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清代義士梁綠野、為民請命告禦狀(3 / 3)

最終查明案情的,是乾隆派來的刑部尚書福隆安。

福隆安是清朝貴族,乾隆皇帝的姑爺,十四歲就娶了乾隆的四女兒和嘉公主,成為駙馬爺。二十二歲出任兵部、工部尚書,三十歲再授兵部尚書,率領清軍平定金川叛亂,戰功赫赫,皇帝下詔把他的戎裝像畫在紫光閣,與正定名將郭繼昌一樣。後來還讓他出任刑部尚書。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初九,福隆安接到皇帝的聖旨,到正定審訊核實案情,將乾隆旨意轉告總督周元理,但周元理堅持己見,決議鎮壓梁綠野等上訪的刁民。福隆安為了弄清真相,逐個提審了所獲人犯、證人,又分別提審了井陘知縣周尚親的管家駱榮以及倉庫管理人員等。審訊結果,所有供詞與梁綠野的狀詞內容完全相符,而周尚親則“供詞閃爍,疑竇甚多”,但他的管家駱榮如實供認了周尚親貪汙糧款的詳情,還供出周尚親行賄的事實,至此,案情大白。

貪官伏法,井陘百姓卻為何心情沉痛?

糾眾抗官,義士梁綠野又將何去何從?

百年稱頌,梁氏家族留下了什麼傳統?

福隆安回京向乾隆詳細彙報了案情,乾隆皇帝震怒。他最後下旨:將克扣糧款、激起民變的井陘知縣周尚親處以絞刑,當眾絞死,以平民憤。將不認真理案,“避重就輕,巧為文飾”、“袒護劣員”的直隸總督周元理革職,但念他年邁,而且一直政績不錯,從寬賞三品銜,在隆興寺管理廟工,效力贖罪,即免職保留工資,到正定隆興寺監督工程。將“對國事漠不關心,藉詞推諉”的工部侍郎劉浩革職,由一品降為三品銜,罰在正定隆興寺,繼續管理廟工,效力贖罪,隻降官職和工資,崗位沒有變。將失職、袒護劣員,“不能究出實情”的按察使文祿和清河道道台沈鳴皋、正定府知府方立經革職為民,發配新疆及軍台效力贖罪。

按說貪官被處決,袒護的官吏分別受到懲處,井陘百姓應該慶祝這次集體上訪的成功,但是,井陘金良川的百姓們卻沒有一個人能高興起來。因為為民伸張正義的反貪義士梁綠野、梁進文、李望春、李馥等人的上訪行為,觸犯了《大清律》,乾隆皇帝下詔,全部處斬,慘死刑場。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如此對待為民請命的義士呢?他在定案後諭旨:鑒於“一月之中,聚眾抗官之案,竟有三起”,驚動朝野。他認為是因為皇帝過於“愛養黎元,體恤備至,遂而漸生驕縱”。大清朝對民眾的惠愛,乃是給良善平民的,如有強悍之徒敢於糾眾抗官,必執法嚴懲,甚至他說“稂莠不除,嘉禾不殖”。各督撫今後遇到此類案件,必須甄別官員有無違法貪汙,區別處分。既要嚴懲上訪的“奸徒”,又不能徇縱貪官。同時,不能因為事情的起因是官員而對“聚眾肇事的刁民減罪”,要求“督撫要以井陘案而儆懼”。

皇帝的禦詔,不能更改。所以,直隸對各地聚眾鬧事的鄉民,都給予懲治。

井陘的百姓,從此明白了皇帝的殘暴。

他們把為民請命的梁綠野等人,奉為義士,其中梁綠野的四叔父梁進文被斬首時已經八十三歲,而一代英賢反貪義俠梁綠野年僅四十七歲。

後人為紀念梁綠野等人的義舉,在1931年修《井陘縣誌料》中,專門設置《人物·義俠》篇,記載他們的事跡。梁綠野身後,遺孀張氏四十九歲,長子梁全福二十三歲,次子全德十七歲。

雖然數百年過去了,但梁綠野冒死為民請命的俠膽義舉至今受到井陘百姓的景仰和稱頌。1986年版《井陘縣誌》為梁綠野立傳。梁綠野遇難後,金柱村梁氏家族就留下了大年初一不吃餃子、喝稀米湯的家訓,傳言以此祭祀梁綠野的在天之靈。

這正是:

井陘貪官周尚親,克扣糧款激民憤。

一代義士梁綠野,為民告官留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