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十三王爺興水利、無極知縣種紅薯(1 / 3)

在井陘縣威州河灘地,村民長期種植水稻。直到前些年,這裏仍是稻田如織,秋季稻黍金黃,一片江南水鄉景色。那麼,這種美景由何而來呢?

明清之際,由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直隸地區水旱災害交替,土質劣化,影響了農業的產量。真定名士梁清遠回憶:據長輩講,明嘉靖年間真定一帶墾田一畝尚可獲收一石,至萬曆年間隻收五鬥。因此,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和清官廉吏,都非常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灌溉,同時把河工視為要務。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上到真定、保定視察後,非常沉重地對直隸總督於成龍說:“朕經過水災地方,看到百姓以水藻為食。朕曾嚐之,感到百姓艱苦啊,朕時在念。所以,我命你在雨季到來之前,抓緊疏浚河道,修築堤壩。使百姓的田地能夠耕種,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於成龍謹遵禦旨,疏浚河渠,興修水利,還在村落間修築了不少蓄水塘泊,改善了城鄉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真定及滹沱河下遊其他城鄉和洨河流域都深受其益。

時人盛讚曰:“真定府城甚大,環郭皆稻田,池盡荷藕,風景殆河北所少也。”

可見,當時真定城周邊,荷塘月色,稻花搖曳,到處是一派秀美的水鄉景致。

到雍正王朝,更加重視發展京師及其周邊地區水利,尤其十三王爺允祥在直隸營田,留下了不朽的功業。

十三王爺允祥,原名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

在弟兄們之間,他與雍親王胤禛的關係最密。胤禛繼位後,就是雍正皇帝,封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任議政大臣,總理朝政。因為避諱製度,雍正皇帝名胤禛,他的名號都要避諱,不僅把真定改成正定,而且他們兄弟們代表輩分的“胤”,就改為允,胤祥改為允祥。

心係蒼生,十三王爺怎樣根治水患造福百姓?

化害為利,海河流域如何稻穀滿倉良田萬頃?

宛若江南,清初文人怎樣爭相吟詠真定美景?

雍正三年(1725年),直隸七十三州縣遭受水澇之災,占直隸近80%的麵積。水災令雍正皇帝憂心如焚,於是他和怡親王允祥商議治理水患事宜。皇上說:“十三弟,這直隸平原居多,而少溝渠之利。這麼多的水,聚之則為害,而散之則為利;用之則為利,而棄之則為害,你想辦法,如何利用好這些水資源!”當年冬天,允祥到京畿各地查勘河流水勢,開展水利營田。協助他治理水患的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朱軾。

朱軾(1665-1736),江西高安市朱家村人,清代名臣,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深受雍正皇帝信任。朱軾居官廉潔、剛正不阿,曾給乾隆皇帝做老師。病逝後,乾隆皇帝禦賜“帝師元老”。

允祥和朱軾經過勘察,向雍正皇帝陳奏直隸水利營田事宜,建議通過營造大麵積水田、儲蓄水源、化解水患。他們向皇上彙報:“請設營田專官,揀選得力官員,治河道、興水利。”雍正帝一聽很高興:“這好,化水害為水利,詔準。”直隸營田拉開了序幕。

在正定府,首先對滹沱河、洨河進行治理。在冶河入滹沱處,築大堤,迫使冶河水由正定、獲鹿、欒城入洨河,“以分滹沱之漲”。在趙縣城西側,有一座永通橋,創建於唐代。橋下就是冶河,與護城河相連,再流入洨河。冶河南下彙入洨河,有效地減少了滹沱河對正定城以東地區的水患威脅,對正定及其下遊的槁城、晉州等沿河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