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尚親是周元理的浙江老鄉,聞知有人狀告井陘知縣,已經七十二歲的周元理也不願讓老鄉丟了官。他就通過正定知府方立經,找周尚親談話,結果周尚親強詞奪理,汙蔑梁綠野造謠重傷,斂錢滋事,無理取鬧,敲詐官府。周元理聽了周尚親的謊言,信以為真。於是就按照清河道台的主意,擬了一份奏章,一方麵稱“查明該縣均無不合”,另一方麵稱梁綠野等人“斂錢滋事”屬於刁民上訪,應該打入大獄,給予嚴懲。
周元理的奏章送到乾隆皇帝手裏,皇帝不查不問,朱筆一批:“傳喻直隸總督周元理,即將現獲各犯,嚴加審訊,從重究擬。”這周元理接到乾隆皇帝的聖旨,非常高興,立即通知正定知府和清河道台,還有直隸按察使文祿,急忙派差役到井陘抓捕梁綠野等人。官兵來到金柱村抓人,激起了民憤,差役們遭到鄉民們的圍攻,被趕出村,發生了村民暴力抗法的情況。
梁綠野等人和金良川的百姓對官官相護的行徑氣憤不平,打聽到正定駐有欽差大臣,一下子會集了百餘人,組織群體上訪。
他們懷著滿腔激情找到正定隆興寺,盼著找欽差大臣給個公道。
這欽差大臣就是奉旨重修隆興寺的工部侍郎劉浩。劉浩是個管理工程的官員,主持修建清西陵等重大工程。當時,重修隆興寺是奉皇帝敕令的重點工程,工期緊張,任務繁重。劉浩聽說有井陘民眾找他告狀,他趕緊私下找來正定知府方立經詢問怎麼回事,方立經把老總督上奏皇帝的經過一說,劉浩就明白了:“好,就按你們的意見辦。我係辦理工程之人,未便多管這類事情。”
梁綠野等人見劉浩置若罔聞,直到三更仍不見劉浩人影,身寒心冷。正定府、清河道、直隸總督和欽差大臣,梁綠野都找了。
該走的衙門都走了,就落了這麼個結果。眾鄉親無奈之中,又懷有一線希望:進京城,告禦狀。
梁綠野接受了眾鄉親的委托,帶著鄉親們湊起來的幾個盤纏錢,隻身入京,其餘人返回井陘。返回井陘的李望春、梁進文、李馥等人先後被官府抓捕,打入監牢,罪名就是“斂錢告官,挾財滋事”。
隻身進京,老太監給梁綠野出了什麼主意?
案情複雜,乾隆帝將如何為徹查此案頒旨?
欽差受命,駙馬爺又怎樣讓真相公之於世?
梁綠野進京後,四處找門路,經人指點,拜識了一位同鄉老太監單公公。這個單公公給他出主意,你隻能“叩闕見帝”才有一線希望,就是到皇宮裏上訪。於是梁綠野頭頂禦狀,冒死叩宮門喊冤。提督衙門一看如此斯文的秀才,居然到皇宮喊冤,就把他捉拿投入獄中。在大堂審訊時,梁綠野麵無懼色,慷慨陳詞,曆數周尚親累累罪行。
乾隆得到提督衙門奏報,這回可是比較認真地親閱了梁綠野訴狀,但皇帝還是認為“梁綠野係此案重犯,所供情節,或係畏罪反噬,然亦不可不查其虛實。”
為了搞清實情,皇帝派刑部侍郎喀寧阿和錢汝誠到正定查處,還先入為主地發指令,“如所供悉屬誣控,即將梁綠野同應正法各犯,奏聞在彼辦理”,也就是說,隻要查出梁綠野誣告,就和其他各犯就地正法。梁綠野等義士命懸一線,危在旦夕。
就在此時,從井陘縣逃出來進京告狀的鄉民梁二觀,也被提督衙門抓獲,經過審訊,他的供詞與梁綠野的狀訴完全相同。這才讓乾隆覺得案情複雜,並不像直隸總督他們說的那樣,他覺得周元理可能是袒護貪官克扣糧款,事關吏治大事,於是先後八次下諭,兩次派遣內閣大臣前往查處,並責成內閣及軍機大臣共同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