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有三類學派不一的政治家。(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第一類人是這樣教授他們的學說的:“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住著的都是愚昧無知的可憐人,他們無法替自己著想,在需要自己決策之時,便會頭昏腦漲,在第一個說客的遊說之下誤入歧途。要是統治這些大眾的人了解他們思想沒有主見,對全世界來說不但是件好事,並且他們自己也會樂在其中,原因在於他們不必過問議會與選舉的事情,能夠全身心地致力於他們的車間、小孩、廉價汽車以及菜園子。”這一學派的信徒成為了皇帝、蘇丹、巨頭、酋長、大主教,他們極少將工會看做是文明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認真工作,修公路、營房、大教堂以及監獄。第二種政治思想流派的追隨者有下麵這樣的議論:“一般人是上帝的最高尚的產物,上帝有做一個統治者的權利,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謹慎與高尚的動機。他有關照好自己的利益的絕對把握,他希望運用一個委員會來統治世界,可是這樣一個委員會在處理國家某些棘手事宜上出奇的慢,這大家都知道。所以執政的事情應該交給幾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他們無須時常惦記養家糊口,因而可以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造福百姓。
”不用說,這種光輝理想的鼓吹者上便是寡頭政府、獨裁專製者、首席執政官以及貴族擁護者。他們拚命努力地工作,修公路建營房,卻將教堂變成了監獄。不過第三種人是人民。他們用嚴謹科學的眼光觀察人,認清人們的本來麵目。他們欣賞人們的好品質,卻明白其局限性。他們通過對曾經發生的事件的長時間的觀察,認為普通人隻要不摻雜感情與私心,便確實可以竭盡全力做對的事情。不過他們從不對自己抱一點點虛偽的幻想。他們懂得生長的一般過程都是很緩慢的,想要增快人們智慧的速度就如同要加快潮流或者季節的進程一般,但卻是枉然。他們極少被邀請參加一個州的政府,可是隻要有機會將他們的思想付諸於行動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修公路、改良監獄,並將剩下的基金用在學校與大學上。這些堅定不移的樂天派相信,正確的教育將會慢慢的把世界上留存下來的部分年代久遠的弊病消除,所以這樣的事業應不惜代價地予以支持。通常作為實現這個理想的最後一步,他們常常是寫一本百科全書。同別的好多需要很有智慧和強大耐力的東西一樣,第一本有著百科全書性質的圖書起源於中國。
中國的康熙皇帝想運用一本五千零二十卷的百科全書取得臣民們的歡心。最先向西方引進百科全書的人是薄林尼,三十七本書就讓他心滿意足了。在啟蒙的方麵基督時代的起初一千五百年沒有搞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聖·奧古斯丁的一個非洲老鄉、費利克斯·卡佩拉花費多年心血寫成了一部書,自認為各種知識的寶庫都彙集其中。目的在於讓人們輕而易舉他將他所提及的趣聞軼事記住,他采取詩歌的形式。裏麵是一大堆可怕的誤傳,可中世紀後的十八代子孫卻銘記於心,這些玩意兒被他們當成了文學、音樂以及科學領域的定論。過了兩個世紀之後,塞維利亞一個名為艾西多爾的主教編撰了一本全新的百科全書,至此,每一百年百科全書都以兩本的速度增長。這些書的情況怎樣,我無從知曉。蛀書蟲(是最有用的家禽)也許當了我們的搬運工。假如全部這些書都得以保存的話,世界上就沒有別的東西的立足之地了。最後,在十八世紀下半葉,歐洲曆經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求知運動,百科全書的撰寫者步入了真正的天國。那些書和我們現在的一樣,往往是由貧窮潦倒的學者們編寫的,他們依賴每星期八美元為生,勞動所得還不夠買紙與墨水的。
英國尤其是這種偉大文學的國家,因此在巴黎居住的英國人約翰·米爾斯自然而然想到要將伊弗雷姆·錢伯斯成功的《通用辭典》翻譯成法文,好向路易國王的臣民們兜售,從中獲得利潤,為了這個目的,他與德國的某位教授進行合作,隨後又同國王的印製商雷伯萊頓打交道,讓他做實際的發行工作。長話短說,雷伯萊頓知道了這個小小的生財門道,就故意欺詐他的同夥,米爾斯與那個條頓醫生被他趕走之後,他自己則繼續盜印。即將出版發行的著作被他稱為《藝術和科學的萬能百科全書辭典》,並發出了諸多能招攬顧客的精美書訊,很吸引人的眼球,於是很快訂單就排滿了。隨後,法國中學的一名哲學教授被他聘請為總編輯,買進大量的紙張,然後就坐著等結果。可悲的是,等一本大百科全書並非像雷伯萊頓所想的那麼簡單。教授弄出了筆記,可這不是文章,預訂者吵吵鬧鬧地要得到第一卷,全部都變得一團糟。在這緊要關頭,雷伯萊頓突然起了幾個月之前出版發行的很受歡迎的《醫學通用辭典》。他將醫學卷的編輯找來,立馬就聘用了他。這樣一來,一本專科全書便變成了《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