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城市的肇興,源於20世紀末的石家莊村。石家莊村,位於新華路以北,北大街以西,興凱路以南,清真寺街以東。當時,它隻是正定府所轄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與正定城相距15千米。
據清光緒《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裏,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據獲鹿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人口調查,石家莊村共九十三戶,男女老幼五百三十二人。到1902年前後,石家莊村的麵積0.1平方千米,不足二百戶,六百口人。
對石家莊這個村的曆史淵源,眾說不一。現存最早記載石家莊村名的資料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重修毗盧寺碑記》。上麵有“石家莊”姓馬的、姓殷的人士的布施名錄。
至於這個石家莊由何而得名,史籍無載,傳說頗多。據各類史料分析說明,石家莊村創於明初,原是真定衛軍屯或官莊。在明代,這個莊既不屬真定縣也不屬獲鹿縣,而隸屬真定衛。所以明代嘉靖《獲鹿縣誌》沒有石家莊村。到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廢除衛所軍屯製,“以真定、神武二衛歸並州縣,軍籍改為民籍”。從此,石家莊才歸屬獲鹿縣管轄,所以清乾隆《獲鹿縣誌》始見“石家莊”村著錄。
那麼,這樣一個小小村莊,何以成為後來一座具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呢?這與創建正定到太原的鐵路有關。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接受湖廣總督河北南皮人張之洞提出的建議,決定修建盧溝橋到漢口的鐵路,並且以該路為幹線,鄰省可修建支線與之銜接。
1897年4月,清政府利用比利時的借款,動工興建盧溝橋到漢口的鐵路。
山西巡撫胡聘之推崇張之洞“利用晉鐵”的主張,於同年5月上奏清政府,請求開辦太原至正定支線,由山西商務局向華俄道勝銀行借債興造。1897年5月17日,山西巡撫奏明測勘情況,並正式提出向華俄道勝銀行借款,後得到清朝政府照準。
幾經勘測,鐵路交會點為何遠離正定城?
合同已定,柳太鐵路工程何故又遭叫停?
動工在即,軌道寬窄如何再度引發紛爭?
幾經勘測,權衡利弊,兩條鐵路的交會點被選在正定府以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以避免耗巨資在滹沱河上建造大型橋梁。因此,山西人將正太鐵路稱為柳太鐵路。
1898年5月21日,山西巡撫派山西商務局曹中裕與華俄道勝銀行代理人璞科第在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簽訂了《柳太合同》。合同約定:線路由正定府南的柳林堡起至太原府止,計長五百華裏,工期三年,借款兩千五百萬法郎,年息六厘,二十五年本利還清。這一年的冬天,由法國鋼鐵廠實業團派工程司若幹人來到石家莊,開始進行實地勘察。經踏勘後,發現這項工程繁難,建築所需的費用極高,於是決定柳太鐵路隻能采用軌距為一米的窄軌。
柳太合同簽訂後,剛要籌備動工,這時來了一個攪局的官員。剛上任的山西巡撫毓賢根據幾個幕僚提出的“山西不宜修鐵路”的建議,向總理衙門請求暫停,就把這事擱置下來。結果,1900年庚子年是個多事之秋,義和團運動興起,嚇得外國人都不敢到中國來了,修路之事被擱置。
1901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在八國聯軍威逼之下,清王朝同意將盧漢鐵路北端延伸到北京的正陽門,從此改稱京漢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通到了石家莊村東,並創建了一個小車站,因為當時石家莊村很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裏外的大鎮——振頭(當時名枕頭)作為站名。這個枕頭車站的設置,對石家莊日後成為兩條鐵路的交會點,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時,已是柳太合同簽訂的第四年了,華俄道勝銀行指責山西巡撫違約,催促加快啟動柳太鐵路建設,並提出柳太鐵路作為盧漢支線,應將以前簽訂的《柳太合同》按照盧漢合同加以修改。當月,接任的山西巡撫岑春煊根據華俄道勝銀行的要求奏請清政府,將柳太鐵路歸並鐵路總公司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