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則 誌於道,遊於藝(1)(1 / 1)

第十則 誌於道,遊於藝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篇

現代藝術家,受西方影響,競言藝術偉大,喜歡強調“藝術神聖”。中國的傳統,卻是不然;中國文明裏的“藝”,不多不少,不大不小;不該過卑,也不能過亢;說的是,“道藝一體”。

“誌於道”,孔子說在前頭,乃提綱挈領;“遊於藝”,置於後頭,係相輔相成。“道”“藝”並舉,無可偏廢。昔日宋儒,整天言“道”,對凡百諸“藝”,漸有荒疏;結果,生命慢慢閉鎖僵化,漸失通達,與世人遂生隔閡;最後,所言之“道”,成了空頭的自說自話,這問題就大了。

而至今日,恰恰相反;言‘藝”諸人,盡管高談闊論,卻鮮有’道”之自覺。無此自覺,“藝”事便自成一物,於是產生了所謂專業藝術家。藝術家多半自視甚高,將藝術放得極大,人生縮得極小;對藝術極為虔敬,對世間之事卻又過於輕慢。他們動輒高言“獻身”藝術,為了藝術,生活可以無能;為了發揮情性到極致,可以不顧旁人觀感;為了藝術,可以乖戾,可以狂妄。結果,涉入越深,越是難以自拔。所謂藝術家,常常是始於憧憬滿懷,繼而耽溺其中,終至以身相殉;有多少人,深受其累,甚至賠上一生,但自始至終,卻都活在“藝術神聖”的自我欺瞞中?

“藝”能養人,也可誤人;能讓生命豐富飽滿,也可使生命錯亂荒失。其中關鍵,在於這“藝”裏頭,有沒有個“道”字。在中國傳統裏,百工技藝,雖不自覺,卻從未脫離過這“道”字;他們是行焉而不察。打從年少拜師學藝起,未學“藝”,先學“道”。灑掃庭除、應對進退,先從為人處世做起;祭祀修禊,感知天地節氣,是培養性情之開始。凡此,與“藝”似無關聯;但認真說來,卻大有幹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