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新編輯便是丹尼斯·狄德羅,所以這項原本艱苦乏味的工作成為了十八世紀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中的一個。當時狄德羅三十七歲,他的生活一點也不安逸幸福。他拒絕身為一個年輕體麵的法國人全部應該做的事,不想上大學。一離開耶穌會的老師,他就前往巴黎當一名文人。曆經了短時期饑寒交迫的生活(依據兩個人挨餓與一個人挨餓是相同的邏輯),他與一個虔誠得可怕的婦女、同樣也是個不可理喻的潑婦結了婚,這樣的結合並不是像別人認為的那般罕見。不過他要養活她,就必須做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工作,編輯各式各樣的圖書,從《關於美德與價值的探究》到名聲狼藉的改寫薄伽丘的《十日談》。可是在他心中,這位拜勒的學生依然忠實於他的自由思想。不久政府(如同處於艱難時期的政府一般)發現這位並不讓人心生厭惡的年輕作者對《創世記》第一章所描述的創世故事一直都持著嚴重的懷疑態度,是一位重要的異教分子。結果,狄德羅被關進了萬塞納監獄,秘密監禁了三個月。直到從監獄獲釋之後,狄德羅才成為雷伯萊頓的雇用工人。在當時狄德羅是最善於雄辯的人。他在他的終生事業中看到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倘若僅僅修改錢伯斯的舊資料那簡直是在降低身份。當時正是思想活躍的年代。非常好!雷伯萊頓的百科全書要讓所有能夠想到的題目具有最新的詞彙,文中要讓最有權威的人撰纂。狄德羅滿腔熱血都沸騰了,他事實上說服了雷伯萊頓讓他完全指揮,並且對時間沒有限製。然後,他把同他合作的人員名單列了出來,拿出一張大紙,開始寫道:“A: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等等。二十年之後,他寫到了Z,工作結束了。不過在這樣一種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工作的人是很少的。雷伯萊頓聘用狄德羅時,他原有的投資已經有所增加了,可是他每年發給編輯的錢不會超過五百美元。至於別的那些應該協助的人,唉,我們都明白會是怎樣的情況。他們要麼就是當時十分忙,要麼就是下月再說,要麼就是得去鄉下看望父母。因此,即便教會與政府官員的咒罵令他覺得痛苦,他還必須親自做大多數的工作。現今他的百科全書的版本十分罕見了。這倒不是說好多人想得到它的原因,而是由於好多人都要幹掉它。一百五十年之前這本書就被看成是毒害非淺的激進主義表現形式被銷聲滅跡了,可在今天讀起來就像喂嬰兒的器官短文一樣單調沒有害處。
可是,在十八世紀教士中相對保守的分子來看,這部書仿佛吹響了走向毀滅、無政府、無神論以及無秩序的響亮號角。當然,人們做出了那種慣用的譴責,斥責總編輯是社會與宗教的首敵,是不信上帝與國家、又不信神聖家庭關係的放蕩不羈的惡棍。然而一七七○年的巴黎不過是個規模稍大的鄉村,人們互相都很了解。不但狄德羅主張生活的目的在於“做好事,尋找真理”,並且也確實實踐了自己的座右銘,他打開大門款待饑餓的人,為人類他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除了一張床、一個寫字台以及一遝紙之外,別無他求。這個淳樸、踏實工作的人是這些美德的光榮典範,而這恰恰是高級教士與君王們欠缺的,所以想從這個方麵攻擊他很不容易。因而官方想盡辦法找他的麻煩,建立起了一個諜報網,經常在他的辦公室附近打探消息,抄他的家,沒收狄德羅的筆記甚至有時幹脆不讓他工作。不過這些障礙都阻擋不了他心中的熱情。工作總算完成了,《百科全書》確實像狄德羅所期望的那般竣工了。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已經聞到了新時代的氣息,明白世界亟需完全徹底的大修檢,《百科全書》就是他們重振旗鼓的新起點。看起來我似乎稍稍誇大了這位編輯的真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