響了。{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這一次的勝利戰果輝煌,可是獲勝方不是聯盟軍,在瓦爾密村滑溜溜的山坡上,聯盟軍的步兵沒法施展。戰鬥變成了持續不斷的炮轟,然而叛軍的射擊比皇家軍隊還要猛烈迅速,如此後者便早先撤離戰場,晚上朝北方開始撤退。參與這場戰役的有個名為歌德的人,他的身份是世襲魏瑪王子的助手。幾年之後,這位青年出版了有關那天的回憶錄。那時的他雙腳都在洛林又稠又黏的泥漿裏,卻成為了一個先知。他預言說經過這次戰役,世界將會改變原來的樣子。他說得很對。在值得永遠紀念的那天,受上帝垂愛的君主政權成為了垃圾。人權運動的參與者並不像人們預計的那般如同小雞一樣逃之夭夭。他們扛著槍,翻山越穀,將“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傳播至到歐洲最邊遠的地方。曾經他們的馬拴在所有大陸的每座城堡與教堂中。我們寫一寫這樣的言辭一點也不困難。革命的領導人已死去大約一百五十年,我們能夠隨意取笑他們。甚至我們還可以對他們為這個世界做的好事表示感謝。

可是從那段時期熬過來的男女們——曾經在某一天的早晨他們聚集在自由之村的下麵興高采烈地跳舞,可在之後的三個月中又如同城市下水管裏的耗子一般被趕得四處逃竄——不能對這場騷亂采取作壁上觀的態度。他們從地窖與閣樓裏爬出來,整理一下似雞窩一樣的假發,就開始盡可能地避免再次上演這樣可怕的災難。為了抵禦敵手的成功,首先他們必須掩蓋過去。這並非曆史學意義上的那樣一個含糊不清的過去,那時他們自己偷偷摸摸地閱讀伏爾泰書籍且公開表明對百科全書派的無比欽佩。現今伏爾泰先生的書被他們堆集在閣樓裏。將狄羅德先生的書籍賣給了收廢品的,曾經他們畢恭畢敬拜讀的揭示真理的小冊子也被扔進了煤箱。用盡一切辦法掩蓋可能暴露他們曾經在自由主義領域裏停留過的線索,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就像經常發生的摧毀全部文字材料的情況一樣,這些懺悔的人們忽視了一件重要的事,這便是戲劇舞台,它比那些眾說紛紜的謠傳還要壞。曾經他們給《費加羅的婚禮》說了大量的恭維的話語,而今又宣布他們從未相信過人人平等的理想有實現的可能,未免稍稍有些幼稚。

曾經他們為“聰明的南森”淚流滿麵,因而目前也沒法再證明宗教寬容一直被自己看成是政府軟弱的具體表現。這出戲與它的成功所說明的和他們所說的剛好相反。這出著名戲劇迎合了十八世紀後期民眾的情感。作者是德國的戈思霍爾德·伊弗雷姆·萊辛。他是一位路德派牧師的兒子,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神學。然而他不想將宗教作為自己的職業,時常逃課。父親得知後,叫他回家,讓他選擇是立即退學還是寫份轉到醫學係的申請。可是他當醫生的興趣並不比當牧師大,於是戈思霍爾德保證做到父親的所有要求。盡管他又回到萊比錫,卻還是給好多他喜歡的演員朋友做保借貸。以後這些人從城裏消失得無蹤影了,為了避免因負債累累而被捕入獄,萊辛不得不逃到維騰貝格。逃跑代表著他要長時間的步行還要忍饑挨餓。他首先來到柏林,好幾年裏他給幾個神學刊物寫稿,報酬很低。後來他一個打算環球旅行的有錢朋友聘請他當私人秘書。然而他們剛起程,就開始了七年戰爭。朋友被迫從軍,坐第一輛馬車回到故鄉。萊辛再一次失業,流落在萊比錫城。不過萊辛非常善於交際,過了沒多久又找到了一個名叫艾德華·克裏斯蒂娜·克萊斯特的新朋友。

這位朋友白天當官,夜裏寫詩,極為敏感,他給了這位饑餓的神學家以洞察力,讓他看到了緩緩進入這個世界的新精神,不過在庫內道夫戰役中克萊斯特犧牲了,萊辛被逼得走投入路,當了一名報刊專欄作者。隨後,萊辛又給布雷斯勒(現弗羅茨瓦夫)城的一名指揮官做了一段時期的私人秘書,因為駐防生活很枯燥,他就仔細研究起斯賓諾莎的著作來打發時間,直到這位哲學家去世一個世紀以後,他的著作才流傳到國外去。不過全部的這一切依然解決不了日常生活問題。這時的萊辛已差不多四十歲了,他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朋友建議任他為皇家圖書館的館員。可是好多年之前發生的事已讓萊辛很受普魯士宮廷歡迎。他首次訪問柏林時便與伏爾泰結識了。這位法國哲學家相當慷慨,完全沒有架子。他準許這位青年借閱當時已打算出版的《路易十四的世紀》的手稿。不幸的是,在萊辛匆忙離開柏林之時,將手稿帶到自己的行囊當中(完全是偶然)。原本伏爾泰就對小氣的普魯士宮廷的低檔咖啡與硬床大感惱火,於是立刻大喊大叫說自己被偷了,年輕的德國人把他最重要的手稿偷走了,警方要監視邊界等,儼然一副客居外國的激動萬分的法國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