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定義
其實,在我國古代,很早便有了對亞健康的研究,這就是所謂“未病”。中醫理論認為,未病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髒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通常為了區分,把這種不易覺察的“未病”稱為“疾”。如果對“疾”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會不斷發展到可見的程度,就稱為生病了。《黃帝內經》中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而現代醫學則將“亞健康”界定為,人們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準者和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人群各占人群總數的15%左右。也就是說,全世界有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處於“亞健康”的人總會有這樣的感覺:身體總有點不舒服,心理總有點不安寧,情感總有點不如意,思想總有點不對頭,行為總有點不恰當,可又說不出來在哪裏。
就個體而言,亞健康狀態的發展一般會經曆幾個階段:
1.“輕度心身失調”
這個階段主要症狀為失眠、情緒不穩定、胃口不好、感覺疲勞等,及時調整過來就沒問題了。
2.“潛臨床”狀態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活力、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會減退,表現比較複雜。包括持續“輕度心身失調”症狀2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複感冒、精力不支等。臨床檢測表現為,存在著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此時呈現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需要警惕。
3.“前臨床”狀態
其實這一狀態已不屬於亞健康,而是有病的、確定為不健康狀態了,隻是症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