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出川劇《巴山秀才》在北京上演,紅極一時,講的是一位巴山秀才為民請命、慷慨赴死的感人故事。那是四川的故事,而在清朝的井陘,也有這樣一位秀才,為民請命,上訪告禦狀,驚動皇帝,牽涉吏部、省道和正定府縣眾多要員,致使官員掉頭的掉頭,丟官的丟官。他就是井陘金柱村生員梁綠野。
金柱村位於井陘東南部的山區,村子所在的這條山穀,叫做金良川,是農耕條件較好的山川。
梁綠野,字茵席,是井陘這個小山村的秀才。自幼為人真誠,知書達理,尤其有山裏人的稟性——豪俠仗義、疾惡如仇。他本來在村裏開設私塾,教授村裏孩子們識字讀書,耕種著幾畝薄地,生活雖不富裕,但也衣食無憂。他對私塾的學生不論貧富,一視同仁,因而深受鄉親的信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井陘來了一位新知縣,叫周尚親,浙江仁山人,連任七八年後,變得專橫跋扈,橫征暴斂,危害鄉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周尚親從各鄉派購糧食三千石,按官價每石應該給百姓九錢三分,可周尚親隻付六錢,私下侵吞三錢三分,克扣農民購糧款,中飽私囊。周尚親的劣行激起民憤,各村的士紳和百姓們紛紛到縣衙門找周尚親說理,要求他按官價補齊糧款。周尚親已經到手的白花花銀子,豈能再退回去,侵吞這些錢,也不都是他自己享用,而是為了在腐敗的官場送禮,因此他讓衙役們把索款的百姓轟出衙門。
百姓們幾次上門索要,都被趕了出來。
眾鄉親義憤填膺,沒地方說理,於是就紛紛懇請以梁綠野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出麵上告。
在封建專製社會裏,民是不能告官的,民告官,再有理,也是犯上作亂。梁綠野是個讀書人,他知道這個忌諱,但他愛民仗義,經常教導孩子們行俠仗義,明辨是非。
他早已對周尚親近年來以修橋建廟為借口搜刮民財的惡劣行為深惡痛絕,於是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答應了鄉親們的請求。他說:“為民請命,雖死不辭。”
狀告貪官,梁綠野被官府定下何種罪名?
官官相護,欽差大臣如何對待上訪百姓?
山重水複,梁秀才無奈中做出什麼決定?
春節剛過,梁綠野就聯合本村及鄰村的鄉紳李望春、梁進文、李馥等人,帶著寫好的狀紙到正定府控告貪官周尚親克扣糧款的罪行,踏上了上訪的艱難曆程。
當時的正定知府叫方立經。這位方知府接過狀紙,一看是狀告知縣的,心裏就不舒服,心想:這夥刁民,居然狀告你們的父母官,純粹就是吃飽了撐得鬧事。於是,就把梁綠野等人狀告的事情,告訴了井陘知縣周尚親。
周尚親擺出一副非常委屈的樣子,給他的上司正定知府送禮,並編造謊言說:“別聽這幫刁民胡說,他們從百姓手裏斂錢,惡意上訪。必須遏製這些刁民,維護大清朝穩定。”正定方知府一聽,很有道理,說:“好,就用這個罪名整治他們。”於是給梁綠野等人安上“挾嫌肇釁,斂錢告官”的罪名,上報道台官府。
梁綠野等人一看方知府的態度,就知道沒有找到青天大老爺,自己反而成了斂錢告官的刁民,心中更加憤懣,不得已越級上訪,幾個人又跑到保定找清河道和直隸省衙門告狀。
當時清河道台沈鳴皋,曾經奉命到西北鎮壓過回民起義,對鬧事的百姓本來就態度強硬,何況收了方立經為周尚親送上的大禮。這個沈道台,就到直隸按察使文祿府上拜訪,建議文祿堅決不要受理梁綠野等人的狀子,還給文祿出主意:“咱們就按正定知府方立經給梁綠野等人定的罪名,呈報給直隸總督周元理,先刑拘這夥刁民,予以嚴懲。”
直隸總督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在直隸擔任過蠡縣、清苑知縣。他年輕時為官品行還不錯,所以兩度出任直隸總督的名宦方觀承很賞識他,向朝廷舉薦他到廣東萬州任知州。不久回到直隸,任易州知州,升遷宣化知府。在廣平、天津、保定做過官,六十五歲時做山東巡撫,發展水利,很有政績。六十六歲升直隸總督,七十歲的時候被乾隆皇帝召到京,皇帝賜給禦書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